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22:50:38


過去每到冬天,家裡都會買黃縣醬園子腌制的八寶菜吃。明明自家的麸醬缸裡還有腌好的鹹菜,卻偏要花錢買醬園子的吃,這不合勤儉持家的庭訓。個中原因是老黃縣人吃東西講究個季節,不時不食,針娘魚下來的時候怎麼也要吃頓氽魚丸或針娘魚馄饨,熬醬油菜則一定要等到蔥、蘿蔔和大白菜上市的時候才會動手做,入冬吃八寶菜也算是應季吧。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

八寶醬菜

菜名八寶,裡面應該有八種菜蔬,我記得有用花刀切就的芥菜疙瘩,有芹菜段,有姜片,有胡蘿蔔絲,有花生豆,有黃瓜丁,有鬼兒芋頭片——也有不放的,因為鬼兒芋頭富含澱粉,容易壞缸。印象最深刻的是“dílou”,有一寸多長,長得很是奇特,像是一串珠子連在一起,白白嫩嫩的,樣子像米其林寶寶,胖的一骨節一骨節的,入口甘脆,絕無渣滓。可以說,我之懷念八寶菜,一多半倒是落在它的身上。

但是“dílou”怎麼寫,它到底是什麼東西,一直沒有搞清楚,這成了心底念念不忘的一個念想。偶然一次翻《本草綱目》,看到菜部“草石蠶”條下,列出其又名“地蠶”“土蛹”“甘露子”“滴露”“地瓜兒”,李時珍解釋說:“蠶、蛹皆以根形而名,甘露以根味而名。或言葉上滴露則生,珍常莳之,無此說也。其根長大者,《救荒本草》謂之地瓜兒。”這有點意思了,其根如蠶似蛹,其味如甘露,這不就是八寶菜裡的“dílou”嘛,原來寫作“滴露”,相傳是葉上的露水滲到地裡才長出白胖的根莖,這是多麼富有浪漫幻想的名字!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2

滴露

在黃縣話裡,把霧稱作“霧露兒”,把蒙蒙細雨稱作“霧露兒雨”,“露”在黃縣話裡讀如漏(小時候有則謎語,“從南來個蹦跶蹦,披兒蓑雨露兒腚”,謎底是螞,因黃縣話“露”“漏”同音同調,有人寫作“漏兒腚”,這是不對的),“滴露”“霧露兒”“霧露兒雨”這幾個詞中的“露”發音是一緻的,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寫作“滴露”是正确的。

仔細研讀此條,李時珍又引唐陳藏器《本草拾遺》:“草石蠶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節如蠶,葉似卷柏。山人取食之。”李時珍補充道:“草石蠶,即今甘露子也。荊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人亦栽莳。二月生苗,長者近尺,方莖對節,狹葉有齒,并如雞蘇,但葉皺有毛耳。四月開小花,成穗,一如紫蘇花穗。結子如荊芥子。其根連珠,狀如老蠶。五月掘根蒸煮食之,味如百合。或以蘿蔔鹵及鹽菹水收之,則不黑。亦可醬漬、蜜藏。既可為菜,又可充果。”隐隐感覺兩人說的不是同一種東西,李時珍解釋了半天,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對了,後面加上一句:“陳藏器言石蠶葉似卷柏者,若與此不同也。”我上中藥網站查“草石蠶”,發現兩人确實說到了兩岔頭上。陳藏器所說的草石蠶是指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其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白棕色狹鱗片,形似蠶蛹或長蟲,故叫“草石蠶”或“白毛蛇”。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3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4

真正的草石蠶,又稱白毛蛇

而李時珍所說的是唇形科植物甘露子,因其“既可為菜,又可充果”,李時珍為此還特地在此條下注明:“自草部移入此。”倒是清代趙學敏将兩者區分清楚了,他在《本草綱目拾遺》草部“草石蠶”條按語中說:“甘露子,亦名草石蠶,與此别。”指出兩種草石蠶不是一個東西。原來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是最早記載“草石蠶”的書,并将其編入草部。而作為蔬菜的滴露有個俗名也叫“草石蠶”,李時珍葫蘆攪茄兒把它們混到一起了,而且他認為“草石蠶”應該是一種菜,而不是草,于是把它自草部移入菜部,鬧了一個烏龍笑話。因為《本草綱目》的廣泛影響,後世一些醫書包括日本的醫書都把滴露當成了草石蠶。很難想象病人拿了草石蠶的方子,藥铫兒裡卻咕嘟着滴露是什麼情形,病人吃了滴露又會有什麼療效。

