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哪一本書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哪一本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02:17:3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語句出自《詩經·小雅·車舝》。

間關車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饑匪渴,德音來括。雖無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維鷮。辰彼碩女,令德來教。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嘉肴?式食庶幾。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鮮我觏爾,我心寫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爾新婚,以慰我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哪一本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

《小雅·車舝》是一首寫新郎新婚之喜的詩。全詩五章,每章六句。尾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寫婚車越過高山,行走在大路上。詩人仰望高山,遠眺大路,面對佳偶,情滿胸懷。這是叙事、寫景,但更多的則是比喻。新婦那美麗的形體和堅貞的德行,正像高山、大路一樣令人敬仰和向往。詩句意蘊豐厚,氣宇軒昂,因而成為表達一種仰慕之情的最好意象,遂成千古名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哪一本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

對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的解釋,古代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歧是在對于“高山”和“景行”的理解。漢代鄭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将“景”解作“明”,“景行”是“明行”,其中“行”讀xíng,即光明正大的行為。鄭玄注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千年之後的南宋大儒朱熹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高山”即是現實的山,沒有别的喻義;将“景行”解釋為大道、大路,前一個“行”讀作háng,解釋說:“高山則可仰,大路則可行。”對“止”字,二人都解釋為語助詞,沒有實際意義,後代引用時也有改作“之”字,也不失其主旨。

鄭玄與朱熹,一個一味講求其中的崇高喻義,一個非常直白,兩人說法差異非常大。把二人的說法放在詩中來解,卻都不很恰當。鄭說高而不當,朱說淺而不足。正如孔子所說:“過猶不及”,将二人之說折中一下,庶幾得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哪一本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3

太史公司馬遷在所著《史記·孔子世家》中,用這句話贊美孔子,并在後面加了兩句:“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意思是“我雖然不能達到孔子的那種高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向往着。”可知司馬遷是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理解為高尚的德行。司馬遷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在鄭玄之前,已通行于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哪一本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4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不過由于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這樣看,再去深究誰對誰錯,誰優誰劣,沒有了任何意義。今日引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時,也都是取用鄭說,用來表達崇高的德行令人景仰之意。《荀子·正名》雲:“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正是這樣的道理。如果再去做老學究之争論,喋喋不休,未免太迂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