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苦、甘、辛、鹹即五味,中醫将五味與五行相對應,而五行又與五髒相對應,所以酸、苦、甘、辛、鹹五味又與肝、心、脾、肺、腎五髒相對應。
中藥都有性味的說法,比如白芍,性味是苦、酸,微寒。正是由于白芍具有酸味,才能夠入肝經,發揮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
五味對五髒有影響,而五髒功能的變化,也會對人的味覺産生影響。
我們常見的口中味覺的變化有口苦、口淡、口酸等,其中以口苦最為多見。
1、口苦
口苦屬于熱證的表現,一般認為與火熱病邪或肝膽功能變化有關,臨床上最常見的病因是肝失疏洩。
肝失疏洩的原因有多種,大多與情志有關,例如因焦慮、抑郁造成的情志不遂,氣機郁結;因憤怒、急躁造成的氣機紊亂、肝氣亢逆。
2、口酸
口酸我們認為與肝的關系也很大,以脾虛肝旺多見,尤其是肝火旺者。
脾虛肝旺則肝火犯脾,引起胃氣上逆,酸水上泛。除了口酸之外,還可能會伴有惡心、嘔吐、胸悶、腹脹等。
3、口淡
口淡就是口中味覺減退,感覺寡淡無味。一般是由脾胃虛弱或者濕阻中焦造成的。
脾胃虛弱,運化水濕不利,會造成水濕積聚,阻滞中焦氣機,造成口不知味。
4、口甜
口甜多屬于脾胃濕熱,《素問·奇病論》中說:“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轉為消渴”。
常吃辛辣、油膩、甜的食物,容易造成脾胃濕熱。此外消渴病人,也就是糖尿病人也容易口甜。
5、口鹹
口鹹多與腎髒的病變有關,如腎陰虛、腎陽虛,脾濕不化也有可能引起口鹹。
腎陰虛和腎陽虛都有可能引起腎液上泛,腎與鹹相對應,所以口中有鹹味。而腎液是由脾所運化的水濕所化,脾濕不化就可見口鹹。
6、口中粘膩
口中粘膩多是脾虛濕困造成的,脾虛導緻水濕運化不利,痰濕内生,上泛于口,表現為口中粘膩。
7、口辣
口辣較為少見,一般認為與心火、胃火、肝火有關。心、胃、肝火均可上炎,灼燒口舌,造成舌頭辛辣感,猶如吃辣椒一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