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花園村民主法治示範村

花園村民主法治示範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4 08:08:33

一杯茶,兩張桌,法律明白人和三五村民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話話村務,學學法律,從村集體經濟發展到鄰裡糾紛,村民都願意到“援法議事堂”議一議。

丫河村,作為江蘇省常州市第一批“援法議事”試點村,在積極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的同時,其打造的“援法議事堂”已成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參與基層治理的重要議事渠道。

花園村民主法治示範村(走進援法議事試點村常州丫河村)1

“援法議事”解決老百姓實際問題

“援法議事”是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協商、決定、辦理、管理、監督基層群衆自治事項的活動。這項活動的切入點是基層社會治理和法治鄉村、法治社區建設,倡導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達到持續強化和提升城鄉基層法治意識和法治能力的目标。

“‘援法議事’,其實就是化解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将村裡面的重大事項通報給村民,并就某件具體的事情在一起議議,比如村裡修路、土地征收、環境保護、物業管理、社會保障等具體事項的可行性,法律層面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等。”常州市武進區牛塘鎮政法委員邵劭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丫河村是最早在常州市開始推行‘援法議事’活動的試點村。”

在丫河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對面,有一片20畝地的“丫河精品小菜園”,在菜地的邊上有專供人們休息的木制涼亭,20畝地被分成了若幹塊兩分、三分地的小菜園,水泥硬化且鋪上了紅色地磚的田間小路通向每一塊小菜園,每塊小菜園的邊上都豎着一塊“某某小菜園”的标識牌。

“這片小菜園原本是上村小組村民的葡萄園,我們通過‘援法議事’将葡萄園改建成了小菜園。”丫河村法治帶頭人包亞春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剛開始建這個小菜園的時候,一些老百姓是不願意的,因為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既然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必須要召集老百姓過來議議這件事。通過議事,讓老百姓知道,我們這個項目是做什麼的,做成以後是什麼樣的效果,對老百姓能産生什麼樣的效益。如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在會上當場提出來,大家一起再議。一次議不成,兩次、三次……直到把這件事議成。”

當時丫河村為什麼要将村民的葡萄園改建成小菜園呢?

“主要是為了解決搬遷到這附近小區來生活的老百姓種菜的問題。對于丫河村來說,當初将葡萄園改建成小菜園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既要處理好鄰裡之間的矛盾糾紛,又要解決好老百姓的實際問題。”包亞春說。

他介紹:“原來老百姓在家裡都有自家的菜園,現在搬進小區,一下子沒有了菜園不習慣,就将小區的綠化地開墾成了菜園地,這樣不僅破壞了綠化,而給菜地施肥時氣味也很大,附近居民聞着很難受,之間就會産生矛盾。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村委會把附近原來老百姓的葡萄園收購過來,改建成菜園,讓他們去種。現在老百姓種菜的問題解決了,綠化也恢複了。”

王梅芳是丫河村上村小組村民,她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村裡的小菜園就是我們組裡的田地。因為征地涉及到我們的利益,村裡召開援法議事會議,征求了我們的意見。現在每家每戶都有地種,補償我們也拿到了,挺好的。”

“其實他們也不需要多少地,有兩三分地種種菜就行了。”丫河村婦女主任史銀霞補充道,“菜地澆水的管道都鋪設好了,隻需要打開閥門就可以澆水了。菜地的租金也隻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年300多元,老百姓也覺得很實惠。主要還是給老百姓提供一塊種菜的地方,建設好我們的美麗鄉村。”

“援法議事堂”集中民心民意

2020年7月,江蘇省委依法治省辦在全省部署開展全省城鄉基層“援法議事”活動。

2021年,丫河村作為常州市第一批“援法議事”試點村,按照“有陣地、有制度、有活動”的要求,丫河村“援法議事堂”建在了丫河村黨群服務中心,牛塘鎮鎮長為“援法議事堂”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成員由鎮村幹部、蹲點幹部、村法治帶頭人、司法所負責人、三官一律(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兩代表一委員(人大代表、黨代表、政協委員)、法律明白人、群衆代表共29人組成。

