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沒有誠信就沒有立足之本

人沒有誠信就沒有立足之本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23:08:05

人沒有誠信就沒有立足之本?我們都知道,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個有品行的人必備的品質我們總說“一諾千金”,即答應承諾别人的事,就如千金般貴重,一定要兌現從這個流傳千年的成語裡,就能看到“誠信”在我們的傳統美德裡占據的重要地位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人沒有誠信就沒有立足之本?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人沒有誠信就沒有立足之本(人之立身唯在誠信)1

人沒有誠信就沒有立足之本

我們都知道,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個有品行的人必備的品質。我們總說“一諾千金”,即答應承諾别人的事,就如千金般貴重,一定要兌現。從這個流傳千年的成語裡,就能看到“誠信”在我們的傳統美德裡占據的重要地位了。

《中庸》裡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裡的“誠”,指的是自然界一切實實在在的東西,沒有虛假。我們人作為天地萬物之靈秀,應該把追求真誠作為立身處世之本。《論語》也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謹而信,泛愛衆”;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說:“朋友有信”,都是在強調誠實守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隻有彼此真誠,才能成為朋友。

所以,“誠信”二字需要拆開來看。誠,是内在的品質;信,則是外在的表現。懷着誠實不欺的心,并付諸實際行動,這就是“誠信”。

在古人看來,誠信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孔子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如果沒有信用,那真不知道怎麼能行于世、立足于社會,沒有了誠信就像是大車沒有了馬和車身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杠與橫木相接的銷釘,還能靠什麼行走呢?

所謂“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誠外無物”“甯失千金,不失誠信”,曆史上關于誠信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

《史記》中有一則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說的就是取信于民的事。秦孝公時期,商鞅任丞相,為了推行新的法令,讓老百姓遵循,就必須要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支持。于是,商鞅想出一個方法,他命人把三丈高的木頭立在國都的南門,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給予誰十金的賞賜。百姓感到非常奇怪,哪能這麼容易就得到十金,所以就沒有人去搬這根木頭。随後,商鞅又發布命令,能搬者給予五十金的賞賜。有個人抱着試試看的心理,把這根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政府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讓秦國的老百姓相信了商鞅的言而有信,從而使新法得以順利地推行實施。後來,同樣立志推行改革的宋代大臣王安石寫了一首詩來贊揚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誠信不僅是處世之本,也是立業之基。因為誠信不僅僅是個人品行的重要特質,而且在成就事業方面,也發揮着相當大的作用。大家看中國曆史上,每個朝代都有依靠誠實守信而取得巨大成就的著名人物。比如說,春秋戰國之交的“陶朱公”範蠡,他經商有道,重視誠信,後世的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尊稱他為“中華商祖”。

對于個人來說,要想培養高尚的品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講誠信;對于現在的企業來說,市場經濟就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而誠信,就是企業至關重要的無形資産;對于政府來說,要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取信于民。

現在我國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鬥,我們更應該強化誠信意識、加強誠信建設、打造誠信中國,這對于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實現社會穩定、提升國際影響力,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