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禅詩100首

禅詩100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6:25:28

禅詩,60首

禅詩100首(禅詩60首原文賞析)1

★蘇東坡(1037—1101)

字子瞻,号 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進士,曾任禮部尚書、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等官職。因“烏雲台”事件被誣下獄,屢次被貶谪外放。學識淵博,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文縱橫恣意,有如行雲流水,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題材廣闊,清雄曠放,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為宋代四人書法家之一,可謂曠古罕見的文詩書畫的全才。常與吳越名僧交往,還曾與許多禅師鬥試機鋒;列東林常總禅師嗣下,曾自言前身是個僧人。着有《蘇轼詩集》、《東坡文集》、《東坡樂府》等。

和子由渑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岖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賞析】

嚴羽曾言:“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本詩結句好,發句更妙,是一首備受稱道的懷舊七律詩。着名的成語“雪泥鴻爪”,就來自這一名詩。,首聯,詩人提出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人一生飄浮,到底像什麼?詩人認為,人生無常,飄泊不定,就像雪泥鴻爪一樣。可想而知雪泥上的爪印是難以久存的,更不用說那飛翔的鴻雁,早已不知西東。回首往事,不正是如此嗎?你看老僧業已寂滅,牆垣已頹,你往日的即興揮題已不見了蹤影。1056年詩人與其弟蘇轍赴汴京應試過河南渑池,1061年赴陝西任時再過渑池。時隔五年,早已物是人非。不過,在達者看來,這是生命的宿命,是生命的規律。還記得那時候的崎岖路途麼?路長人困,連跛驢都疲倦了。回想起來,曆曆如昨,還蠻有意思呢!

安命知天者,對人生有一番徹悟後,就要達觀地對待一切。詩人正是以這一心胸直面人生沉浮,并達到了他人生的完滿。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賞析】

這是一首婦孺皆知的禅理詩。黃庭堅謂之“吐此不傳之妙”。

廬山是這位可愛的東坡居士的心靈故鄉,他對山是如此的迷戀:橫看、側視、遠眺、近觀、高瞻、俯瞰,對廬山諸峰奇妙的造化與形态感到意趣盎然。那縱橫倚側、遠近高低的觀察,将一個摯愛山景禅境的奇造妙化的赤子的心境畢然呈現了出來。雖然百般執着,萬分難舍,可還是弄不清它的本來面目。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你還沒有超脫,沒有跳出三界外,哪能高屋建瓴、知根達源呢!

廬山是一座充滿禅境的寶山,曉得廬山真面目,也就曉達人生極境了。

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無别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賞析】

這是一首廣為宗門引用的理趣詩,形象地展示了未悟與悟後的境界。

青原惟信禅師有一段著名的禅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禅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表現了一個達者先入小乘禅境,再入魔境,爾後臻抵大乘聖境的過程,也是這首禅詩最好的注腳。

廬山煙雨風光與浙江的錢塘潮,都是聞名天下的勝景,多少騷人墨客為之傾倒,揮毫潑墨,這等名震宇内之寶地不親自去見識一番,是會抱撼終身的。可是到過之後,卻發現沒什麼特别,依然是廬山煙雨與錢塘浪潮。

悟前千般恨難消,千念萬慮,放舍不下,把那廬山煙雨與浙江潮,把那須實證的佛性禅心,看成非我的存在,其實大謬;等到大悟後,放下諸念,才明白那勝景亦不過是佛心我心的微妙體現而已,佛性在悟前悟後未曾有絲毫改變,依然是廬山煙雨浙江潮,隻不過覺者開了天目,獲得了大智慧而已。

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拟人。

【賞析】

這是東坡居士表現自己對禅的穎悟的一首悟道偈。東林總長老即東林常總(1025—1091),世譽稱“馬祖再來”。

首二句表現詩人對佛性禅理的透悟,尾二句表現自己對法門聖境奧妙無窮的證悟。溪聲與山色,其清澈明麗,無非是純淨無垢的佛性禅心的妙現;那溪光山影,在迷離的夜色中,在覺者的心目中,簡直就是在頌唱着玄妙無際的八萬四千法門,其博大精深、歡暢愉悅,我怎樣才能向他人表白呢?!說什麼“舉拟他人”,這分明是透達禅境的東坡居士的一句反問! 因為禅宗是主張不立文字的,故禅境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隻可自證、不可他求,即所謂“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滞句者迷”。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賞析】

這是一首極為精到的以琴示禅偈。

《楞嚴經》中說:“譬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衆生亦複如此。”又有偈雲:“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深谙禅理的蘇轼試圖通過琴詩說明禅門的奧理。詩人設了兩個假設句,兩個反問句,說明生滅的微妙。妙音為無,如何能自鳴匣中,又怎麼能從指頭上聽到?隻有當有無相生,琴指相拂,才有響泉磬韻。不過,即使它聽得到,那也不是它的自性。無生無滅,才是空的本來面目。

蘇轼一生中結交僧友數十人,有上百首贈答僧友詩。下面僅列舉一二,以示詩僧友朋們跟這位曠古絕今、覺事達人的才子的友誼。蘇東坡《書雙竹湛師房二首》:“我本江湖一釣舟,意嫌高屋冷飕飕。羨師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盡日留。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紅。白灰旋撥通紅火,卧聽蕭蕭雨打窗。”清人紀昀評此詩:“意自尋常,語頗清脫。”

慎長老《和東坡詩韻》為:“東軒長老未相逢,已見黃州一信通。何必揚眉資目擊,須知千裡事同風。”達者千裡書信晤訪,足可聊慰難逢之意。既然千裡同宗,萬裡同風,已足可抵得上齊案揚眉了!

維林(?—1119)《問東坡疾》是一首充滿輕松幽默的問疾詩:“扁舟駕蘭陵,目換舊風物。君家有天人,雌雄維摩诘。我口吞文殊,千裡來問疾。若以偈相答,露柱皆笑出。”其中“君家有天人,雌雄維摩诘”句,表達了維林禅師對東坡禅境的褒頌;而“露柱皆笑出”,表現了禅者的智慧與輕快。

★道潛(1043—1102)

于潛(今浙江臨安)人。号參寥子。參大覺懷琏得法,為雲門宗傳人。紹聖元年(1094),蘇轼流放南方,道潛連坐還俗。建中靖國元年(1101),蒙赦,複僧籍。哲宗賜号妙總大師。宋朝着名詩僧,與秦觀、蘇轼為友,長詩工文,其詩清新流暢,絕句尤富詩情畫意,為時人格外欣賞。蘇轼謂之“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着有《參寥子詩集》。

臨平道中

風蒲獵獵弄春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賞析】

這是一首廣為傳頌的題景小詩。蘇轼曾将此詩刻于石上,極力稱道詩中的妙筆。

全詩以清靈的筆觸、巧妙的裁剪描繪了江南暮春的迷人風光。臨平山位于風景如畫的杭州東北。詩僧在經行途中,通過對臨平山一帶如詩風光的細膩描繪,表現了一位出家清淨的衲子對自然的無限熱愛,同時表現了他作為一代詩僧非凡的筆力。首句寫山下柔蒲成片,生機蓬勃地搖曳于春風中,風過獵獵,一陣一陣地鋪漫過去,顯得無比輕柔、自在。那飛倦了的蜻蜓也想在蒲草上歇歇腳,可是不知是春風在捉弄它,還是蒲草在跟它嬉戲,總是搖擺不定,叫它怎麼也立腳不穩。一個“不自由”,極富神韻,反襯出自然界無限的生機與自由。再加上那山路彎彎,一步一景,放眼那水汀沙洲,藕花無數,清香袅袅,仿佛整個世界都是象征佛性清淨的蓮花與清香,寓示出詩僧對佛性真如與宇宙自然的純樸本真的贊美。

絕句

高岩有鳥不知名,款語春風入戶庭。

百舌黃鹂方用事,汝音雖好複誰聽?

【賞析】

這是一首語淺意白的比興借喻詩。高岩鳥便是詩人,也是禅衲子的代稱。

首句的“高岩”說明其處境之高遠。“不知名”說明高岩鳥的超塵脫俗。你看它多麼清靈自在,歌喉多麼動聽,姿态何等輕盈,春風是它的友朋,它一路跟春風呢喃着,随春風出入萬戶千庭,傳唱着春的消息。那知名的黃鹂和反複其舌的百舌鳥正在主人面前賣弄歌喉,喜得它們的主人樂不可支,你那清越的妙音除了春風又有誰識得其中真意呢?!

一個禅者便如同高岩鳥,不計名利,不悅俗漢,唯求與春風為伍,留清音自樂,出家也罷,在俗也罷(詩人曾因寫諷刺朝廷貶罪蘇轼的詩而得罪權貴被勒令還俗)。

清僧大成的詠鳥詩《伯勞西去》則表現的是另一番禅意,上詩中的百舌為伯勞的一種:“伯勞西去雁東來,李白桃紅歲歲開。萬事無過随分好,人生何用苦安排。”世事倥偬,萬事随緣,才是快意的人生。

蔔居智果答方外

青燈殘篆夜寥寥,門外秋風振葦蕭。

慚愧高人能見憶,為予西望立溪橋。

【賞析】

這是一首如同偉岸雕塑般的抒情詩。

智果寺位于西湖孤山,寺中有參寥泉,泉水甘冷宜茶,是一處清靜優美的修行之所。本詩描寫定居智果寺時道潛樂寺喜禅的心境。然而,詩中不見一字直接描寫,而是借用側面描寫的手法。首二句寫景,表現了秋寺的空寂、冷清與幽靜、蕭瑟,而這正是一個衲子最鐘愛的所在。這是一處多麼可愛的家園哪!怪不得詩人由衷回憶起這樣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一位方外高士隻身站在溪橋上,朝西而立着,他在迎候詩僧的到來。這幅揮之不去的畫面,一生中反反複複地出現在詩人的腦海中,那高人西望立溪橋的鏡頭,深深地打動了詩人的心,自從那時起,他就深深地摯愛起這一方樂土。因為詩人也是一位心出塵外的千裡同風者。

口占絕句

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将幽夢惱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賞析】

據《侯鲭錄》載:“東坡在徐州,參寥自錢塘訪之。坡度上令一妓戲求詩,口占雲雲,自是名聞海風。”一個風流倜傥卻時遇貶抑的才子,一個風流靈透且淨心永在的詩僧,弄出這一段詩壇佳話,是詩壇的風流,也是禅林的風流。才情飽溢的道潛即興吟誦的這首豔情絕句,拉開了禅風詩壇上嶄新的一幕。自此,很多禅詩愛用豔情詩來表達禅意,從傳統的山水清雅詩、恬靜田園詩中另辟蹊徑,進透出一股靈秀溫馨的活鮮生機。

全詩首二句寄語歌妓,尾二句表白自己。首二句以神女與襄王夢中神會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将風流才子蘇轼與芳齡歌女的世間風流表現得詩意盎然,令人不由憶起宋玉《高唐賦》中巫山神女辭行楚襄王時的詞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詩人通過這段世人熟知的典故,肯定了世間的風流與人生快意,不過這是世間才子佳人的生活,于禅者則不然。後二句寫自己清靜修行的禅心已化作沾泥柳絮,不會像楊花一般随春風上下癫狂,而是收住心猿,看住自性,不再起心動念了。

下面我們略略浏覽一下禅詩中的風流:

宋報恩演《佳人睡起》為:“佳人睡起懶梳頭,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還她肌骨好,不塗紅粉也風流。”這首詩描寫懶睡佳人的風流在于她的“肌骨好”,處子的肌膚風骨還保持着清純,心境尚未沾染,這也正是禅心的體現。

宋代肯堂元禅師《美如西子》為:“美如西子離金阙,嬌似楊妃下玉樓。終日與君花下醉,更嫌何處不風流。”将悟禅後的風流别緻表現得淋漓酣暢!

