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能讓你活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你是誰?”“你從哪裡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父母能讓你活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到哪裡去?”
這些哲理問題都能在颉偉的研究中找到答案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颉偉,我是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的一位教授。
很多人會問我,你們實驗室到底是研究什麼的?這個其實可以從北大說起。北大有一個人其實很有名,就是北大的保安。為什麼呢?他們經常會問一些深層次的人生哲理問題,比如說“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去哪裡?”而我們課題組,正好就是來回答這些問題的。
一個人有40萬億個細胞,這裡邊有多種多樣各種功能的細胞。比如說我們的大腦有1000億個細胞,這些細胞形成了網絡,儲存着我們的喜怒哀樂,我們的思想。所有的這些細胞都來自受精卵,所以我們在科學上把它叫做“全能性”。
另外一個問題,受精卵又是從哪裡來的?它是兩個成年人的細胞變成了一個胚胎的細胞,仿佛這個“生命的時鐘”重新開始了,聽起來好像有一點返老還童的意思。因為如果這裡邊出任何一點問題,胚胎發育就不能進行下去了,就會産生不孕不育。
我們要了解一個胚胎是如何發育的,隻看它的表面是不夠的,需要深入到它的最深層,也就是它的DNA,那裡才是它的“司令部”。每一個DNA的密碼隻有1/3納米那麼小,就好比把一本書縮小了1000萬倍,即使最先進的顯微鏡也是看不到的。更重要的是,胚胎材料實在是太珍貴了,我們幾乎是沒有辦法拿到足夠多的樣本,去進行任何科學實驗。
這個問題在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最頂尖的實驗室都還沒有解決的時候,我們一個新成立的實驗室到底能不能做到?
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建立一套高靈敏的微量細胞的DNA分析技術。但是我在當時其實并沒有研究胚胎研究的經驗,也不知道怎麼去開發新的技術。我就跟我的研究生們一塊讨論。我說:“看起來這件事情也許是不太可行的,那太好了,我們就來做吧!”
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愣了,他們的眼神仿佛在告訴我:“你是不是瘋了?”其實這個邏輯很簡單,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一開始就是可行的,說明這個領域已經研究得比較成熟了。但是如果這件事情一開始就是不可行的,那隻要我們能夠突破瓶頸,把不可行的事情變成可行的事情,我們就可以打開這扇大門,科學才能進一步地發展。
這個過程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困難很多。因為我們經常在早上做完了第100個實驗,發現它仍然是失敗的,就有一些失望,但我們中午仍然會仔細地去分析這裡面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哪裡還可以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在下午的時候,我們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第101次實驗中去了。
也許運氣真的是會眷顧有準備的頭腦,我們突然就在那一天可以用100個細胞看到胚胎裡面DNA的活動了。我當時甚至不敢相信這件事情真的是可以做成。這就是我們開發的第一個高靈敏的微量細胞DNA檢測技術,用來檢測DNA上的結合因子。
差不多就在同時,我們的第二個高靈敏的DNA分析技術也開發成功了。過了一年,我們的第三個高靈敏的DNA分析技術也開發成功了。有了這樣一整套先進的技術,我們終于可以開始慢慢地去揭秘,胚胎裡邊的“生命時鐘”是如何重啟的。
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很多非常有趣的現象。比如,我們發現胚胎在剛剛受精之後做的第一件主要的事情,就是去盡力擦除來自父母的信息,把DNA變成一個比較原始的狀态,再重新加載年輕的“程序”。
我們的這些成果都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這些結果都發表在世界頂級期刊《自然》雜志上。到現在為止,全世界已經有300多個實驗室來信咨詢或者尋求幫助和合作。
也許未來有一天,它可以進入臨床,幫助我們去篩選高質量的胚胎。也許我們就可以幫助很多不孕不育的夫婦生出健康的寶寶,甚至可以制造很多人造器官,為器官移植帶來希望。
在做出了這些小小成就的同時,我的内心其實非常清晰地知道,在大自然母親面前,我們仍然是個蹒跚學步的小孩子,未來還有很多的未知等待着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我是新青年颉偉,謝謝大家。
一篇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學術論文
一群不知道放棄為何物的科研團隊
一套能探索
極緻微觀世界的分析技術
一個從未被
人類真正觸碰的神秘領域
“既然全世界都不會那我們就自己試試”突破邊界,探索未知攻堅克難,點燃希望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向所有一線科研工作者緻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