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校園欺淩作為近年來的熱點話題,其重要性和意義無需多言。
防範校園欺淩作為一項工作,用六個字就能概括:預防、發現、控制,但關鍵在于怎麼把這六個字做好。
一、怎麼發現發現,針對的是已經存在的校園欺淩現象,這也是當下最迫切地需要得到解決的問題。
作為孩子,由于受到欺淩之後的恐懼心理,再加上與父母、老師之間可能存在天然的隔閡,即使受到了欺淩也不敢告訴父母、老師。
因此我認為「發現」是在防範校園欺淩工作中是最困難、也是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一)誰來發現在發現這件事上,家長和老師都是第一責任人。
老師和家長作為青少年成長期間接觸最多的人,最應該承擔「發現」這一責任。
那麼第二責任人是誰?
我認為是社會的其他各方,既可以是在辦理青少年案件的司法機關,他們可以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發現校園欺淩的現象并及時向學校、家長通報。
也是可以醫院、心理輔導機構,他們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也有機會發現校園欺淩。
甚至可以是無關的路人,比如在月黑風高的夜晚、在偏僻的巷子裡發現了校園欺淩,也應該及時向公安機關反映。
因此,在「發現」這件事上,全社會都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都該為營造孩子們健康的成長環境盡一份力。
如何發現則是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
提問中也提到,哪些細節可以看出孩子可能遭遇了校園欺淩?
作為教師、家長,需要注意觀察學生遭受欺淩的征兆線索,如學生身上不合情理的外傷、拒絕上學、人際關系怯懦及退縮、學業成績明顯退步、要求額外的金錢、孤獨怕黑、身心失調等學習和生活習慣的突然改變,就要考慮其是否遭受校園欺淩。[1]
以上是教師、家長發現校園欺淩線索的方式,這屬于日常發現的方式。
與此同時,公安機關也可以積極采取措施,加大校園欺淩現象的發現力度,特别是針對一些高風險、欺淩問題高發的學校更要引起關注,具體的措施可以包括:
1.在治安情況複雜、問題較多的學校周邊設置警務室或治安崗亭;
2.加強學生上下學重要時段、學生途經重點路段的巡邏防控和治安盤查;
3.對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欺淩和暴力問題,要采取相應防範措施并通知學校和家長等。
二、怎麼預防不同于發現現存校園欺淩現象的緊迫性,預防作為一種長效機制,主要面對的是未來。
由于校園欺淩的實施主體和對象都是中小學生,預防是為了幫助他們正确地認識和應對校園欺淩行為。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預防最終要達到兩點目的,第一,我不去欺淩别人。第二,我不被别人欺淩。
(一)幫助中小學生正确認識和應對欺淩行為在幫助中小學生正确認識和應對欺淩行為,學校和司法機關應該密切協作配合。
一方面,學校、司法機關可以通過結合校園欺淩典型案例,集中開展預防學生欺淩和暴力專題教育。例如可以多開展“檢察官、法官進校園”的活動,由司法工作人員向學生講述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班團隊會、主題活動、編發手冊、參觀實踐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對欺淩和暴力行為嚴重危害性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自覺遵守校規校紀,做到不實施欺淩和暴力行為。
(二)确保家長和老師樹立預防欺淩的意識确保家長和老師樹立預防欺淩的意識,就是要讓家長和老師意識到,我的子女/學生有可能會受到校園欺淩。
對于老師而言,可以将防範校園欺淩的培訓課程嵌入入職、在職培訓,甚至可以将學生欺淩防治情況納入教育質量評價和教育行政、學校校長、班主任、學科教師及相關崗位教職工工作考評,作為評優評先先決條件。
對于家長而言,則可以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學校等途徑,幫助家長了解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知識,把這種樹立預防校園欺淩的意識和理念也傳導給家長。
三、怎麼控制怎麼控制,則涉及到校園欺淩發生之後的後續妥善處理問題。
(一)對實施欺淩學生的處置對于實施欺淩的學生,要根據其情節輕重分别采取不同程度的措施。
措施分為四個等級,最輕的是批評教育,稍重的是受到學校的紀律處分并邀請公安機關參與警示教育或予以訓誡(吓吓小朋友),更重的是将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記檔案),必要時依法轉入專門學校就讀(轉校)。
最重的是涉嫌違法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處置。
(二)重點保護遭受欺淩和暴力學生身心安全一旦發現學生遭受欺淩和暴力,學校和家長要及時相互通知,對嚴重的欺淩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報告,并迅速聯絡公安機關介入處置。
在處置過程中,學校、公安機關、媒體都要注意嚴格保護學生隐私,防止洩露有關學生個人及其家庭的信息。
現在網絡太發達,一有什麼情況網絡上就鋪天蓋地。
所以要特别防止網絡傳播等因素導緻事态蔓延,造成惡劣社會影響,使受害學生再次受到二次傷害。
(三)學校要實施科學有效的追蹤輔導對實施欺淩和暴力的學生,學校要充分了解其行為動機和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和幫扶,給予其改過機會,避免歧視性對待。
對遭受欺淩和暴力的學生及其家人提供幫助,及時開展相應的心理輔導和家庭支持,幫助他們盡快走出心理陰影,樹立自信,恢複正常學習生活。
對确實難以回歸本校本班學習的當事學生,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妥善做好班級調整和轉學工作。
(注:本回答參考了教育部、最高人民檢察院的相關政策文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