花園村民主法治示範村(走進援法議事試點村常州丫河村)2

“‘援法議事堂’是以‘百姓議事堂’為基礎建成的,要求蹲點村幹部每個季度至少在村裡召開一次‘援法議事’會,并邀請城管、建設、司法、派出所等相關部門參加會議。”邵劭介紹,“針對會上收集的問題形成一個交辦單,如能當場給老百姓答複,就當場答複;如果當場不能答複,我們将根據交辦單盡快形成一個意見,由分管領導牽頭交給應該負責的部門,在規定的時間内完成。如有些問題我們鎮上沒有權限解決,我們就通過向區人大、政協打報告,給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援法議事堂’還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矛盾隐患排查,跟群衆搭建了一個互通有無的信息平台和預先掌握民情的渠道;二是鎮村在有些重點項目建設中,個别群衆往往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這中間就會産生一些矛盾和不理解,為了化解這些矛盾,政府需要這麼一個平台讓群衆發聲,也需要把政策、法律法規和項目的利弊跟老百姓講清楚;三是丫河村屬于城鄉兼有的地方,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很多人的身份轉變了,由農民變成了居民,社會管理跟以前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各家各戶的情況都比較熟悉,現在大家都住到小區裡,交流沒有以前緊密,通過這個平台讓老百姓聚在一起,有事說事,沒事可以喝喝茶,叙叙家常。”常州市司法局宣教處二級主任科員張楊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

邵劭說,一個老舊小區因停車難的問題,通過“援法議事”現場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律明白人一起,講一講這件事情。通過改造後,原來隻能停兩百多輛車的,現在可以停1000多輛車,還增加了800多個電動自行車停車位以及20多個電動汽車的停車位。

包亞春向記者講述了他調解的一件矛盾糾紛:有一次村裡在議事堂開完失地保障會議後,兩位村民就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其中一方是位老太太,身體不怎麼好,第二天就去世了。“我們知道以後,立馬趕到他們家裡做安撫工作,不讓矛盾激化。如我們不及時參與的話,可能會演變成一個大矛盾,也将這個隐患及時排除了。”

邵劭認為:“我們通過這種形式,進一步收集了民意,老百姓确實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議和意見;另外我認為現在做事,一定要讓百姓去參與,一定要讓他有知曉權、參與權。他參與了村裡重大事情的決策,為這個村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認為這是對他在村裡身份的一種認可,這是很關鍵的一件事情。我認為也是從這個方面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渠道。”

“他們就是通過‘援法議事堂’把民心民意集中起來的。”張楊稱。

調解工作是一碗良心飯

“基層工作很難做的。”包亞春向記者感歎。

王梅芳也認為,讓老百姓相信不容易。

包亞春覺得,做調解工作就是一碗良心飯。跟做保潔員一樣,地上多掃一下、少掃一下,外人很少在意,就是看你的責任心。

“做調解員就是跟人打交道,基本上要了解每個村上的張三李四是誰,是什麼性格,跟他們怎麼打交道?除此之外,律師在村裡的這塊越來越重要,援法,必須要有律師參與。”包亞春認為。

79歲的王連大用自己多年的調解工作經驗向《法治周末》記者總結道:“農村做調解工作,要因人、因事依法引導,所有事情都要公正,依法、依理處理,要先穩住矛盾。”

在王連大看來,鄰裡之間産生矛盾就是溝通太少,“原來我們村裡調解是情(人情)、理(道理)、法(法律);現在是法、理、情,即先依法、依理,再講情”。

花園村民主法治示範村(走進援法議事試點村常州丫河村)3

“十年間,我們村民的法律素養和對法律的接受程度提高了不少。”這是從事了10多年調解工作的包亞春對基層調解工作的感受,他認為,這與“現在的網絡發達,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普法宣傳多了分不開”。

“給老百姓一邊普法、講道理,還要給老百姓把問題解決掉,這才是‘援法議事’的意義和目的。”張揚說,“每次議事都會找一兩個持反對意見的,把他們找過來一起議。”

“隻有把反對聲比較大的人解釋通了,工作才會很好做。”包亞春亦認為。

張楊介紹,丫河村有100多名黨員,按照一定比例,所有黨員在“援法議事”活動中都輪一遍。以這種方式,讓黨員不脫離群衆,參加基層民生方面的治理。

“原來村民有了矛盾到鎮裡鬧的多,現在沒有了。”王梅芳稱,“村裡做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村委會幹部都齊心協力為老百姓着想。”

“矛盾糾紛的産生多因利益,如果讓老百姓的實惠多一點,矛盾就會少一些。”包亞春告訴記者,“我們村其實也是經濟薄弱村,村裡企業少,但每年創建一個康居型的自然村,或者将康居型的村再提升。像今年這麼熱的天,水位下降,田地要種糧、種菜、澆水,我們都想辦法為老百姓解決。”

丫河村的村民幾乎都有包亞春的聯系方式,無論大事小事、白天晚上,遇到事情就會一個電話:“我這裡有點事,你來一趟呀。”

就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一位村民還打來電話,讓他去處理移動線路被一過往車輛拉掉的事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