宋代法泰《高樓美女》為:“高樓美女一雙雙,各向瓊窗坐玉床。繡出鴛鴦呈似了,金針深插錦香囊。”這首悟道偈俨然一幅缤紛疊彩的美女織繡圖,哪有半點清冷的禅意。然而正是這瓊窗玉床間的高樓美女,繡出何其神似的簡直就是像全了的鴛鴦,卻難圓好夢,隻好将那一腔柔情深深地刺入香袋中。這空幻綿密的感覺,正好比禅者對悟境的孜孜不懈。

清僧安生的一首《挽旃那》,似寫女施主的笑貌音容,實寫其心底對佛的虔敬與深深的禅意:“玉容從此謝空華,小閣遊絲護碧紗。宛轉曾遮松下扇,清幽誰供佛前花。蒲團初撒憐春月,貝葉空遺映晚霞。幾處香溫悲手澤,青鞋倚壁冷袈裟。”

東園

曲渚回塘孰與期,杖藜終日自忘機。

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住翠微。

【賞析】

道潛是一位寫景高手,也是一位與大自然對話的高手。詩中詠歎的幽景東山,為五祖弘法的湖北黃岡的東山勝地。

曲渚方塘,仿佛熟稔的友朋,可随時造訪,無須相約;終日手持藜杖,踟蹰林間,可忘卻一切世間機心。幽寂清淨的自然令人陶戀不已。這是直抒胸臆的描寫,表現出家人淡泊甯靜的心聲。尾二句以動襯靜,那若隐若聞的機杼聲,傳自蓊郁青蒼的深山幽處,織出林間無限的生機。最妙是那“仿佛”二字,令人回味無窮,顯示出詩人高妙的筆力。

秋江

赤葉楓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陽已微。

數聲柔橹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

【賞析】

此詩同《東園》詩同為題詠東山的組詩之一,廣為世人傳唱。惠洪《冷齋夜話》中載:道潛作詩,追法淵明,其語有逼真處,曰:“數聲柔橹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又曰:“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住翠微。”時從東坡在黃州,士大夫以書抵坡曰:“聞日與詩僧相從,豈非‘隔林仿佛聞機杼’者乎?真東山勝遊也!”坡以書示潛,誦前句曰:“此吾師七字詩号。”

道潛是一位寫景表意的詩中高手。這首《秋江》将秋江由黃昏至初夜時的氛圍凝練為甯靜與寥廓,表現了一位心境空幽清澄的禅者對大自然的詩意獨特的把捉。首句寫夕陽正紅之時,次句寫落晖已斂之景,三句現日落之後的暮色蒼遠,第四句為夜色籠罩秋江之圖。首二句以彩繪之筆,入畫于詩。“紅葉”與“白沙”,渲染了秋色的濃重與生氣。“酒旗落”與“夕陽微”,勾描出凄清蒼涼而悠遠的秋意。最精妙的第三句“數聲柔橹蒼茫外”,将天地之悠悠與蒼茫之靜谧賦予了無窮的詩意,一個“外”字,造境戛獨,意趣空遠。那動中之靜,那歸中之意,餘韻袅袅,令人回味。

江上秋夜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雲淺處明。

【賞析】

這又是一首難得的描畫江上秋夜清皎甯靜的意境的佳作。

詩歌細緻地描寫了江上自初夜至夜半、由陰雨至雨霁月現的陰晴變化,喻示着深深的禅理。首聯寫秋雨潇潇,秋聲瑟瑟,雨沉暗江一片蒼茫,梧葉翻動一片蕭瑟。蒼勁的秋風直吹到半夜才停歇下來,一個“斷”字将籠罩于首二句的陰沉、蕭瑟化為虛無,大有化腐朽為神奇之效。一直在樓頭感受着秋夜詩意的詩人欣喜地發現:月亮在浮雲淺淡處露出清皎的光輝。好一句“月在浮雲淺處明”,含寓了多少人生哲理。那本自澄明晶瑩的禅心不是也要經過秋風秋雨的洗禮,經過正念與妄念的争鬥才能如明月般脫穎而出麼?

全詩層次分明,構思精巧,字句錘煉,一句一轉,卻意境渾成。

★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号山谷老人。洪州分甯(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一生仕途坎坷,在朝内派系鬥争中,因觀點保守,屢遭貶谪,極不得志。曾一心向佛,為臨濟宗黃龍派禅師祖心禅師的弟子。習詩初受惠于家學,後與秦觀(1049—1100)、晁補之(1053—1110)、張耒(1054—1114)求學于蘇轼,合稱“蘇門四學士”。詩開江西一派,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妙。論者謂其詩“造句奇崛”(方東樹《昭昧詹言》)“清新奇峭”。有《山谷内集》、《别集》、《外集》等行世。

牧童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壟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賞析】

相傳這是一代名詩人黃庭堅七歲時所作,表現了詩人早慧的詩才與穎悟的能力。用語淺白,卻寓意不凡。

夕陽西下時分,牧童吹着短笛,在斜風中歸去,何等安閑自适。回想起來,多少追名逐利之徒,機關算盡太聰明,處心積慮地營私結黨,在名聞利養中沉淪掙紮,反而把最重要的本真給迷失了。怎麼比得上牧童深味自然禅趣,于世無争,恬淡自怡呢?唐代詩僧栖蟾有一首《牧童》,極妙地表達了禅者所欽羨的牧童境界:“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宋人牧童的《答鐘弱翁》也是一幅高士圖:“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山谷老人一生堅心向佛。黃龍派名僧惟清贊曰:“平生所見士大夫人品,未有出此公之右者。”《居士集》載有他的一段參禅趣事:“魯直詣晦堂問道,晦堂曰:‘論語曰:二三子以吾隐乎,吾無隐乎爾。公居常如何理論?’魯直呈解。晦堂曰:‘不是,不是。’魯直迷惘不已。一日,侍晦堂山行,時木樨盛放,晦堂曰:‘聞木樨香否?’曰:‘聞。’晦堂曰:‘吾無隐乎爾。’魯直釋然,即拜之。”

他一生寫有數十首禅詩,曾在詩中自謂“吃茶吃飯随時過,看山看水實暢情”,《題落星寺》中的“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成為千古名對。一首《池口風雨留三日》語句清新奇峭,寓理于物,予人古雅樸茂之感:“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隻菜蔬。水遠山長雙屬玉,身閑心苦一春鋤。翁從旁舍來收網,我适臨淵不羨魚。俯仰之間已陳迹,暮窗歸了讀殘書。”論者謂之“别有風味,一洗腥腴”。(方東樹《昭昧詹言》)其《次韻答斌老病起獨遊東園》一詩,寫景清新,立意清遠:“萬事同一機,多慮乃禅病。排悶有新詩,忘蹄出鬼徑。蓮花生淤泥,可見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與晚色靜。”好一句“小立近幽香”,真個是深得詩禅三昧。晚年與畫家黃斌老酬答之作《又答斌老病愈遣悶二首》亦為世人傳誦的名詩。之一為:“百疴從中來,悟罷本誰病?西風将小雨,涼入居士徑。苦竹繞蓮塘,自悅魚烏性。紅妝倚翠蓋,不點禅心靜。”之二雲:“風生高竹涼,雨送新荷氣。魚遊悟世網,鳥語入禅味。一揮四百病,智刃有餘地。病來每厭客,今乃思客至。”無論是“西風将小雨,涼入居士徑”,還是“魚遊悟世網,烏語入禅味”,都曆曆再現了詩人對禅趣禅理的至高體悟。錢鐘書《談藝錄》評之為“以生見巧”。

★仲殊(生卒年不詳)

安州(今湖北安陸)人。北宋詩僧。進士出身,後棄家為僧,居杭州吳山寶月寺。與蘇轼友善,因其喜食蜜,故名蜜殊。能文善詩,工于歌辭,往往操筆而就。亦工豔詞,風格奇麗清婉。

潤洲

北固樓前一笛風,斷雲飛出建康宮。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細雨中。

【賞析】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着名七絕。清人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三評道:“僧仲殊‘北固樓前一笛風’一首,亦唐人佳境。”

首句點題,在千古名勝北固樓前,耳邊是風中捎來的悠悠笛聲,是何等令人惬意。更不用說,春日晴和,白雲縷縷。隻不過在這自古人文荟萃的江南,連白雲都折射出曆史的馨香。一個“斷”字,不僅絕妙地拟态,也折射出曆史的悠韻。往事已成悠悠煙雲,隻有春色永駐人間,靈性的自然才不管你什麼朝代興亡,依然芳草萋萋,在早春二月就綻放出無限的生機,在如朦胧詩般的煙雨中顯得青潤可人,惹人愛憐。在這幅美妙的畫卷面前,其中飽含的禅意,讀者自可各有理會。

下面我們再錄一首仲殊的佳作,以飽覽其濃酽縱橫的才情。《訴衷情@寒食》:“湧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三千粉黛,十二闌幹,一片雲頭。”詞中的禅意可與詩中的禅意相照相鑒。

曆代頌北固山詩中多有佳作。而北宋詩人曾公亮(999—1078)的《宿甘露僧舍》,其石破天驚之妙,可謂古來無二。詩雲:“枕中雲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北宋詩僧法平曾作《北固山》,也是詩意盎然:“不負南徐約,來看北固雲。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雨意生蒼壁,潮聲起夕曛。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一個是“開窗放入大江來”,驚人的氣勢實在可嘉;一個是“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對仗工緻,且深蘊時空的悠韻,均為難得佳作。

★重喜(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會稽人。熙甯(1068—1077)中有史載。少事捕魚,喜誦經文,不識字,卻能書,善詩偈。

絕句

地爐無火一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

乞得苎麻縫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賞析】

這是一首意境清寂的描寫修行生活的好詩。

首二句描寫歲末的寒冷與寺宇的清冷。爐中無火,喻詩人身心無“火”旺熾,身心清靜如洗。一囊空,更加深明示身心無望無欲。落地成裘的雪花飄揚于歲末之際,亦是詩人冰心如雪的寫照。臻達此一境界,哪還在乎芒鞋破衲,隻覺得這清貧孤苦,正好守節持操,讓無欲的身心永浸于寂寥的禅意中。這寂寥的意趣,自有一番卓異的風骨,此正是詩中的禅意所在,也是詩人的詩興所在。