順便說一下,古人沒有現代植物學分類知識,往往是根據形狀、顔色等随意命名,造成的重複和混亂不用枚舉,比如大戟科的地錦和葡萄科的爬山虎都叫作“地錦”,衛矛科的冬青衛矛和黃楊科的黃楊都叫作“(大葉)黃楊”,為正本清源計,有些易造成混亂的名稱必須廢止,像草石蠶這個名字還是還給圓蓋陰石蕨為好,甘露子、滴露都是很詩情畫意的名字,何必還要去奪他人的名字。

滴露是唇形科水蘇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唇形科的得名是因為本科植物的花都分為上下兩唇,滴露的花也是如此,上唇為粉紅至紫紅色,下唇肥大有紫斑,看上去有點像熱帶蘭花。滴露和黃芩、益母草、藿香、薄荷同屬唇形科,滴露的葉也有點像薄荷,長橢圓狀卵圓形,邊緣有規則的圓齒狀鋸齒,兩面生有短硬毛。它的莖也和薄荷比較像,四棱形,具四溝槽,棱及節上有硬毛。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5

滴露的花

滴露的根莖白色,頂端有念珠狀或螺蛳形的肥大塊莖,所以南方多稱為“旱螺蛳”“螺蛳菜”,而北方人看其形如圓形寶塔,多稱為“寶塔菜”,也有其為“地環”“羅漢菜”的。“甘露子”之名最早見于宋代,南宋李石《續博物志》:“地蠶,一名土蛹,生麥野中,方莖,窄葉有齒,根連珠,形似老蠶,和菹可茹,味甘故名甘露子。”元王祯《農書》:“甘露子,蔬屬也,苗長四五寸許,根如累珠,味甘而脆,故名甘露也。亦有野甘露。凡種,宜于園圃近陰地,春時種之。用麥糠為糞,地宜沾潤為佳,至秋乃收。生熟皆可食,可用蜜或醬漬之,作豉亦得。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6

滴露

”汪曾祺的小說《茶幹》,有段讓人流口水的描述:“買醬菜,這是孩子樂意做的事。連萬順家的醬菜樣式很齊全:蘿蔔頭、十香菜、醬紅根、糖醋蒜……什麼都有。最好吃的是甜醬甘露和麒麟菜。甘露,本地叫做‘螺螺菜’,極細嫩。麒麟菜是海菜,分很多叉,樣子有點像畫上的麒麟的角,半透明,嚼起來脆脆的。孩子買了甘露和麒麟菜,常常一邊走,一邊吃。”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7

現在北京六必居還有“甜醬甘露”出産,是用甜面醬加醬油等腌制的。

“滴露”這個名字出自元代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曆史也是相當久遠。滴露喜生于濕潤地及積水處,地下塊莖肥大,形狀珍奇,脆嫩無纖維,最宜作醬菜或泡菜。滴露還有一種極簡便的吃法,将洗淨的滴露縱向剖成兩半,用鹽、味極鮮、蔥花、香菜等一拌,滴兩滴香油,端上桌就可以吃,清脆爽口。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8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9

滴露也可入藥,有祛風利濕、活血散淤之功,用于治療黃疸、尿路感染、風熱感冒,外用可治療瘡癰腫毒、蛇蟲咬傷等。

滴露傳到西方,歐洲人稱為“中國洋薊”(實際與洋薊沒有一點關系),法國菜裡就有滴露的身影。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0

