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
多日不讀讀詩詞、小文、小品的,感覺總是缺少了點什麼似的。那種自由、順暢的體驗少了,生活很拘謹,尤其是包裹内心做一些比較勉強的事,就更是一種對心靈的壓迫。
兒子早上背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我也順手翻出來又細讀細品了一回,蘇東坡發現美的眼睛獨到,寄予情感含蓄,豁達的生活态度都給人以很大的啟發。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 戶,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 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 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何處 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中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蘇東坡與張懷民夜遊承天寺欣賞夜月美景的事,創設了一個清幽甯靜的藝術境界,表現了他鄙棄世俗、在清寂中尋求心靈甯靜的“閑适”之情,寄情美景以排遣憂郁的豁達胸襟。
尤其描寫月色,更是如詩如畫,隻用三句話“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東坡隻用了18個字就描繪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籠罩着月色的庭院,仿佛從上而下都充滿出現了澄澈的水。在這裡他不用普通的明喻,而是先不出現本體--月光,寫人們的錯覺,用“庭下如積水空明”這個隐喻先聲奪人。接着進一步寫清澄的水中的藻荇,它們參差錯落,互相交接。這樣觸類生發,把隐喻又推進了一層,使人感到撲朔迷離。院子裡怎麼會有“空明”的“積水”?又怎麼會有藻荇類的水草?擡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空明的積水卻是一瀉千裡的月色,水中的藻荇卻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這樣運用比喻别出心裁,一個甯靜淡雅的境界出現在作者的筆下。這樣狀物達情,從大處落筆,抓住瞬間的感覺,把冷月清光寫到極處。這一寫景,曆來被認為可與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媲美,是一點兒也不虛論的。
蘇東坡的這篇文章能夠成為宋以後散文小品的範文,除語言簡潔、準确、形象,觀察事物細緻入微,抓住了瞬間佳境最敏感的特征外,還在于它以極少的文字,包羅了較多的内容,凝練含蓄,饒有餘味,将複雜熾熱的内心世界用清隽的詩意美表露出來。如一開始“欣然起行”一句,曆來為評論家所稱道,它不僅襯托了月色的美妙,也點出了蘇東坡當時的心境。文中寫他賞明月,看竹柏,自适其适,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他那“自适”“自樂”,其中隐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記承天寺夜遊》的字裡行間,特别結尾數句的字裡行間都表現了這種特殊的心境,不過表現得比較含蓄罷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兩句反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作結,提示了不乏良辰美景,但缺乏閑适賞景之人的意旨。這個“閑”字,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當時身為“閑”官的現實,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适的心境。同時,還包含着作者對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負了良辰美景的慨歎。文中這幾句貌似達觀自得,實含惆怅、悲涼之意。
細讀下來,感悟頗多,那積水空明的月色下,欣然擡頭望月,有多少次能有良伴相左右呢?更多的時候是空闊如月夜的清輝,它盡管傾瀉,你樹下或花下或茫茫渺渺中暗自神傷、思念、獨自彷徨,說不盡道不明那無限的憂思寂寥任其漫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