★昙秀(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與蘇轼、晁補之為友。

山光寺

扁舟乘興到山光,古寺臨流勝氣藏。

慚愧南風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

【賞析】

這是一首意氣風發的山水禅意詩。

詩作借盛贊揚州山光寺的風光表達自己的禅悅之境。《東坡題跋》雲:“予在廣陵,與晁補之、昙秀道人同舟,送客山光寺。客去,予醉卧舟中,昙秀作詩。”

首句的“乘興”将詩人的意興點題,點明一個出塵脫俗的衲子視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是佛性空靈的化身,都是愉悅的生命。古寺臨流,顯得何等古樸雅緻,氣象萬千,隻有用“勝氣藏”三字方可包容。不僅扁舟、古寺、清流飽藏勝氣,就連南風也通曉禅意,吹得江南春至,花木飄香,顯現出一派祥和之氣,交織出一帙物我同春的渾然一如的天香圖卷。

★靓禅師(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住汝州(今河南臨汝縣)香山,坐化而終。

絕句

春天一夜雨滂沱,添得溪流意氣多。

剛把山僧推倒卻,不知到海後如何。

【賞析】

惠洪《冷齋夜話》載:“靓禅師,有道老宿也,主筠(今江西高安)之三峰。嘗赴供民家,渡溪漲,靓重為溪流所陷,童子掖至岸,坐沙石間,垂頭如雨中鶴,忽指溪作詩雲雲。”可見本詩為即興詠得的妙構。

這是一首寫景詠物以寓禅興的佳作,氣勢豪放,放意深遠,将禅者如海洋般恣肆的氣度詩意地進行了勾勒。一夜豪雨,溪流一改往日之涓細,怒滔滾滾,摧堤沖岸,何其勢不可擋。可是這一切隻不過是一時的幻象,一時飛揚跋扈也改變不了冥然中的命運,一切喧嚣風塵終将歸于平靜,等溪流入海後終将被海的博大與深邃所吸納。詩诠至此,其禅意自明。

明代詩僧契遜亦做有一首《山雨》,表現的禅意亦呼之欲出:“一夜山中雨,林端風怒号。不知溪水長,隻覺釣船高。”好一個放任山水而自得的僧家。

★守诠(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一作惠诠,杭州梵天寺僧。蘇轼極愛其詩,有唱和詩《梵天寺見僧守诠小詩清婉可愛,次韻淨。

題梵天寺

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屦。

唯聞犬吠聲,又入青蘿去。

【賞析】

“幽深清遠,自有林下一種風流。”這是南宋詩人周紫芝對守诠詩作的中肯評述。(見《竹坡詩話》)自此,“幽深清遠,自有林下一種風流”,廣為世人論禅談詩時所引用。蘇轼喜愛小詩的清婉幽寂,追和守诠詩道:“但聞煙外鐘,不見煙中寺。綱人行未已,草露濕芒屦。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

詩名“題梵天寺”,實寫山僧夜歸。首聯點明時令,烘托出晚秋凄寒蕭殺的氣氛,獨有那古木掩映的林下寺,有一種提唱不盡的風流。眼前是松扉常啟,擡頭是明月如鈎,明月正自在地穿行于雲中,夜晚顯得如此幽美僻靜。唯有犬吠聲伴随着衲子的靜修,而且也随着夜色消失在青蘿深處。蟬鳴與犬吠,以動襯靜,着力渲染山中的空寂,烘托出一種永恒的靜寂。而那幽深清遠處,自有禅心的靈現,是忘卻塵俗的覺者最為鐘愛之所在。

★清順(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字怡然,杭州西湖北山僧,“清約介靜,不妄與人交”。(《避暑錄話》)王安石頗愛其詩,東坡晚年也與之唱和。

題西湖僧舍壁

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

春風自有期,桃李亂深塢。

【賞析】

《竹坡詩話》中載:“東坡遊西湖,于僧舍壁間見小詩,問誰所作,或告以錢塘僧清順,即日求得之,一見甚喜,而順之名出矣。餘留錢塘七八年,有誦順詩者,往往不逮前篇,政以所見之未多耳。然使止于此,亦可傳也。”可見這是一首廣為傳誦的禅詩。

這首五言絕句,全詩不着一“幽”,而幽寂畢現。首句重在一個“暗”字,篁竹蔽日,郁郁蒼蒼,表現的是林中僧宇的幽寂;次句以動襯靜,使人備感寺院的清寂幽遠。“落如雨”形象生動地将林間的清幽表現得如繪如織,予人以動态的美感。而“春風自有期”句對春風進行了拟人化的描繪,“桃李亂深塢”句以一個“亂”字将令人眼花缭亂的春色表現得疊彩紛呈,一個“深”字又将山塢的幽邃進一步強化。全詩動靜結合,明暗互現,真可謂字字見功力,句句有詩情,無怪乎其受世人傳唱了。

詩人還題有一首《北山垂雲庵》,多有妙句佳趣:“久從林下遊,頗識林下趣。縱然綠陰繁,不礙春風度。閑于石上眠,落葉不知數。一鳥忽飛來,啼破幽絕處。”“一鳥忽飛來,啼破幽絕處”句,可謂深谙詩家三昧。

★先覺(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又名惠天覺。詩為蘇轼、元章(即米芾)所愛重。時人謂其詩作“渾然天成,無一毫斧鑿痕,雍容閑适,最有唐人風氣”。

題大慈塢祖塔院

谷口兩三家,平田一望賒。春深多遇雨,夜靜獨鳴蛙。

雲暗未通月,林香始辨花。誰驚孤枕曉,濤白卷江沙。

【賞析】

詩論《北窗炙棵》載:“惠先覺最為東坡、元章所禮。為人樸野,布衣草履,繩梭榈為帶。時夜半起,捶其法嗣門,索火甚急,知是得句也。”為我們勾勒了一個勤于禅修又工于詩格的詩僧形象。

這首五言律詩,描繪了寺院暮春的幽深閑靜。全詩描摹了禅院自傍晚至翌日清曉的景色變化。暮春時日,站在谷口遠眺,但見一馬平川,視野極好,有兩三家庭舍點綴于桑田之間,織就一卷鄉間迷蒙的小景。而春末多雨,細雨潤物而無聲,隻有那蛙聲的鳴噪打破夜間的靜寂。在這靜靜的雨夜,雲暗天黑,明月不現,花開難曉,然而那林中傳出的清香依然傳遞着花的消息與生機。這一連串的景物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一個詩人對春色的着迷,感受着他内心的甯靜。花香、蛙鳴催着詩人入眠,而到了清晨,席卷着岸邊白沙的漲潮的江濤又将詩人喚醒。

全詩情景交融,表現了一個留宿古寺暮春圖中的詩僧甯靜淡泊的意境和與自然契合相通的禅心。

★道英(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福建泉州人。嗣法覺照琦禅師。

絕句

南北東西住險峨,古岩寒桂冷依依。

無人到我經行處,明月清風拟付誰。

【賞析】

這首七絕,是甘守清虛、自在适意的禅子心靈的寫照。

首二句寫僧人雲遊四方,住在崇山峻嶺之中,與古岩為群,寒桂為伴,過着遠離塵俗的清靜生活。此處“古岩”象征心地堅定,“寒桂”象征心靈純淨。如此孤高清寒的經行處,自然是人迹罕至、無人問津的,那麼清風明月的聖潔、閑适自得的意趣又與誰分享呢?一個設問句,似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怆然,實則表現出自我意識的醒覺:明月清風就是我,就是禅心,我就是明月清風,并與之已然化為一體。“明月清風”,取自《南史·謝惠傳》。傳載謝惠平日“不妄交遊,門無來賓,有時獨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唯當明月。”

宋僧守安的《南台靜坐》也可觀照一閱:“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文政(生卒年不詳)南嶽衡山僧人。

題勝業寺

山鳥無凡音,山雲無俗狀。

引得白頭僧,時時倚藜杖。

【賞析】

這是一首古樸蒼勁的五言絕句詩。

首二句描寫山間的鳥兒與山中的白雲。山鳥款語,清幽絕響;白雲蒼狗,變幻無際。引得白發皓首、鶴發童顔的老僧,時常依杖伫立,沉迷于山間的清虛奇勝之中。首二句的一個“無凡”一個“無俗”,着力烘托山寺的超凡脫俗,也從側面表現了詩人遠離塵俗、清虛無為的心境。而一句“時時倚藜杖”,将一個老僧陶然山水的怡然自得的心境表現得活靈活現。寥寥二十字,點染出一幅老僧醉山圖,令人回味無窮。

★景純(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元豐初(1080年前後)為“山水甲天下”之桂林詩僧。

絕句(二首)

夜色中旬後,虛堂坐幾更。

臨溪猿不叫,當檻月初生。

※※※

後夜客來稀,幽齋獨掩扉。

月中無事立,草際一螢飛。

【賞析】

惠洪《冷齋夜話》載:“景純居豫章乾明寺,終日閉門,不置侍者,一室淡然。聞鄰寺齋鐘,即造焉,坐同衆食堂前,飯罷徑去。諸刹皆敬愛之。或陰雨,則諸刹為送食,住二十年如一日。”可見景純是一位精于禅修、矢志不渝的高僧。

本詩即是詩人内心生活的真實寫照。第一首小詩描寫詩僧坐禅時的清靜靈境。時過中旬之後,夜色深沉,在這深幽的夜色中,連溪邊的靈猿都将息了,隻有一位老僧久久地靜坐觀心,直至那一輪下弦月冉冉地升起。一句“當檻月初生”,将象征禅心的明月初升時的生機表現得栩栩如生,也襯托出詩人的禅心如那初生的明月般光潔純淨、大放光華。

第二首詩描寫山寺夜半客去,僧人獨掩幽齋。在這清靜孤寂的月明之夜,詩人沐浴在清亮如水的月華中,心中沒有一絲挂礙,他久久地站着,出神地專注于草際飛起的一點螢光。那閃閃爍爍的幽光,與詩人心中的靈性之光水乳交融,烘托出一種清靜無染的超然自适的美妙禅境。好一個“月中無事立,草際一螢飛”,與山谷的“小立近幽香”同為意趣盎然的造情景語。

★元照(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字湛然,号安忍子。浙江餘杭人。1081年前後住靈芝寺,賜谥大智律師。

白雲庵

道人倦逢迎,結庵在岩穴。靜愛山頭雲,空蒙如積雪。

随風亦卷舒,觸石更明滅。卻憶古人詩,隻可自怡悅。

【賞析】

這是一首格調清新、意趣高緻的白描詩。

全詩着力描寫白雲,自然而然地将齋庵的虛靈烘托而出。首句寫白雲庵結庵的因緣與白雲庵的所在。一句“道人倦逢迎”,将一個看破紅塵、清心寡欲的道者之心全然道破。颔聯與頸聯極力描摹白雲的靜美、空蒙、舒卷與明滅,表現自然的神妙與造化,道出白雲的靈性與變幻。尾聯直抒胸臆,借用梁代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嶺上有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一詩中的“隻可自怡悅”句,表現詩人怡悅自得的心境。至此,則詩中着力描寫白雲之美的用意已曆曆彰明。