日本的甘露子腌菜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1

法國菜拌中國洋薊

補記:近日翻檢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其卷四“草石蠶”條載:“《本草會編》始著錄。即甘露子,莖、花與水蘇同而根如連珠,北地多種之以為蔬。按《拾遺》雖有草石蠶之名,而謂根有毛節,葉如卷柏,生山石上。此即俗呼返魂草,已入石草,非甘露也。惟《本草會編》所述地蠶形狀,正是《救荒本草》甘露兒,隻可供茹;若除風、破血,恐無此功用。姑仍《綱目》舊标而辨正之。”這裡提到“草石蠶”“地蠶”“甘露兒”三種名稱,明汪機《本草會編》:“草石蠶,徽州甚多,土人呼為地蠶。肥白而促節,大如三眠蠶。生下濕地及沙碛間,秋時耕犁,遍地皆是,收取以醋淹,作菹食,冬月亦掘取之。”明朱橚《救荒本草》:“甘露兒,人家園圃中多載。葉似地瓜兒,葉甚闊,多有毛,澀,其葉對節而生,色微淡綠,又似薄荷葉,亦寬而皺。開紅紫花。其根呼為甘露兒,形如小指,而紋節甚稠,皮色黪白。味甘。救饑采根洗淨,煠熟油鹽調食,生腌食亦可。”吳氏認為《本草會編》所說的地蠶就是《救荒本草》所說的甘露兒,與草石蠶根本就是兩種植物,但他“姑仍《綱目》舊标而辨正之”,這就導緻一直到今天,草石蠶與甘露子還纏夾不清。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石蠶”條中認為甘露子分兩種,其根短小者為甘露子,“其根長大者,《救荒本草》謂之地瓜兒”。那麼“地瓜兒”又是什麼東西呢?《植物名實圖考》卷五“地瓜兒苗”條載:“地瓜兒苗詳《救荒本草》。方莖,葉似薄荷微長,根如甘露兒更長,味甘。江西田野中亦有之。”《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五“地瓜兒”條載:“《救荒本草》:‘地瓜兒苗生田野中,苗高二尺餘,莖方四楞,葉似薄荷葉微長大,又似澤蘭葉,布莖而生。根名地瓜,形類甘露兒更長,味甘,掘根洗淨,煠熟,油鹽調食;生腌食,亦可。’

按江西田野中亦有之,李時珍以為即草石蠶,但根既長而繁,葉團,開小白花,花葉全殊,或一種而形異耳。”“地瓜兒”學名地蠶,為唇形科水蘇屬植物,與甘露子同屬,它有白花變種,即吳氏所說“開小白花”者。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2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3

地蠶

肉質根莖較滴露長得多,可供食用,多用來腌漬,所以你吃八寶菜時吃出一根老長的滴露,搞不好就是地蠶了。全草又可入藥,治跌打、瘡毒、去風毒。廣西桂平稱之為“冬蟲夏草”,1959年出版的廣西《陸川本草》稱之為“土蟲草”,謂其:“滋養強壯,清補肺金,功類冬蟲草。治身體羸瘦,虛勞咳嗽,小兒疳積。”正因其功類冬蟲草,外形又酷似蠶蟲,還有冬蟲夏草、土蟲草的俗名,所以有不良商人即用曬得半幹的地蠶來冒充冬蟲夏草(也有用滴露混充的),讓不少人交了智商稅。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4

假冬蟲夏草

要區分也簡單,冬蟲夏草主體畢竟是昆蟲的幼蟲,腹下有腹足,而滴露、地蠶假冒的植物版冬蟲夏草肚皮下面光光的,什麼也沒有。想想花了冬蟲夏草的錢,買了回家做成八寶醬菜,怎麼就覺得這麼好笑呢?

《救荒本草》“地瓜兒”條中又提到地瓜兒葉似澤蘭葉,澤蘭為唇形科地筍屬植物地筍的俗名。《植物名實圖考》卷二十三“地筍”條載:“地筍生雲南山阜。根有橫紋如蠶,傍多細須,綠莖紅節,長葉深齒。”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5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6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7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8

地筍

地筍高可達1.7米,具多節的圓柱狀地下橫走根莖,白白嫩嫩的,洗淨掰斷焯水後可以涼拌,所以被稱為“旱藕”“地藕”“銀條菜”,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19

又稱銀條菜

其成熟時膨大,與滴露、地蠶很相像,但更長,所以也叫“地環”“地石蠶”“地瓜兒苗”。以地上嫩莖葉入藥,中藥名澤蘭,為婦科要藥,有活血、行水之效,能通經利尿,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經閉、産後積血腹痛,身面浮腫、癰腫等。

地蠶和地溜子的區别(滴露地蠶與地筍)20

入藥稱澤蘭

根入藥中藥名地筍、澤蘭根,為金瘡腫毒良劑,并治風濕關節痛。根亦可食,但味道不如滴露、地蠶。

總括起來,草石蠶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滴露、地蠶、地筍為唇形科植物,滴露、地蠶同為水蘇屬,地筍為地筍屬,但三者因為都有膨大的念珠狀地下根莖,所以俗名都叫作地環、地蠶等,再加上古人把草石蠶和滴露混為一談,可以說是沒有最亂,隻有更亂。


因為古人沒有分類學知識,動植物一物多名、多物一名的現象十分嚴重,大家就像京劇《三岔口》一樣,你忙你的,我忙我的,雞同鴨講,不知所雲。這就需要抽絲剝繭,牽線搭橋,讓它們能接上頭,此為梳理和打通工作的意義所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