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儒家取得獨尊地位的時期

儒家取得獨尊地位的時期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13:58:00

儒家取得獨尊地位的時期(儒家極力掩蓋的王道)1

孔前儒家經典内涵首次披露,隐密的儒家文化。

‬“允執厥中”才是儒家思想真正的核心。

儒家講的是君子之道,是王道。真正的君子,是達到能成為國君的标準的。王道的精華就在“允執厥中”四個字上,這也就是儒家的核心,即根本的君子之道。

“允執厥中”最初是堯傳給舜的,舜傳給禹的時候又加了三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三句作為“允執厥中”的補充說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就成為真正儒家的思想的核心。懂不懂這十六個字就是分辨是否是大儒的根本标志。儒拆開講是人需,儒家核心的十六個字也是人内心需求的真實體現。

人活着都無法認清自我,不懂自我的真正需求,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需求,而儒家修行的目的就是能認清自己,覺悟自我。而儒家核心十六個字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修行方向和處事原則。

下面具體解說一下這十六個字的内含。

這十六個字以“允執厥中”為核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是用來具體解釋“允執厥中”的。中庸裡也有類似的表達,就是智仁勇三達德。

‬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說的就是允,即包容允許,在中庸中講就是仁。仁慈仁愛,對自己仁慈,對别人也要仁慈。但是當你不斷包容别人的時候,别人的心就會向更危險的地方發展;還有一方面就是人也應當允許自己完成自己的願望,但是允許自己過多了,自己的心也會變得放縱不堪。所以對于仁要靈活掌握,堅持一個中庸的原則,當允則允。

‬道心惟微

道心惟微是說的厥,即挖掘,挖掘自己内心觀念的根源。人的行動都會本着一些固有的觀念,固守和執着一些不變的原則。當一個人追求大道,追求宇宙真理的時候,就要不斷地突破内心中固守的原則,沖破觀念的局限,不斷地深挖自己的觀念,這個時候内心就會變得就越來越纖細,敏感。因為思維越來越深入,内心也就越來越細微。在中庸裡面表現出的就是智,即智慧。智慧往往是小中見大,細節上發現魔鬼,一滴水折射出整個世界;而挖掘過度又會使自己敏感,脆弱,面對複雜的人中環境,難以适應在人中的生活。所以也要把握中庸的原則,需要反省的就要去反省,當厥則厥。

‬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說的是做事情要專一不變,說的是執,執着,堅持,忍耐。認定一個目标堅持做下去,這才是成功之道。在中庸裡表達出來就是勇,勇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勇于堅持真理,勇于實現自己的願望;當然過于執著,或者想要實現的目标會傷害别人,或者破壞真理,這就要具體對待,而不是一味地執着。要把握中庸原則,當執則執。

儒家取得獨尊地位的時期(儒家極力掩蓋的王道)2

過去對于允執厥中的解釋是允執其中,把厥解釋成了一個助詞。失去了一個位面,那就把人心和道心的對立統一作為修行的核心,這等于把本來三位一體的儒家大法簡化為二元論。這就在理論和實踐上出現了很多悖論的地方。

人的心要在這允,執,厥三個方向流轉,這個流轉一般來講不是主動流轉,而是相對被動的,即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再去流轉,或者說在某個關鍵的轉化點上去轉化。這個關鍵轉化點如何把握呢?就是停止在一個行為能達到的最好的結果的那個位置,也就是所謂止于至善。儒家研究的很多都是止于至善的學問。同時儒家經典中也有許多三位一體儒家大法的表達和應用的例子。

在《論語學而篇》的開篇就有,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三句就是解釋允執厥中的内涵,或者說是孔子表達了對于允執厥中的理解。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說的厥,不斷地學習增長智慧,不是很快樂的事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從遠方來,自己快樂朋友也感到快樂,這是說的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是說的執,不以别人的行動影響自己的追求,我追求什麼不會因為别人的無知冒犯而被轉移。這是成功的保證也是大忍之心的表現。《論語》開篇這三句恰好對應了中庸裡面智仁勇三達德。也就是允執厥中的具體體現。

再舉個例子,《論語學而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人謀而不忠乎?這是勇,涉及到忠誠講義氣。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維護和朋友的關系,這是仁。傳不習乎?學習增長知識和智慧,這是說的智。這裡明确地對應了智仁勇三達德,這是曾子通過修習儒家大法而總結出自己的經驗。

相傳子思做《中庸》其間講到智仁勇三達德。《中庸》第二十章,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這個和允執厥中對應也是非常明顯。

我們再看荀子,這是孔孟之後的儒家大師。他提出虛一而靜的觀點。虛是指謙虛,這是智,一是指專一這個是勇,靜是指内心安靜這個是仁。這是荀子對于允執厥中的理解。

也就是說早期的大師都明白這個“允執厥中”的觀點,根據自己的修行,而對于這個觀點進行自己的解釋和補充。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先秦儒家大師對這個觀點給出的理解和補充有都有所不同,但沒有離開根本,而最原始的理論恰恰就是允執厥中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也就是中國曆代君主賴以統治的王道。

儒家取得獨尊地位的時期(儒家極力掩蓋的王道)3

故宮中和殿

所以這四個字被皇帝刻成匾,挂在中和殿上。

掌握了這個原則再看儒家經典會發現意外的好懂,而先秦儒家大師對于這四個字的論述,其中細微的差異和不同,一下子就呈現在眼前,紛繁的儒家理論,變得清晰好理解了。大師們的個人理解都圍繞着這個根本原則。

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是,既然通過允執厥中這麼好理解,儒家經典為什麼不直接講給學生們呢?為什麼把這個如此簡單易懂源頭理論隐藏起來了呢?

我會在下一篇文章具體解釋這個原因。

孔前儒家經典内涵首次披露,關注:原始儒家,帶你探索隐密的儒家文化。

儒家取得獨尊地位的時期(儒家極力掩蓋的王道)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