表現雲庵的詩句在禅詩中可謂俯首皆可拾。下面試舉數例,以一閱禅者的風采:

宋僧顯萬的《庵中自題》是一首巧用拟人手法的妙詩,廣為時人傳誦:“萬松嶺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三更雲去作行雨,回頭方羨老僧閑。”一句“老僧半間雲半間”,将雲視做至友,其拟人之筆可謂精絕;而一句“回頭方羨老僧閑”,則将僧人的安閑意趣擎舉而出。

志芝的白描之作《千峰頂上》為:“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晚夜雲随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大有異趣同工之妙。

南宋詩僧仲皎的《歸雲亭》,則寫得清麗靈動:“一叢飛出岫,舒卷意何長。作雨遍天下,乘風歸帝鄉。無心憐灑落,到處自清涼。缥缈來空碧,吟邊帶夕陽。”好一個“無心憐灑落,到處自清涼”,天衣無縫地将佛禅之意納入自然景物之中,可謂難得的玑璧之作。

元僧原妙的《雲庵》,則表現了一位山人愛雲候雲的自适心态:“或淡或濃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風來。為憐途路無栖泊,卻把柴扉永夜開。”其“或淡或濃”與“半舒半卷”句,辭采斐然;而永夜等候,又深蘊禅理。至于明人周權《山中雲》中的佳句“空山有白雲,雅與高人約”,則将白雲高雅的風緻畢現得一覽無餘。

清詩人殷如梅之《宿中白雲》詩,将一位隐逸高士的幽閑風采作了詩意的點染:“布衾紙帳夜初寒,禅室幽閑夢亦安。不聽松風床下響,那知身在白雲端。”

★奉忠(生卒年不詳)

四川僧人。《冷齋夜話》栽其生性豪爽,善飲,與時人章子厚友善。

夏雲

如峰如火複如綿,飛過微陰落檻前。

大地生靈幹欲死,不成霖雨漫遮天。

【賞析】

這首描寫夏雲的詩表現了一位佛子慈悲為懷、普濟天下的愛心。

首句一口氣以三個比喻精到地描摹了夏雲的變幻多姿,字裡行中顯出詩人内心的焦慮滞重。夏雲時如山峰般險峻,如猛火般沖蕩,或如絹如綿點火即燃。即使有時灑下一片微陰,也不見得有一絲雨意。大地上已是餓殍遍野,饑渴難當,你何時才真正普降甘霖,拯救天下蒼生呢?!

無獨有偶,抱有一顆濟世佛心的詩人白居易也作有一首《嶺上雲》,表現了同樣救濟天下人的慈悲之心:“嶺上白雲朝未散,田中青麥旱将枯。自生自滅成何事,能逐東風作雨無。”

★有朋(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福建人。有《螺江集》傳世。

天開岩

栖霞山後峰,天開一岩秀。中有坐禅人,形容竹柏瘦。

饑餐岩上松,渴飲岩下溜。愛步岩室前,白雲起孤岫。

【賞析】

這是一幅岩中坐禅人的白描圖。

首聯描寫天開岩的奇秀。颔聯描寫坐禅人的仙風道骨,形容枯奇。頸聯描寫坐禅人安于禅定的生活。他不食人間煙火,猿猱為伍,橡栗充食。人不堪其苦,禅者則不改其樂。他端坐岩中,沒有任何私欲,抱持的是一顆竹柏般的淨心。正因為他超塵脫俗,才有喜歡在岩前獨步的閑适,才有陶戀于孤岫白雲的高士情緻,如同自由自在的神仙一般。

詩題為“山岩”,然全詩實寫坐禅僧,表現的是對僧人崇高的禮贊。“實快活,無羁絆,萬兩黃金終不換”,這一詩偈正是本詩中僧人心境的寫照。

元僧釋英的《徑山夜坐聞鐘》寫聞鐘的老僧,自有一種清凜的禅趣:“涼氣生毛骨,天高露滿空。二三十年事,一百八聲鐘。絕頂人不到,此心誰與同。憑闌發孤嘯,宿鳥起長松。”

元明之際高僧清進的《漫興》同為表現坐禅入境界之詩,卻一掃枯寂之意,而恣肆汪洋,一發而不可收,與《天開岩》的靜寂相比表現了狂禅之風。詩雲:“困來高枕卧昆侖,覺後淩風到海門。信手挽回推日毂,轉身挨倒洗頭盆。山川也作紅塵化,富貴徒留青冢存。好在黃眉脫牙叟,且同花下醉芳樽。”

★克勤(1063—1135)

宋臨濟宗禅師。彭州(今四川彭縣)人。出家受具足戒後,谒五祖山臨濟宗楊岐派法演禅師,得蒙印證并嗣其法。與佛鑒慧勤、佛眼清遠齊名,世稱“演門二勤一遠”。于成都昭覺寺傳法。賜号圓悟禅師。所着《碧岩錄》,自宋以來列為“禅門第一書”。

投機偈

金鴨香銷錦繡帏,笙歌叢裡扶醉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隻許佳人獨自知。

【賞析】

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見道詩。

圓悟克勤為五祖法演侍者時,一次一位官員來訪,法演問他:“你讀過小豔詩嗎?其中的‘頻呼小玉原無事,隻要檀郎識得聲’當如何領會?”官人隻是“諾諾”而已。克勤亦不得其解。當他走出方丈,忽見一隻紅冠大公雞高啼着飛上高牆,于是心有領會,作了如上詩偈。

首二句描寫豪家子弟熱衷于歌舞醉酒,其實是以少年比喻參禅之人。金鴨浮香、錦繡帏帳、笙歌扶醉,比喻色界的紛繁與喧嚣。而修禅者隻有超越這一聲色界,去除妄念,方能證悟自性,回歸本心。不過這一段扶醉而歸的風流韻事,是秘而不宣的,隻有與少年一起“風流”的佳人才能知曉,是不能說與他人的。即所謂禅境隻能自知,不能言說。

全詩滿布绮語,彩曲紛呈,卻深意蘊藉,不愧為錦繡之作。

★守珣(1064—1134)

宋臨濟宗楊岐派禅師。安吉(今屬浙江)人。佛鑒慧勤禅師法嗣,亦深得圓悟克勤禅師賞識,世稱佛燈禅師。

終日看天

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漫始擡眸。

饒君便有遮天網,透得牢關即便休。

【賞析】

這是一首開悟詩。守殉是借靈雲的桃花悟道詩而開悟的。

《水浒傳》中的英雄們是“一路看天不低頭”,而這位禅門英雄卻是“終日看天不舉頭”,為何?首句中的“天”即天道,即佛性,因為佛性是無所不在,無時不睹的,故衲子修禅時不用舉頭即可見道。當桃花爛漫,佛性大全顯現時擡頭便可明心見道。禅宗有三關:初關、重關與牢關,即修道、悟道、無所謂修與悟的徹悟三種境界。一旦證悟到大自在的境界,任你再有遮天大網,也是瞞人不得的。

見花而悟道,實在是禅宗裡的一樁盛事。在燈史中,有不少衲子是見桃花悟道的。試看下面二偈:

“岩上桃花開,花從何處來?靈雲才一見,回首舞三台。”這是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傳人覺海因主開悟詩。“三台”指唐代官吏們處理政事之府衙。“舞三台”比喻治理國家大政的自在境界,是開悟的代名詞。

“二月春庭雨寂時,小桃紅綻兩三枝。紅白争豔人盡見,因甚靈雲獨不疑。”這首《二月》為宋僧法雲所詠,表達對見花悟道的稱許。

★居說(生卒年不詳)宋代禅師。

有省偈

二十餘年用意猜,幾番曾把此心灰。

而今潦倒逢知己,李白元來是秀才。

【賞析】

居說是一位苦參而悟的沙門。這首見道偈淺白易懂,意趣盎然,将悟禅的經曆叙述得情趣躍然紙上。

二十餘年他用心參禅,可是連初關都過不了,令他幾度心灰意冷。正當他把一切都放下,徹底地失望時,卻巧逢知己,穎悟了那個路人皆知的大真理:大詩人李白原來也是一位秀才嘛!

宗門中有不少如此淺白有趣的禅詩。宋僧野軒遵詠臨濟三頓棒,公案有偈雲:“睡眼三番打不開,忽然狂蹶吼如雷。君看馬帶紅纓绂,隻是去年曾秀才。”狀元原來也作過秀才,隻不過如今他終于金榜題名罷了。

如璧禅師的侍僧如琳,一日打木魚而悟道。其悟道偈曰:“木魚元來無肚腸,聲聲喚我出镬湯。佛法元來無多子,王婆頭上戴丁香。”

宋人鄭清之(1176—1251)的《詠茄》寓理于趣,令人回味:“青紫皮膚類宰官,光圓頭腦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原來總一般。”

元人耶律楚材(1190—1244)的一首《夢中偶得》也深得禅詩妙趣:“昔年鈎隐索幽奇,隻向縱橫枝上覓。而今拍手笑呵呵,九九元來八十一。”

“李白元來是秀才”、“隻是去年曾秀才”、“王婆頭上戴丁香”、“入口原來總一般”、“九九元來八十一”講的道理皆為:“處處逢頭路,頭頭是故鄉。本來現成事,何必更思量”。(宋僧本如《呈法智大師》)

★如璧(1065—1129)

字德操,号饒節,撫州(今江西臨川)人。曾為丞相曾布門客,因論新法不和,遂離去。38歲時聽聞智海禅師說法而悟,後出家。挂錫靈隐寺,晚主襄陽天甯寺,道号倚松老人。詩入江西派,陸遊稱其詩為“近時僧中之冠”。劉克莊《後村詩話》稱“如璧詩,輕快似謝無逸”。着有《倚松老人集》。

戲汪信民教授

汪侯思家每不寐,颠倒裳衣中夜起。豈作蓐食窘童奴,頗複打門攪鄰裡。

涼風蕭蕭月在亭,老夫醉着呼不醒。山童奔走奉嘉賓,銅瓶汲井天未明。

【賞析】

本詩用輕松幽默的筆調描寫了友人汪信民教授思家心切時的種種舉動,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詩僧與友人間親密的情誼。

汪侯思念故裡時總是夜難成眠,有時半夜起床竟性急地穿錯了衣褲。不過他知道思念歸思念,回鄉的夙願是難以實現的。所以,他沒有催醒書童連夜起床趕路,也沒有敲門打攪鄰裡的不雅之舉。然而,那回鄉的願望是如此的強烈,他唯一排解的方法便是找友人如璧聊叙衷曲。夜半時分,涼風習習,明月朗照,他來到詩人的居處,可氣的是詩人酣醉如泥,千呼萬喚總是不醒。幸好有童子起身接待,去井邊打水煮茶,其時天尚未明。一個是思家難寐、半夜奔走,一個卻大醉不醒、安然長睡,對比鮮明,極妙地表現了詩題中的“戲”字,也活靈活現地表現了一個有欲之人與一個無欲之人的明顯區别。

