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張仲景斂汗止汗良方

張仲景斂汗止汗良方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10 09:16:11

吃個飯都能“累”得滿頭大汗?

是内熱太盛還是其他原因?

單純的止汗,為什麼經常反複?

中醫有什麼簡單有效的解決辦法?

張仲景斂汗止汗良方(稍微一動就滿頭大汗)1

适當出汗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的正常排洩現象,屬于生理性汗出。如果大量出汗,量比正常人明顯增多,或局限于某個部位出汗,則屬于病理性出汗,而但頭汗出,屬于局部出汗的一種,即指僅頭面部汗出,其他部位出汗較少,或基本無汗。

有些人去找中醫治療但頭汗出時,中醫師給他用的都是固表止汗、收斂止汗等藥物,吃藥期間出汗雖然有一點減輕,但是一停藥,又大汗如初,這是什麼原因?

《素問·宣明五氣》雲:“五髒化液,心為汗”。

單從本句字面意思可知,出汗的過程是心陽作用于心陰或心血,陽動則汗出。

張仲景斂汗止汗良方(稍微一動就滿頭大汗)2

但從臨床觀察來看,出汗的過程并不局限在心的參與,而是人體所有津液在全身陽氣的蒸化作用下形成。

如《溫病條辨·汗論》中指出:“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蓋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陰精為材料,陰精有餘,陽氣不足,則汗不能自出……陽氣有餘,陰精不足多能自出……”。

《黃帝内經·素問·陰陽别論》雲:“陽加于陰謂之汗。”

由此可見,出汗與五髒六腑均密切相關。而心髒作為君主之官,全身津液之主司則在心陽。

張仲景斂汗止汗良方(稍微一動就滿頭大汗)3

病理性出汗久治不愈的關鍵原因在于:中醫師未能全面掌握出汗的機理。

如陽虛者可以用助陽止汗,氣虛者可以用益氣固表止汗。但如果是濕邪困阻陽氣,陽郁化熱,緻濕熱内蒸津液而形成大汗出,則不能用固表止汗的方法。

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理性但頭汗出,很多中醫沉浸在汗出則止汗的局限性思維中,是服藥汗止停藥汗出的的根源所在。

張仲景斂汗止汗良方(稍微一動就滿頭大汗)4

濕熱引起的滿頭大汗其形成機理是:濕熱熏蒸,火熱上炎,熱迫津洩則但頭汗出。濕性黏膩下趨,濕邪閉阻于下,則頭面以下出汗少或無汗。

那麼針對這種濕熱型但頭汗出,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哪個經方比較合适?

《傷寒論》中對但頭汗出的論述非常詳盡,其中有一條是關于濕熱型但頭汗出的論述。

《傷寒論》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茵陳蒿湯主之。”

可見濕熱型但頭汗出的症狀表現除了出汗一症,還有可能伴随以下症狀:

第一:小便不利。

第二:口渴欲飲水。

第三:惡寒發熱。

第四:四肢不溫。

第五:舌苔黃膩,脈濡數。

如果但頭汗出伴随以上症狀,治宜清利濕熱,可用張仲景的茵陳蒿湯與五苓散合方。

茵陳蒿湯由茵陳、大黃、栀子組成。

張仲景斂汗止汗良方(稍微一動就滿頭大汗)5

茵陳

茵陳

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神農本草經》雲:茵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本草經集注》雲:主治風濕寒熱邪氣……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可見茵陳有很好的清濕熱之效。

張仲景斂汗止汗良方(稍微一動就滿頭大汗)6

大黃

大黃

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

此處用大黃并不是取其通洩大便之效,方中大黃後下,取其導濕熱、瘀熱從大便排出之效,使邪有出路。大黃功效貴在通,通濕熱于大便之中,通瘀血于大便之中。

如葉天士在《本草經解》中雲:“大黃,氣寒,無毒,主下瘀血,……破癥瘕,蕩滌腸胃,推陳緻新……”

黃元禦在《長沙藥解》中雲:“大黃,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治燥結,除太陰之濕蒸,通經脈而破癥瘕……”

張仲景斂汗止汗良方(稍微一動就滿頭大汗)7

栀子在方中則配合茵陳清利濕熱、通利肝膽。

茵陳蒿湯配合五苓散旨在将濕熱從小便導出,兩方合用,可使濕熱從二便排出體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旨在科普,如果你也有但頭汗出的情況,請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辨證論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