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陶淵明文征明九日閑居

陶淵明文征明九日閑居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08:57:42

陶淵明文征明九日閑居?來源:讀特法天道,立人道,使春秋人确立了人類理性的權威和尊嚴,形成了政治文明的道統觀念,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陶淵明文征明九日閑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陶淵明文征明九日閑居(觀瀾在)1

陶淵明文征明九日閑居

來源:讀特

法天道,立人道,使春秋人确立了人類理性的權威和尊嚴,形成了政治文明的道統觀念。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範宣子問穆叔,什麼是“不朽”?

穆叔回答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這樣的回答,在流傳了兩千多年以後,還能作為座右銘,不僅出現在連綿不斷的曆史叙述裡,而且被列入指導人生的格言裡,不光用來評價曆史,還用來立足于現實。僅憑一句話,就穿透了國家、民族和曆史,一言興邦,真是莫過于此!

穆子還說,“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官當得大,不能算作“不朽”,保着一家一姓世不絕祀,也不能算作“不朽”,說明“不朽”與官本位和家族無關。

追求“不朽”,跟人性有關,跟做聖人有關,跟人之所以為人有關。人性并非全然“不朽”,人的肉體性、物質性和功利性都會腐朽,但穆子高揚了人性“不朽”的維度,在于它的精神性、事業性和思想性,隻有這三方面的成就,才能達到“不朽”。

立德,是精神性的“不朽”;立功,是事業性的“不朽”,立言,是思想性的“不朽”。在“不朽”的維度上,立德位于首列,在“三不朽”的并立中,昂然具有最高的價值。

然而,“德者,得也”,“得”什麼?西周人要得天命,而春秋人則更追求得天道。

若問春秋諸子和諸侯“立德”要“得”什麼?那便是要“得”道,要“得”天道。天道有如春風明月,是人人可以分享的。在分享之中,諸子意識到,道所具有的普遍性,揭示了一種遠在“德”之上的強大力量在推動着社會大變動。

春秋初期,“道”的概念被普遍使用,但多半與“德”并用,不過,仍以德行為主,得道就是立德。中期以後,人們已知有德與無德,都要接受天道的檢驗,天道,因其客觀性的尺度而成為普遍法則,如果說禮是制度性權威,德是倫理性權威,那麼道就是規律性權威,道對德的超越,是春秋人對周文化的整體提升。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趙簡子問史默,為什麼魯國的季氏,趕走了他的國君,而人民卻服從于他?史默就用天道來回答,說:命運無常,君臣無常,民意無常,天道從來就這樣,惟天道有常。所以,僅僅有德還不夠,還要認識道的規律,得道,就是順應天道。

從有德到有道,是西周政治理性向着春秋時期的曆史性的進展。從有道到有德,是春秋人按照理性的政治原則所做的邏輯安排。

曆史形态的因果與邏輯形态的因果有所不同,曆史的因果,是以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的,故德為因,道為果,而邏輯的因果,是按照概念的屬性來劃分的,以體用言之,道為體,德為用,以本末言之,道為本,德為末,以因果言之,道為因,德為果。

這樣的劃分,是以道為最高本體,為普遍法則,為根本之因,以得道的過程為聖化,以有道的主體為聖人,将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都納入聖化之中。

法天道,立人道,使春秋人确立了人類理性的權威和尊嚴,形成了政治文明的道統觀念,世事變遷,而由人類理性建立的道,卻在一代代思想者的努力下流傳,無論是在多麼動蕩的年代,經曆多麼艱難困苦的歲月,“天道”總是以其獨特的“中國方式”诠釋着人的理性精神,這是春秋諸子的一大貢獻,在無常的曆史命運中,理性益顯其尊嚴,從有德到有道,開創曆史新局面。

(作者系曆史學者)

(原題《在“三不朽”中立德位于首》)

(作者:李冬君)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