寄呂居仁

向來相約濟時功,大似頻迦饷遠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猶求舊管城公。

文章不療百年老,世事能排雙頰紅。好貸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風。

【賞析】

這是一首寄友言志詩。

首聯寫二人志投意合,抱定匡濟天下之志,誓如長啼不止的神鳥般奉獻終生。怎奈世事變幻,壯志難酬,如今我已參禅出世,你這位詩人也提筆難有作為。首聯與颔聯在意趣上幡然一轉;而颔聯中的三、四句也是互為對襯,透露出對世事無奈的悲涼與醒悟。頸聯進一步用佛理來诠釋世事:文章再妙,難救百年老;世事如刀,卻能催人頹。既然如此,我将會珍惜眼下的時光,埋心于禅門奧理之中,于一切皆空中體證自性。全詩巧用典故,顯得詩意古樸,由此亦可見當時愛頌古、拈古之風氣;又妙用轉折、對比、對仗,散溢出斐然的詩意禅趣。難怪時人謂其詩風“高妙不可及”。

呂居仁即江西派重将呂本中(1084—1145),詩人與居仁交情甚厚,常以詩酬答。呂本中的《讀書》一詩可謂飽蘊禅趣:“老去有餘業,讀書空作勞。時聞夜蟲響,每伴午雞号。久靜能忘病,因行當出遨。胡為良自苦,膏油自煎熬?”如璧的一首《答呂居仁寄詩》,将兩個詩友間的友情勾勒盡現:“長憶吟詩對短檠,詩成重改又雞鳴。如今老矣無心力,口誦君詩繞竹行。”

晚起

月落庵前夢未回,松間無限鳥聲催。

莫言春色無人賞,野菜開花蝶也來。

【賞析】

這是一首意趣平和沖淡的即景抒情詩。

首句緊扣詩題“晚起”,心安意适的詩人胸無塵事,自可安眠,無俗事攪擾,晚起也無妨。并且他的晚起還具有無比的詩意:是松間的鳥鳴将他從禅床上喚醒。“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衲子将大詩人孟浩然的這一情趣做了詩意的再現。三、四句以景句抒情,一句“野菜開花蝶也來”,既具濃郁的生活情趣,又表現了禅者随緣任運、恬然自适的意趣。元明之際僧人明德的《雨前》,也有同樣的禅趣:“雨前不見花間葉,雨後渾無葉底花。蝴蝶紛紛過牆去,不知春色屬誰家。”春屬于花,也屬于蝶,更屬于熱愛春天的清修晚起之人。

詩人的不少詩作均表現出同樣澹然的情趣,如《偶成》:“松下柴門閉綠苔,隻有蝴蝶雙飛來。蜜蜂兩股大如繭,應是山前花又開。”描寫細膩、生動,意境層層轉遞,自是筆力不凡。

★智孜(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福建長汀人。号禅鑒。

四皓

忠義合時難,雲林共掩關。因秦生白發,為漢出青山。

不顧金章貴,常披鶴氅還。如今聖明代,高躅更難攀。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古述懷詩。

相傳秦末漢初,有四位隐士因不滿秦朝暴政,隐居陝西商山,四人皆須眉鬓白,史稱商山四皓。漢時因受漢高祖邀請輔佐太子而出山。故本詩的首聯叙述了四皓隐居的原因。颔聯與頸聯寫四皓的高尚節操:他們為秦政中掙紮的百姓憂白了頭,為了替百廢待興的漢朝出力而出山。他們不為權貴利祿動心,始終以身披鶴氅的方式保持着高士的節操。亂世出英雄,如今天下歌舞升平,高士在哪裡,高士的精神又在哪裡?!

一個心懷慈悲的衲子,通過對高士的吟誦,表現了對社會、蒼生的憂心,實在是難能可貴。下面再看一首明代僧人明秀的讀史詠懷詩,詩中的謝翺為曾從文天祥抗元的宋末志士:“南奔北走家何在,七裡灘前許劍來。涯海夜寒惟月上,冬青樹老又花開。側身天地聊曦發,怅望江山獨把杯。一掬當年知己淚,秋風灑盡下西台。”(《讀謝翺傳》)

禅詩100首(禅詩60首原文賞析)2

★顯萬(生卒年不詳)

北宋詩僧。字緻一,住錫浯溪(湖南祁陽縣)。嘗參拜江西派詩人呂本中。着有《浯溪集》。

郴陽道中(二首)

草荒驿路欲迷人,未見梅花信息真。

憶着舊家煙雨外,犯寒斜放竹籬春。

※※※

曉村寒水碧悠悠,雨歇浮雲漫不收。

且緩晨炊三十裡,不妨亭午到郴州。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遊方僧生活的情趣盎然的好詩。

第一首詩寫雖然荒草連天遮古道,但是詩人心中早已有了春天。這種心情正應了英國大詩人雪萊的一名句詩:“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在詩人的眼前,出現了老家春的消息,出現了淩寒的冬梅斜放籬邊的詩意小景,于是詩人心中充滿了希望。

第二首描繪了一位經行的衲子暢快輕松的心情,其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盡管曉村寒水,浮雲滿天,但是詩人想盡快抵達郴州,盡快見到師友們,心情喜不自勝,于是決定“且緩晨炊”,早飯都不吃,趕他三十裡路,并算好大概亭午時分便可抵達目的地。這種心情同李白歸鄉的心情、杜甫歸鄉的心情一樣,充滿了濃郁的詩意。李白的《白帝城》中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浦起龍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詩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又下襄陽向洛陽”,與顯萬衲子詩中的“且緩晨炊三十裡,不妨亭午到郴州”,均令人痛感人生的快意。長路漫漫的行腳跋涉在衲子眼中是如此暢情,怪不得元僧行端也留下如此佳句:“落日照江村,秋花豔欲燔。芒鞋遙路客,一步一紛煩。”(《古今禅藻集》)

★惠洪(1071—1128)

江西高安人。嗣法于真淨克文(1025—1082),力倡文字禅。曾飽學四方,曾為丞相張商英所識。能畫梅竹,工于詩詞,與黃庭堅友善。《宋詩鈔》稱其詩為“宋僧之冠”。北宋後期詩畫僧、詩評家。有《石門文字禅》、《冷齋夜話》、《禅林僧寶傳》、《林間錄》等傳世。

秋千

畫架雙裁翠絡偏,佳人春歲小樓前。飄揚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

花闆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挂綠楊煙。下來閑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谪降仙。

【賞析】

一代名僧惠洪,工詩善畫,他的一首《秋千》,将一卷笑語盈盈的仕女鬧春圖用筆工緻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真個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難怪這首七律詩千古流傳。

首句描寫秋千,用筆筒練,卻神态俱出。秋千好像一塊裁了兩條邊的畫架,畫架邊翠絲環繞,畫中人呢?便是小樓前青春年少的佳人了。颔聯描寫蕩秋千時最有象征性的動作與神态:紅裙飄曳,玉容朝天。一低一高,一揚一送,将秋千處處子們的青春活潑勾勒盡出。颔聯重在動态,那頸聯便重于靜美。無論是“花闆”、“彩繩”,還是“紅杏雨”、“綠楊煙”,均濃墨重彩,花姿招展;哪怕是“沾”與“挂”這兩個動詞,經“潤”與“斜”的點綴,也同樣令人心旌搖顫,為秋千蓬勃的春意與快意所感染。尾聯寫秋千女子們的娴靜與美豔,仿佛是月中的仙子。全詩人與秋千仿佛化為一體,動靜映襯得恰到火候,不是神來之筆,是很難想象有如此妙作的。在此可将明僧寶明的《戲題》詩對照一讀:“折了秋千院宇空,絲絲楊柳自春風。薔薇不為人拘束,卻過鄰家屋上紅。”全詩格調清新,語言質樸,動靜相宜,禅趣盎然。

惠洪的詩作皆堪稱上品,詩畫交融。其詩《汪履道家觀所蓄煙雨蘆雁圖》也是一首境美意高的好詩:“西湖漠漠生煙雨,浦浦圓沙凫雁聚。今日高堂素壁間,忽見西湖最西浦。翩翻兩雁方欲下,數隻飄然掠波去。獨餘一隻方穩眠,有夢不成亦驚顧。蕭梢碧蘆秋葉赤,青沙白石粉無數。我本江湖不系舟,爾輩況亦江湖侶。令人便欲尋睿郎,呼船深入龍山塢。”

夏日

山縣蕭條半放衙,蓮塘無主自開花。

三岔路口炊煙起,白瓦青旗一兩家。

【賞析】

惠洪禅事之餘,酷好作詩填詞,語言绮麗風流。“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歸心未到家”,是他的得意之句。許彥周評其作“頗似文章巨公所作,殊不類衲子”。本詩濃郁飽滿的詩情與古樸淡雅的詩意,可與杜牧的《清明》詩相媲美。

首句的“半放衙”,描寫了山城生活夏日的甯靜,這蕭疏的生活正好适合友人閑适的心性。俗事如此,雅事何堪!那方塘裡的清荷,自作主張地盛開着芬芳。從而更進一步突出山中的清幽與美麗。最妙是最後兩句,以炊煙、路口、白瓦、青旗和一兩處人家為對象,烘托出一幅天真浪漫的山鄉夏景,它是那麼甯和,那麼靜谧,出于天然。字詞平淡,卻意境古雅,不是詩家裡手,哪來如此的神韻!夏日在人們印象中本來是喧嚣的,但在詩人筆下是如此詩意般的甯靜,于是詩人甯靜的心緒與對生活的摯愛之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紹隆(1078—1136)

南宋禅僧,和州(今安徽含山縣)人。嗣法于湛堂、黃龍、死心,并以“竹密不妨流水過”的參悟而獲圓悟首肯,被圓悟稱為“瞌睡虎”。紹興(1131—1162)中住持蘇州虎丘。後人稱其“臨濟中興,楊岐再住”。

槿花

朱槿移栽釋夢中,老僧非是愛花紅。

朝開暮落關何事,隻要人知色是空。

【賞析】

以景示法,引禅入詩,是詩僧們展示禅趣的獨好。本詩便是一首生動形象、理趣超然的禅理詩。

槿花又名扶桑、日及,花色深紅,是一種着名的觀賞植物。它朝開夕落,若昙花一現。詩僧借此生動地說明禅理。移花入夢,意欲何在?“老僧非是愛花紅”,是詩人最直接不過的回答。那麼他的用意何在呢?“朝開暮落關何事,隻要人知色是空。”詩人一語道破天機,将佛家的奧理用淺白的詩句進行了藝術的再現。它朝開暮落,不關何事,不關花事,不關你事,也不關我事,這就是生命的規律,因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色相一切物質現象皆你我心力所為,其實它本來就是虛幻不實的。既然如此,又為何在乎花開花落,在乎榮辱得失,為世事所煩惱呢?!

