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網紅攝影師鹿道森事件,想必大家有所耳聞。
他在微博定時發送的遺書中有一句話,令讀書君深感痛心: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為了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人,強勢地控制着孩子的人生,逼他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野蠻的灌輸自己的想法,隻會讓他們痛苦到生不如死。
确實,父母無窮的控制和壓迫,會讓孩子窒息。
曾有人說:“壓死我的不是生活,而是父母的控制。”
過度控制孩子,隻會讓孩子越來越失控。
控制欲強的父母,究竟有多可怕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書中說,不成熟的父母,喜歡支配和控制别人,喜歡用角色來定義人。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女心理師》中,就有一位這樣的母親。
劇裡,蔣靜長期承受着媽媽的壓迫式教育。
從小,媽媽逼着她學鋼琴,每天都監督她訓練,不斷說“再彈一遍再去吃飯”、“再來”、“重來”。
當蔣靜彈錯幾次之後,媽媽就會開始動手,邊打邊罵:“長本事了,叛逆了,你這跟誰學的!”
這些刺耳的話語,讓蔣靜瞬間崩潰,大聲吼到:“你别說了!”
但,媽媽并沒有因為蔣靜的反應做出改變,而是邊給她喂飯邊念叨:
“沒事,那我們吃完繼續練。”
“媽媽這樣呢,也是為了你好,将來長大了,有一個好的前途。”
“等你長大了你就知道媽媽的用心了。”
一直被媽媽壓迫着喘不過氣的蔣靜,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症和暴食症。
就算這樣,媽媽還是沒有放過她。
雖然已經30歲,她依舊會被媽媽收掉手機,甚至,連穿衣風格都不能由自己決定。
她忍無可忍,歇斯底裡地砸東西,沖着媽媽發洩這些年壓抑的情緒。
可,換來的不是理解,而是被鎖在了屋子裡,連門都出不了。
走投無路的蔣靜,拿着陶瓷碎片,起了輕生的念頭。
父母過強的控制欲,真的會要了孩子的命!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喜歡把這幾句話挂在嘴邊:
“我這不是為你好嗎?”
“你再這樣,媽媽不要你了!”
“别的孩子都行,怎麼就你不行?”
心理學者李雪說:“控制欲極強的父母意識上覺得一切為了孩子好,實際做的卻是确保孩子處在廢物狀态乖乖受控。”
父母們處處管着孩子,以為這樣孩子日後會感謝他們。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成為毒刺紮進孩子的内心,成為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
控制欲強的父母,往往打着愛的名義,把孩子推向深淵。
你越管,孩子越叛逆
想起網友分享過的一件趣事:
他有一個上大學的表弟,姑姑從表弟初中開始,就說表弟叛逆不聽話,一直說了十幾年了。
一次, 網友去姑姑家玩兒,正好表弟要回宿舍,姑姑在陪他一起整理行李。
姑姑邊理邊問表弟:“要不要給你帶點蘋果?”
表弟回答說:“不用了,我不想吃。”
過了一會兒,姑姑又說:“還是給你放點蘋果吧!”
表弟還是拒絕說:“不用!”
這回,姑姑直接拿起一袋子蘋果,塞進表弟行李箱裡:“多吃水果身體好,帶着吧!”
接二連三的強迫,使表弟變得不耐煩,說了一句“我不喜歡吃!”就直接把蘋果拿出來,合上了行李箱。
姑姑看到表弟的行動,立刻上火:“你又不聽話了是吧!”
随後就開始向這位網友抱怨:“你看看這孩子,多叛逆。”
家長認為蘋果對身體好,所以不管孩子的意願,就算不喜歡也得吃。
孩子拒絕無果,無奈下發了火,就變成了叛逆。
這樣的情況下,是因為孩子叛逆,才會和父母對着幹嗎?
不,事實上,是家長的控制欲,使孩子無法招架,造就了“叛逆”。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超限效應」。
指的是因為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所以,當父母不斷管着孩子,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出現“叛逆”的行為。
教育孩子,就像放風筝,要掌握好放線、拉線的時間點,才能讓風筝飛的越來越高。
一味地管教孩子,隻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就像風筝的線,隻拉不放,遲早會斷掉。
叛逆的孩子背後,大多是方法不對的父母
有人說:
“教育孩子最難的點,從來不是教育孩子本身,而是父母自己要做出改變。”
孩子大部分的問題,其實都來自父母錯誤的教育。
所以教育好叛逆的孩子,首先要從改變父母自己開始。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中,講到了3個值得借鑒的方法:
1、 避免權力争奪
心理學家曾說過:
“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選擇,隻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
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就等于剝奪了他的人生。
研究表明,小時候孩子做的選擇越多,長大就越有主見,将來做選擇的能力就越強。
給予孩子選擇,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下手。
比如:今天早上喝牛奶還是豆漿?穿裙子還是褲子?電視隻看20分鐘還是不看?
需要注意的是,在提供選項時,先把不利的部分剔除,就能減少争吵。
同時,這并不意味着父母完全不能幹涉孩子的選擇。
如果孩子做出了錯誤選擇,父母可以心平氣和的把建議告訴他,然後直接離開,給孩子思考的時間。
并且,多采用“我理解,但是……”的句式,畢竟沒有一個孩子,會因為父母太理解他們而想反着幹。
在正确的引導之下,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有話語權的,自然也會更願意和父母合作。
作為父母,懂得放權,才能為孩子撐起一片天空。
2、 增加孩子積極轉變
書中提到:“叛逆的孩子,一般都存在着自尊心方面的問題。”
父母的鼓勵,可以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對于叛逆期的孩子來說,更是最好的良藥。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大仲馬曾落魄流浪到了巴黎,找他的叔叔幫他找一份工作。
但是,在叔叔接連詢問下,他發現自己沒有一件擅長的事情。
于是叔叔和他說:“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寫下來,我總得幫你找一份事做。”
他寫下自己的名字和住址,轉身要走,卻被叔叔一把拉住了:
“你的名字寫得很漂亮嘛,這就是你的優點啊。”
就這一句話,讓大仲馬燃起了希望:
我能把名字寫得叫人稱贊,那我就能把字寫漂亮,能把字寫得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寫得好看……
受到鼓勵的他,一點點地放大着自己的優點,數年後,寫出了享譽世界的經典作品。
一句鼓勵,有時候,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同時,鼓勵孩子時,可以先去觀察孩子會看中什麼,
找到孩子在乎的點,真誠的表示對孩子的贊賞,就能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鼓勵的浸潤下,孩子更容易做出父母期待的行動。
3、 換位思考糾正孩子
顯而易見,對于叛逆的孩子來說,經常懲罰必然是沒有作用的。
我曾有一個朋友,頭疼于為什麼孩子一直不聽話。
在觀察她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找到了答案。
每當孩子犯錯時,她就會大聲呵斥孩子。
一開始,孩子會害怕,從而達到她想要的“聽話”效果。
但是,随着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孩子适應了她的吼叫,便開始對她的指責視若無睹。
所以,面對孩子的錯誤,要做到換位思考,循循善誘的引導孩子而不是強制。
比起批評來說,更好的是平靜下來,針對錯誤本身去糾正。
不僅如此,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帶着孩子一起理解破壞規則的後果。
當然,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非常愛他的,不滿意的隻是他的部分行為。
《不管教的勇氣》中說到:
“父母無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夠幫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對生活的勇氣。”
孩子的生活終究屬于他們自己,他們并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強行控制着孩子,隻會讓路越走越歪。
放手,才能讓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舞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