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将;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鬓,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首《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樂府雙壁”,在中國可謂人人皆知,基本上随便找一個人出來都能背上幾句。作為一首叙事詩,将排比、對偶、互文等修辭手法用得爐火純青,文學價值極高。同時還講述了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一千多年以來“木蘭”忠孝兩全的鮮活形象深入人心。
《木蘭詩》的作者是誰如今已經不可考了,有傳說是木蘭退伍之後,回到家中,将自己的事迹記錄下來而成的,不過這個說法完全無法證實。而這位“木蘭”究竟姓甚名誰,是哪個時代的人其實曆來都衆說紛纭。
雖然木蘭所身處的年代,有從北魏到隋唐等好幾個說法。但一般都認為《木蘭詩》大約出現于北魏。并且從“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一句,我們就可以得知,當時執政的是一個少數民族君主。北魏的拓跋氏政權是由鮮卑人所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并且經過高度漢化,和漢民族十分好地融為一體,是非常符合作品中既是少數民族政權而又處處體現出漢族文化這一個特點的。
并且從史書中我們可以找到關于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的相關記載,在這場戰役中出現的幾個地名和《木蘭詩》所提及的地名高度吻合:
《魏書·世祖紀上》:“車駕東轅,至黑山”。
《魏書·列傳第九十一》:“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
《北史·列傳第八十六》:“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
燕然山在古代詩詞中,經常會被簡稱為燕山,上述這些記載和“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一句的描述是一緻的,并且敵方柔然人也确實符合“胡騎”這個稱呼。
而另一個可以作為木蘭所處時代的印證的就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這一句,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兵制是府兵制。府兵制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入伍時馬匹武器需要士兵自備,所以才會有木蘭出征前要把市場逛一遍的描述。府兵制興起于西魏,到唐朝時就消亡了。而北魏正是府兵制度的鼎盛時期。并且這個制度在當時有一個特色,就是鮮卑人負責當兵,漢人負責務農,帶有一定的種族分離色彩。
由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知道,這位木蘭應該是生活在北魏,當時點兵出征的可汗就是拓跋焘,而當時能正式入伍建功立業的木蘭無疑是鮮卑人,所以木蘭其實是一位少數民族巾帼英雄。正是在這場由拓跋焘親自主導的北魏破柔然的戰役中,木蘭功成名就,為後人代代傳頌。
一千多年以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擊敗入侵異族的事迹廣為流傳,在唐朝更被追封為“孝烈将軍”。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這位木蘭到底姓什麼一直都是個謎。
我們現在人人熟知的“花木蘭”大名,其實起源于明代。在此之前,在各種文人的記載和各地的地方志裡面,木蘭的姓氏五花八門,有說姓任,姓朱,姓韓,姓魏,并且都各有依據,甚至還有人說“木蘭”本身就是複姓的,莫衷一是,反倒是姓花這個說法并不是主流。直到明代文學家徐渭的劇作《四聲猿》其中一篇《雌木蘭替父從軍》問世,這個說法才開始廣為人知。
劇中不但明确了木蘭全名為花木蘭,并且對木蘭的家族成員還作了詳細設定。比如木蘭父親名為花弧字桑之,母親是花袁氏。“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的姐姐叫花木蓮,“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的弟弟叫花雄。不過有學者認為,徐渭這個版本的木蘭,是以明代一位抗倭女将領岑花為原型的,花姓就是來自于她,并沒有曆史依據,然而花木蘭這個名字随着劇作流傳開來之後,為大衆所接受,直到今日反而被認為是“官方”版本。
也許因為花木蘭姓氏一直缺乏明确的史料作為依據,所以故事流傳到西方之後,幹脆就被存而不論,無論是改編的動畫或者是真人電影,都是直接叫《Mulan》而已。
不過無論這位忠孝節義、文武雙全的堅強奇女子到底姓甚名誰,又或者是哪個朝代的人,其鮮活的形象都會一直存在于中國人心中,并且走向全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