這一層道理自古以來的智者皆有體悟。請看如下詩篇:

王昌齡有詩《題僧房》為:“棕榈花滿院,苔藓入閑房。彼此名言絕,空中聞異香。”一句“空中聞異香”,決非等閑的覺悟,而有着禅家的風韻。

白居易的《僧院花》,從花中看出佛的智慧:“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宋僧智圓的《栽花》,看淡了人生的榮辱瑣事:“移花來種草堂前,紅紫紛纭間淡煙。莫歎朝開還暮落,人生榮辱事皆然。”

元僧釋英的《絕句》反映了榮枯有數的古樸哲理:“五月梅花落,二月桃花紅。榮枯元有數,不必怨東風。”

明人錢澄之的《鏡裡看花》,将鏡空花空融于一體:“分明鏡裡有春風,引手攀花鏡本空。不似月中丹桂影,尚留影在廣寒宮。” 明人杜浚有詩《為斯上人題》曰:“誰識山僧意,繩床繪牡丹。分明将富貴,隻作夢中看。”将富貴作夢中看,正是山僧的本意。

不過,悟者自悟,迷者自迷;心性不至,出頭無時。僧家依然默默孜孜于教化,畢竟這教化給人的,是多一份清涼,少一絲煩躁。

★善權(生卒年不詳)

靖安(今江西靖安縣)人。因身材清癯,人稱“瘦權”。落魄嗜酒,詩入江西派,風格清淡,與祖可齊名。有《真隐集》。

送墨梅與王性之(二首)

道人筆下有春色,寫出江南雪壓枝。

千裡持來煩驿使,暗香不減隴頭時。

※※※

眼底春光回隴首,雪中疏影落平湖。

正須送與王摩诘,對看辋川煙雨圖。

【賞析】

這是一首送畫贈友詩。王性之,汝陰(今安徽阜陽)人,自稱汝陰老民,為善權、祖可密友。

第一首詩描寫友人千裡捎來墨梅圖一幅,第二首詩寫詩人回贈友人一幅墨梅圖。這一捎一送,彼此間的情誼與梅花般高潔的品行便躍然紙上。第一首詩盛贊友人的神來之筆與真誠的友情。對于性情高雅的得道之士來說,筆下自有春色,不然怎麼能描畫出江南雪壓梅枝的妙境呢?這位得道之士不僅畫繪得好,而且待人也真,不辭勞苦地相煩驿使從千裡之外把墨梅圖捎來,這種情誼令人心裡熱乎乎的,好像使人覺得畫中的墨香猶溫,好像畫中的梅散發出了芬芳。這段高士間的交往,同陸凱與範晔間的交情一般深厚。南朝詩人陸凱曾送梅與隴頭友人範晔,并題贈一首詩,留下一段千古佳話。詩為:“折梅逢驿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第二首詩人回贈梅圖,并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高潔精神的仰慕與飽贊。詩人将“雪中疏影落平湖”繪入畫中,是為了将江南眼下的春色寄與友人分享。因為友人正是一位王維般的出世高士,他的心境永遠沉浸于王摩诘的辋川煙雨圖般的美好自然之中,從不為外在俗物所染。

全詩以墨梅圖為經,織入對友人的禮贊;且妙用陸凱與王維的事迹,形象生動。怪不得當時的着名詩僧惠洪評其詩曰:“巽中下筆,豪特之氣淩跨前輩,有坡、谷之淵源。”(《題權巽中詩》)

★祖可(生卒年不詳)

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人。蘇堅之子,蘇庠之弟。出家住廬山,身患癞疾,号病可,又号癞可。與陳師道、謝逸等結為江西詩社。氣骨高邁,劉克莊譽之為“僧中一角鱗”。有《東溪集》、《瀑泉集》。

絕句

坐見茅齋一葉秋,小山叢桂鳥聲幽。

不知疊嶂夜來雨,清曉石楠花亂流。

【賞析】

這是一首風格清新的寫景詩,有唐人絕句風韻。

靜坐齋前,一葉飄零,這是秋的腳步聲;小山深處,玉桂叢叢,依然蒼郁,鳥聲點綴着生命的靜美。這種靜美是屬于禅者的。夜來疏雨,清曉時令花枝匝地,花紅亂流,是那般絢爛,生命消失得如此匆匆,這是無常的生命永恒的規律。葉落花流,生命不再,然而又是何等的幽寂! 當我們吟誦泰戈爾的“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感受到生命的律動正如本詩傳遞給我們的消息一樣。

★韓駒(?—1135)

字子蒼,蜀仙井監(今四川仁壽)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進士出身。少時以詩為蘇轍所賞,評其詩“恍然重見儲光羲”。詩受黃庭堅影響,入江西詩派。論詩主禅悟。有《陵陽集》。

贈趙伯魚(節錄)

學詩當如初參禅,未悟且遍參諸方。

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賞析】

這是一首着名的引禅入詩的理趣詩。

在本詩中,他教示後學趙伯魚,學詩要像最初參禅一樣,求訪老宿,精究禅道,從而積累經驗,增長見識,靜養慧心。一旦時機成熟,悟入大道,那就像禅師打開了天眼一般,處處是禅,在在有佛,而學人則無處不是錦繡華章了。

韓駒是江西詩派中的骁将,以參禅之法學詩,是江西詩派的主張。江西派詩人吳可也寫有學詩詩三首,表達他“凡作詩如參禅,須有悟門”的觀點。其一為“學詩渾似學參禅,頭上安頭不足傳。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氣本沖天”。其二為“學詩渾似學參禅,竹榻蒲團不計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閑拈出便超然”。其三為“學詩渾似學參禅,自古圓成有幾聯?春草池塘一句子,驚天動地至今傳”。其一談創作個性,力倡獨創;其二談積累與靈感即詩歌的創作過程;其三談詩歌的藝術美、意境美,當如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般意境渾融。

宋人龔相也寫有與吳可相唱和的三首《學詩詩》,其一為:“學詩渾似學參禅,悟了方知歲是年。點鐵成金猶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其二為:“學詩渾似學參禅,語可安排意莫傳。會意即起聲律界,不須煉石補青天。”其三為:“學詩渾似學參禅,幾許搜腸覓句聯。欲識少陵奇絕處,初無言句與人傳。”強調自得、會意與神會,進一步引申了詩歌創作的精妙與意境。

後人于此常有所心得,作詩不少。如明人都穆的《學詩三首》雲:“學詩渾似學參禅,不悟真乘枉百年。切莫嘔心并剔肺,須知妙語出天然。”“學詩渾似學參禅,筆下随人世豈傳。好句眼前吟不盡,癡人猶自管窺天。”“學詩渾似學參禅,語要驚人不在聯。但寫真情并實境,任他埋沒與流傳。”

遊潛則作《和學詩詩三首》:“學詩渾似學參禅,詩意如禅學悟年。盡把機鋒觀隐語,不聞正法亦徒然。”“學詩渾似學參禅,妙處難于口舌傳。消盡人間爐火氣,鸢魚潑潑眼中天。”“學詩渾似學參禅,流水行雲次第聯。象外精神言外意,曹溪諸派一脈傳。”

★宗杲(1089—1163)

南宋詩僧,安徽宣城人。參圓悟克勤而悟,臨濟宗傳人。創“看話禅”(話頭禅),世稱大慧派,也稱徑山派。曾因觸怒秦桧而遭放逐。大意禅師為宋孝宗賜号。有《大慧普覺禅師語錄》30卷與《大慧普覺禅師宗門武庫》等傳世。

寄無垢居士

上苑玉池方解凍,人間楊柳又垂春。

山堂盡曰焚香坐,常憶毗邪杜口人。

【賞析】

這是一首簡潔精煉的寄友抒懷詩。無垢居士即張九成。

首二句描寫山中的春色與山下的春光,大有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之妙:“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山上的春天要比山下的春天來得遲,然而既然春光已至,友人之間本應踏春互訪才是。可是詩僧采取了不同凡俗的思友方法,他隻是在念佛參禅中時常回憶友人,尤其是友人超凡脫俗的禀性。“杜口人”三字,活脫地勾勒出無垢居士不問世事、沒有一絲煩惱的居士形象。因為他是一位得道的僧者,他的本分便是坐禅念經,證取佛的大智慧。

作為看話禅的一代宗主,他的《贈别》一詩同樣禅意飛揚:“桶地脫時大地闊,命根斷處碧潭清。好像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無著(生卒年不詳)

宋尼,丞相蘇頌之女,年30出家,參大慧,号妙總禅師。

絕句

一葉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宮商。

雲山海月都抛卻,赢得莊周蝶夢長。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感真切、語句優美的言志絕句詩。

首二句寫尼僧無著告别宮商閨閣的優裕生活,誓志泛舟江海,舞棹弄槳,出世為尼,表明了她對紅塵無奈、世事無常的覺悟。尾二句詩人大膽抒懷,表白了詩人誓與風花雪月、山海雲霧的人生自然徹底絕緣,隻求徹底解脫,抵達如夢如幻的靈虛佳境,可謂煙霞物外人。正所謂:“好夢因涼得,閑愁到水忘。”詩歌大量地運用借代手法,較為真切地表達了女詩人的思想感情,是一首催人警醒的佳作。

★正覺(1091—1157)

南宋曹洞宗禅師。宋隰州(今屬山西)人。丹霞子淳法嗣,明州(甯波)天童寺住持,創“默照禅”。其後嗣天童如淨(1162—1228),授法衣寶經于日本僧人道元(1200—1253),創立日本曹洞宗。正覺向有詩名,頌偈甚衆,為時士向子謾所重。谥号宏智。有《宏智禅師廣錄》九卷傳世。

新婦騎驢

新婦騎驢阿家牽,體段風流得自然。

堪笑學颦鄰舍女,向人添醜不成妍。

【賞析】

這是一首廣為宗門引用的禅理詩。

新媳婦騎在驢身上,婆婆在前面牽着,一切都那麼和諧自然。的确,這是一幅其樂融融的畫面。它象征着禅門崇尚悟道應自然天成之理。詩人勸誡世人切勿東施效颦,矯飾強為。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習佛之性,人亦自足。隻要一切順其自然,潛心守寂,自然能成正果。

正覺倡導的默照禅視靜坐守寂為明心見道的唯一途徑。默照禅與話頭禅的出現,标志着那段“拈花微笑”的心迹,自達摩傳承而至東土,經過“一花開五葉”的輝煌,走過英雄棒喝與風流豔詩的燦爛,在中華大地上開始步入死水一潭。

★志南(生卒年不詳)

南宋初期詩僧。朱熹愛其詩,為他寫序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惬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禅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禅境。在詩人眼中,禅就在古木中、溪水裡、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裡,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裡,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禅,卻極有禅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韓大伯(生卒年不詳)宋代僧人。

一兔橫身

一兔橫身當古道,蒼鷹才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

【賞析】

這是一首充分表現禅的靈性與生機的禅趣詩,深得袁枚贊賞。

本詩以敏捷的蒼鷹與缺乏靈性的獵犬為喻,說明穎悟大道重在當下頓悟。兔在詩中是禅心佛性的象征,它難以解悟,所以喻為“一兔橫身當古道”,千古令人難解。可是生來靈敏的蒼鷹,卻能一見便能飛撲而下将它生擒,那些有意根的賢者能不為所惑,見機了悟。後世之禅者卻如無靈性的獵犬一般偏向那枯樹樁處尋覓,在字句上空尋,怎麼能證得自性呢?

