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秤杆子的真實故事

秤杆子的真實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6 17:15:41

秤杆子的真實故事(傳秤人朱永祯)1

東營區史口鎮艾家村原來有三家共七個木杆秤匠,但是随着時間的流逝,現在依然做木杆秤的隻剩下了74歲的朱永祯。木杆秤制作是艾家村制秤工匠口耳相傳的一門古老技藝,朱永祯的爺爺手藝精湛,将技藝傳給了他的父親,而朱永祯又從父親那裡學來了這門“吃飯”的手藝,至今已做了近五十年。近年來,随着電子秤的出現,購買木杆秤的人越來越少,很多木杆秤匠都逐漸轉行從事其他工作,隻有朱永祯還堅持着要做完那最後幾杆秤。

本報記者 段學虎

見習記者 高小童

杆秤匠手藝精細 匠人心誠信不欺

秤杆子的真實故事(傳秤人朱永祯)2

朱永祯的家并不大,透過院子裡的窗戶向裡望,能夠看到朱永祯擺滿工具的工作台和挂在門後那一大一小的兩杆秤。平日裡,朱永祯就是在這樣一個小房間裡做着木杆秤。在朱永祯的工作台上,擺放着手推刨、手鑽、鐵砧子、砂輪、秤鈎、刀口等工具,有些工具是父親和爺爺留下來的,尤為珍貴。做一杆秤不僅要花費很長時間,同時還需要有很強的耐心。從選材開始,曆經刨圓打磨、定位、分格、釘準星、包鐵皮、打磨等多步工序,一杆秤才能初具雛形,待校驗好刻度釘上秤花,一根秤杆才算得上是基本完工。看着原本粗糙的一塊塊木闆在自己手中變成了一根根筆直光滑、制作精良的秤杆,朱永祯非常有成就感。

秤杆子的真實故事(傳秤人朱永祯)3

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所偏差。杆秤匠必須保證百分百的精細認真,才不會因自己的失誤而導緻缺斤少兩。剛開始做秤時,朱永祯并不十分熟悉,後來他在前輩們傳下來的制秤口訣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摸索與學習,終于将制秤規範了熟于心。“100斤的秤,邁一步後下刀,然後内在刀後邁三十步,那就是一百斤的位置,下星……”朱永祯口中的“刀”和“星”,就是木杆秤的支點和定盤星。

“這木杆秤的講究可多着了,量的不精細就會讓秤的計量不準,古時候買賣人的缺斤短兩和多收少支,全在這杆秤上。”朱永祯說,從古至今,中國人的稱重計量從固定體積到市斤,再到公斤,秤的出現功不可沒。“這是一種公平的象征”。

新舊交替終有時 艾家最後杆秤人

“無可奈何花落去”是朱永祯對杆秤制作最直觀的感受,他經曆了改革開放之初木杆秤的風光時刻,也經曆了如今電子秤逐漸替代木杆秤的衰落現狀,對于這些,朱永祯卻顯得十分淡定,他認為,現在是到了杆秤該退出曆史舞台的時候了。

秤杆子的真實故事(傳秤人朱永祯)4

據朱永祯的回憶,在電子秤尚未普及時,杆秤曾經也是風靡集市的産品,他制作多少杆秤就能賣掉多少杆秤,但随着電子秤的普及,大家不再熱衷于購買不能計算數字的木杆秤了,不過還是會有很少一部分人依然會購買一把能稱10斤重的小杆秤,因為出門趕集時能将它直接塞進兜裡,帶着方便。

“剛才你們看到的杆子就剩那些了,賣完了就不再做了。”在朱永祯家,幾十杆大小不一且尚未做成杆秤的木杆被包裹在一個橘黃色的編織袋中。由于市場需求過小,木杆秤逐漸走向衰落,村子裡和朱永祯一樣靠做秤為生的手藝人紛紛改行,隻有朱永祯還獨自一人默默堅持着。現如今,随着朱永祯的年紀越來越大,他也準備放下這門做了幾十年的手藝。

“孩子們都不願學這個了,所以現在村裡就我一個人會做秤。”說到這裡,朱永祯既驕傲又無奈。對于時代的迅速發展、新舊事物的不斷交替,朱永祯表示能夠理解,隻是為丢掉這門三代人傳承至今的手藝而深感可惜。

在工作間内,朱永祯祖傳的老工字鑽等工具被他高高挂起,“使用價值沒了,但是曆史價值不小,我有責任好好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朱永祯感慨地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