★守璋(生卒年不詳)

南宋詩僧。紹興中住臨安(今杭州)天申萬壽圓覺寺,賜号文慧大師。着有《柿園集》。

晚春

草深煙景重,林茂夕陽微。

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賞析】

這是一首名噪一時的禅理詩,宋高宗曾親書此詩。全詩不着一字禅語,卻禅趣深妙,實為禅詩中的佳品。

全詩通過草深、林茂、花落、絮飛等多重意象,描繪了晚春濃郁、深沉的氣息,富有詩情畫意。且首二句詩意地将佛教世事一切皆因果相應的“緣起論”、因果觀,巧妙納入句中,不留半點餘迹。後二句以白描的手法,表現暮春花落絮飛的自然現象,卻不落窠臼,揭示了宇宙萬物的必然:花落并不因為雨打,絮飛也不因為風吹,花落絮飛乃宇宙間萬物的必然規律。佛性本如此,生命本無常。不獨花木如此,晚春如此,人也同此理。唐詩人元稹亦作有《晚春》,詩雲:“晝靜簾疏燕語頻,雙雙鬥雀動階塵。柴扉日暮随風掩,落盡閑花不見人。”着力烘托的是靜閑的意境。

這首小詩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尋常最奇崛”,平平淡淡的五言四句,匠心獨運,詩法禅韻均出神入化。

★匡山(生卒年不詳)

吉州和尚,嗣法羅山道閑禅師,為青原行思系名僧。

白牛頌

我有古壇真白牛,父子藏來經幾秋。

出門直往孤峰頂,回來暫跨虎溪頭。

【賞析】

這是一首頌揚禅心靈性的借喻詩。

白牛即禅心。如禅詩中常出現的無影樹、閑田地,均喻指佛性、真性、大生命。這頭白牛古拙而靈變,它在古壇中隐藏了無數春秋,生命常在。當它醒來時,卻靈活如龍,意緻高潔,喜愛那孤峰頂上的超凡脫俗,留戀那虎溪頭的清幽秀逸,且守志不渝。它便是那安禅樂道,“隻知行道處,不計在山年”的衲子的象征,是宇宙生命與靈性的象征。

匡山禅師還作有一首《示徒頌》,表現了禅意的孤高與頓悟:“匡山路,匡山路,岩崖險峻人難措。遊人拟議隔千山,一句分明超佛祖。”

★仲皎(生卒年不詳)

字如晦,剡縣(今浙江嵊縣)明心寺僧人。因于剡山星子峰前築白塔,結廬以居,名閑閑庵。精禅學,好詩文,多結交文友。

靜林寺古松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葉皮生草。

行人不見樹栽時,樹見行人幾回老。

【賞析】

這是一首借道旁古松以喻禅理的予人警醒的詩作。

首句以三個“古”字,着力表現享有長壽樹之稱的松樹的古樸,它已經衰老得枝枯皮皲,野草蔓生。“古道”與三、四句兩度出現的“行人”相照應,這棵經曆了滄海桑田的老樹,行人不知道它栽于何時,它卻看見多少世事過客終老就亡。人壽之長,難比松木,松木又能一免老衰麼?不能!宇宙間的生命均皆如此,無常迅速是任何事物也掙脫不了的宿命之繩。作為萬物之靈,當明識其理,且任運自然,了覺禅理,才是不枉此生。

禅詩中詠松頌松之作比比皆是。下面列舉數首,以說明自古吟唱不絕的松僧情節:

唐僧齊己的《小松》為:“發地才過膝,蟠根已有靈。嚴霜百草白,深院一林青。後夜蕭騷動,空階蟋蟀聽。誰于千歲外,吟繞老龍形。”表現了小松樹的生命靈性,喟歎人事之空幻。

詩僧天石的《栽松作》褒揚了植根岩石間的松樹傲霜淩寒的風骨與通天地的靈性:“偃蓋覆岩石,歲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飽風月。”

青林師虔(洞山下嗣三世)的詩偈同為詠歎人事無常之作:“長長三尺餘,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見此松老。”

宋僧智圓有詩作《庭松》,詩為:“喬枝偃蓋勢淩雲,一植幽庭度幾春。榮落未曾同衆木,孤貞長自伴閑人。風生靜夜寒聲健,雪霁遙峰翠色新。潇灑最宜禅定起,坐觀行繞遠埃塵。”詩中的庭松,分明是遠離塵埃的靜修衲子的象征。

宋僧清遠的《示栽松僧》,則出語清新,存意高遠,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一寸靈苗手自栽,前崗後壟作良材。敢将不朽傳他日,唯把青青示後來。”

宋僧無肇的《惜松》,勸人不要亂伐松,可謂用心别緻:“不為栽松種茯苓,隻緣山色四時青。老僧隻恐移松去,留與青山作畫屏。”

元代詩僧元叟行端(1255—1341)的《栽松》詩為:“鈍镢橫肩雪未消,不辭老步上苕荛。等閑種得靈根活,會看春風長綠條。”表現了一顆願為禅林種得靈種的弘禅之心。

明僧通潤有首《種松老人》,詩為:“飯後罷鋤春,寒山信短筇。偶随孤犢去,适與老人逢。見面不知姓,自言能種松。橫岡千萬樹,大半已成龍。”這位種松老人其實就是普濟天下、弘揚禅法的僧人的象征。

清僧弘徹的《卧雲松》動靜相襯,狀寫卧松如蜿蜒的遊龍可謂生動傳神:“小橋為枕卧蒼鱗,古壑無雲獨露身。猶待春雷風雨作,峥嵘頭角出荒蓁。”

★陸遊(1125—1210)

字務觀,号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追求複國大業,為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詩風雄渾奔放,明麗曉暢,人稱“小太白”。與楊萬裡、範成大、尤袤同為南宋四大家,位居其冠。作詩萬餘首,禅詩百餘首。

觀華嚴閣僧齋

拂劍當年氣吐虹,喑嗚坐覺朔庭空。

早知壯志成癡絕,悔不藏名萬衲中。

【賞析】

偉大的愛國詩人陸遊,一生懷報國之志,然壯志難酬,晚年潛心向佛,萬事知空,留下其禅詩佳作無數。其《示兒》中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便是其心迹的顯現。

本詩是一首飽蘸着詩人熱血瀝膽的氣宇軒然的佳作。首句寫自己早年的報國豪情,氣勢如虹,再現了詩人金戈鐵馬戰猶酣的戎馬生涯。第二句寫如今萬事無成的無奈與悲涼,北國為金人所占使詩人如那匣中寶劍幽鳴喑嗚。于是詩人對蒼天發出浩歎:早知道壯志難遂,空留長恨,不如埋首為僧,留清名于萬衲之中,又何嘗不是一種覺悟人生?!語雖如此,字裡行間仍難泯一顆報國心,難藏功業名。

陸遊的衆多禅詩均表現了他的這一千古慨歎與歸心向佛的心志:“史君千騎駐霜天,主簿孤舟冷不眠。也與史君同快意,卧聽鼓角大江邊。”(《戲題江心寺僧房壁》)

“玉門關外何妨死,飯顆山頭不怕窮。春甕已成花欲動,了無一事着胸中。”(《野興》)

“九折危途寸步艱,至今回首尚心寒。元來自有安身處,茅屋三間似海寬。”(《東窗》)

★楊萬裡(1127—1206)

字廷秀,号誠齋。吉州吉水(江西吉水縣)人。詩作風格清新,善于描摹自然風物,有“楊誠齋體”之稱。為南宋四大家之一,與陸遊、範成大、尤袤并稱“中興四大詩人”。着有《誠齋集》。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賞析】

這首描寫西湖六月風光的七言絕句是一首千古傳唱的佳作。

詩人出淨慈寺送友人遠去時,滿湖的蓮荷一下子映入詩人的眼簾,于是有了詩人這首清韻絕響。首句交代地點與時間,次句點明此時此地的風光别有風韻,仿佛一聲動情的喝彩,此二句為虛寫。三、四句實寫風光特異:滿湖蓮荷,一直鋪展到水天相接處;那無邊無際的碧綠與豔紅,與日月争輝,仿佛一幅重筆的水彩畫,境界闊大,壯美柔媚,朱紅鮮碧,活透活現。又仿佛無邊的清涼驅散着暑氣,淡泊着離情,顯現出心中風光的無限旖旎。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宋代着名理學家、教育家,于經學、史學、文學方面有很大貢獻。官崇陽殿說書,煥章閣待制,後主持紫陽書院。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賞析】

一生治學“泛濫于百家,出入于老釋”的朱熹,深谙禅理,這首流麗清新的遊春之作,融理于景,彙理于情,為千古佳作。

首句點明時空,句眼重在“尋芳”,這一“芳”字,不僅含春日的芳香,也包含禅理的馨香。次句以信手拈來之筆,表現了久困書齋的詩人對萬象更新的春光的陶醉,詩人之耳目一新、心眼一亮之意不言自明。三、四句飽蘸濃情,寓理其中:當你随意撩開東風的面紗,驚詫于眼前的萬紫千紅時,你就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與腳步。春天就在東風骀蕩中,就在姹紫嫣紅中。春意如此,禅意殊異?!芬芳的禅意也可等閑識得,換言之,“萬紫千紅總是禅”,一切均是道的再現。

朱熹的另一首詩也寫的是求源悟道,茲錄如下:“步随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處弄潺湲。”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賞析】

這是一首寓理入詩的七絕名篇。

首二句描寫方塘的清鑒照天、清深證明。詩名“觀書有感”,詩中的“方塘”乃為書經之喻,故詩句意在贊美書中清亮的精神世界的美妙。在描寫現象之後詩人追根求源,并述其心得道:是源頭的活水才使方池如此清亮,喻意為是書中的大道使人明心見性。所以人要明白些道理,須活讀活學活求活參,才可修得“空故納萬境”的禅境。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768—824)作有《盆池》一詩,着力表現了池光的清明,可相照一讀:“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數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試看涵泳幾多星。”

泛舟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賞析】

這首借喻理趣詩明示了禅宗頓悟境界的高妙偉力。

昨夜一場春雨後,江水漲升,在浩蕩的江中,岸邊擱淺的巨艦也像鴻毛一般輕盈地浮了起來。往時耗費了多少氣力也莫奈他何,可現在它是何等自在,行弋在河中自然暢快。人隻有明理才能活得充實、暢快。可是沒有一定的外力條件,時機不成熟,總難達到火候。隻有在頓悟之後,明心見性,認識了真如佛性,方得神通妙用,才能行江河如履平地,身心通暢而自得。

朱熹時常向臨濟宗楊岐派禅師開善道謙請教禅學,道謙曾作有一首頌古偈雲:“浩浩長江碧際空,片帆高挂便乘風。快哉不費纖毫力,萬裡家山咫尺通。”本詩即受其師道謙的影響。

★道濟(1148—1209)

字湖隐,号方圓叟,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受度于佛海禅師,居杭州靈隐寺,狀貌癫狂,人稱道濟癫。因不守佛教戒規,不忌酒肉,尤其嗜好狗肉蘸大蒜,整日瘋瘋癫癫,又稱濟癫僧。他喜好打抱不平,富有正義感,性格幽默,常嘲弄官府,救民濟世,而深受民衆的喜愛,民間稱濟公活佛。

偶然

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識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

【賞析】

這是一首潇灑優美的禅趣詩。

好一個豁達灑脫的癫僧!興之所至,獨遊西湖,篙師會意,無心跟這混迹江湖的名僧問價論錢。理喻篙師是我,我即篙師。度人者自度,自度者度人。他“幾度”上船,喜好的是什麼?是那啼鳥啼破的“幽寂”,是那“山橫落照”的曠遠。以景語抒情,情景交融,可謂妙心偶得。

道濟的另一首描寫西湖的佳作為:“出岸桃花紅錦英,夾陽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鹭窺魚處,沖破平湖一點青。”可見這位愛與大自然交流的狂僧,也是一位詩壇的丹青妙手。無論是“一聲啼鳥破幽寂”還是“沖破平湖一點青”,均為妙悟妙得之句。

其詩《自贊》,極盡自在:“醉傲風颠卒未休,杖尖明月冠南洲。轉身移步誰能解?雪覆蘆花十二樓。”轉身紅塵裡,移步大道中,呈現多少禅子風流!

“青箬笠前天地闊,碧蓑衣底水雲寬。不言不語知何事?隻把心來不自瞞。”這首送僧詩也是一個大我的覺者的大寫照。

與道濟齊名的人稱“明癫”的惠明禅師,亦能詩善律,其作《手影戲》,以影戲喻人生喻禅悟,可謂精妙:“三尺生绡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诙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

★嚴羽(生卒年不詳)

字儀卿,又字丹丘,号滄浪逋客,邵武(今屬福建)人。精于詩論,深于禅學。倡“妙悟”與“興趣”之詩說,後人譽之“儀卿識最高卓”。(胡應麟《詩薮》)着有《滄浪集》、《滄浪詩話》等。

訪益上人蘭若

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一徑入松雪,數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吟罷拂衣去,鐘聲雲外殘。

【賞析】

這是一首禅趣濃醇的訪寺記遊詩。

倡“妙悟”與“興趣”之詩說的嚴羽,深谙禅理,他認為詩的最高妙處在于“羚羊挂角,無迹可求”,在于“透徹玲珑,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本詩便是詩人極為有趣的嘗試之作。

首聯以“獨尋”開篇,以“青”、“白”為主色調,暗喻益上人青白無染、一塵不着的境界;颔聯突出一個“寒”字,且以松雪為主要寫景對象,象征上人的松雪節操與孤清高峻的禅境。前四句對上人不着一字,“無迹可求”,卻“言有盡而意無窮”,不可謂不高妙。頸聯中上人以一副樂天安命的覺者面貌出現了,他歡迎塵間的隐者達人,與他一起徜徉于林閣間,在美景寶卷中留連。勝境當前,兩人抑制不住歌賦之念,俨然林中高士一般詩賦作答。這是多麼快活的一天,詩人獨尋獨去,飽覽了清幽的蘭若佳景,領略了上人的方外之情,于是詩人順其自然地以一句“吟罷拂衣去”,表現了自己的喜悅之心,且用“鐘聲雲外殘”句,意在言外地表現了自己對鐘聲中的禅境悠悠的永恒渴慕。

★葛天民(生卒年不詳)

字無懷,山陰(今紹興)人。曾曆宋孝宗、光宗、甯宗朝。初為僧,後還俗。居杭州西湖,與文人名流交往甚密。詩入江湖派,為時人葉紹翁所許。有《無懷小集》。

嘗北梨

每到邊頭感物華,新梨嘗到野人家。

甘酸尚帶中原味,腸斷春前不見花。

【賞析】

這是一首感物傷時的抒情詩,表達了詩人真摯而強烈的愛國之情。

南宋時期,中原淪陷。詩人心懷悲怆,睹物思情。在宋金邊界線的邊頭即淮河一線,他到農家去嘗北梨,感受着那裡的物産豐華。品嘗果子時,他意外地嘗出“甘酸尚帶中原味”,這一結果甚是了得!難怪他難以下咽,柔腸寸斷了!

全詩緊扣一個“嘗”字,文字優美,意蘊深厚,感情哀楚,是葛氏抒情詩中的佳作。名為嘗梨,實為品情,借物喻情,情何以堪!在此,不妨将另一江湖詩派名家、詩人摯友戴複古的《江陰浮遠堂》相照一覽:“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裡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江湖派為南宋末朝一重要的詩歌流派,戴複古、葉紹翁、劉克莊、周文璞均為詩派骁将,詩風飄逸、灑脫、自然。詩派名句有“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遊園不值》)“翅濕沾微雨,泥香帶落花”(葛天民《迎燕》)等。周文璞詩作《戒壇》(“相君孫女小乘僧,身入隻園佛律行。三級戒壇秋色冷,個中蝼蟻亦長生。”),是對不戀浮華、認真修行、愛惜生靈的相君孫女的歌頌。

絕句

二十四友金谷宴,千三百裡錦帆遊。

人間無此春風樂,樂極人間無此愁。

【賞析】

這是一首深刻質樸的吊古諷喻詩。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收複中原河山,留下志士英雄多少浩歎!林升的一首着名的《題臨安邸》亦對南宋王朝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鄭思肖的《春日遊承天寺》,顯然是對時光輕逝、國亡家難之歎:“野梅香軟雨初晴,來此閑聽笑語聲。不管少年人老去,春風歲歲阖間城。”

詩人在本詩首句借古喻今,以憤懑之情對荒淫昏聩、驕奢淫逸者進行了諷刺與鞭撻!尾二句則宣示禅理:樂極必生悲,生命本無常,貴為人者當以佛心度世,“大悲為首”,“自覺覺人”,方是正理!

★文及翁(生卒年不詳)

号本心,綿陽人,後徙浙江吳興,登宋末進士第。宋亡,元世祖累征不起,閉門着書,以避世隐遁。

山中夜坐

悠悠天地間,草木獻奇怪。

投老一蒲團,山中大自在。

【賞析】

中舉時自诩“餘生自負澄清志”的詩人,在晚年做了身在元朝心在宋的宋代遺民,決意遁世隐山,出世悟道。

首二句以大寫意的手筆描繪天地之寥廓與草木之奇妍,表現自然宇宙之精深博大,氣勢恢宏,氣象萬千。一個“獻”字,化靜為動,點染出靜态中的無限生機。尾二句化面為點,把鏡頭定格于一位端坐在蒲團上的老翁,以小襯大:山中自有大自在,自有天地至理,有草木為友,自有禅機悟趣,自有微笑拈花的佳境!

南宋遺民詩人詞人,不下百餘。他們懷戀故國,志堅意貞;隐身山野,或心懷勝朝,或思系閑境,自鳴谷音,多有佳制。名詩人如謝翺(1249—1295)、謝枋得、林景熙(1242—1310)、汪元量、鄭思肖、周密(1232—1298)、蕭立之等。

謝枋得(1226—1289)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是抗元的幹将,元人逼其出仕時,他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絕食而終。其詩《慶全庵桃花》為堅表謝世勵志之作,亦兼終老山水之心:“尋得桃源如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花飛莫遣随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許菜愛梅喜書,作詩《枯荷》以昭示萬事皆虛幻之理:“萬柄綠荷衰飒盡,雨中無可蓋眠鷗。當時乍疊青錢滿,肯信池塘有暮秋?”

文天祥(1236—1283)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其名作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曉起二首》為未起兵勤王前閑居廬陵文山時所作,表達了詩人獨好山水、追求超脫的心靈世界。其詩之二為:“遠寺鳴金铎,疏窗試寶熏。秋聲江一片,曙影月三分。倦鶴行黃葉,癡猿坐白雲。道人無一事,抱膝看回文。”

邵定自稱六芗老人,常深衣大帶婆娑于自宅所植的梅、竹、蘭、桂、蓮、菊間。其隐逸小詩《山中》悠閑淡泊,超脫古今:“白日看雲坐,清秋對雨眠。眉頭無一事,筆下有千年。”

詹本亦誓不事元,他言溫行正,隐逸山林而自得,自謂“累盡得潇灑,去往俱不驚”。(《宿天台》)其詩《閑中》意境澄靜清幽,充滿塵慮皆忘、悠然自得的佳趣:“萬事問不知,山中一樽酒。掃石坐松風,綠陰滿巾袖。”

馮坦《絕句》;“山腰一抹雲,雲起知何處?急渡小橋尋,天風忽吹去。”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生如浮雲,來去無蹤迹。

何夢桂于宋亡元興之後,亦累征不應,築室山中,參禅悟道。其詩《題川無竭寄傲窗》表現了禅道的高峻與他本人人格的孤高:“南山有路滑如苔,多少人從半嶺回。不是老僧空傲世,世人自不上山來。”

鄭思肖(1241—1318)工詩善畫,亦氣節忠耿,宋亡後隐居蘇州,終身不娶;他畫蘭而不畫士,甯折而不屈,自謂“甯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風中”。(《題畫菊》)《伯牙絕弦圖》以摔琴謝知音的伯牙自喻,意境蕭然:“終不求人更賞音,隻當仰面看山林。一雙閑手無聊賴,滿地斜陽是此心。”

★無名尼(生卒年不詳)

南宋尼,生平事迹不詳。

悟道詩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賞析】

此詩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是一首生動傳神的談道詩。

首二句寫求道,以“盡日”尋春言曆時之久,以芒鞋“踏遍”言行程之遠,可謂尋春尋得山窮水盡;尾二句寫悟道,生機忽現,柳暗花明,一個“笑”字與一個“已”字,表現了詩人尋春之所得,尋道之所獲。那枝上清香的梅花,就告訴人們春就在你的身邊,道就在你的眼前。全詩生動活潑,情趣盎然,怪不得百世流芳,千秋傳頌。

★慧開(1183—1260)

字無門,杭州人。幼年出家,廣識經綸。于萬壽崇觀參趙州“無”字公案而得悟。紹定二年(1229),為給皇帝祝壽而撰寫《無門關》一卷,被譽為禅門三大聖書之一,與《碧岩錄》、《十牛圖》齊名。

春有百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賞析】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禅詩。

首二句描寫大自然四季的變遷與四時的風景,描繪了大自然的缤紛多彩。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皆是人間勝景,令人爽心悅目,心曠神怡。這是大自然對生為萬物之靈的人的昭示。然而世間偏偏有人怨春悲秋,有人懼熱畏寒,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凡心太重,煩惱太多,糾纏于塵事,而迷失了自我。于是詩人意氣風發地高歌:“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隻要你放下一切,包括那個怎麼也難割舍的“小我”,又何嘗體味不到“日日是好日”的生命佳境呢!

禅詩100首(禅詩60首原文賞析)3

圖文均來自網絡 涉及版權 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