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能更好地行走世間,就要教給孩子規矩。
而該教給孩子的第一條規矩,就是要敬畏生命。
——鹿媽
作者 | 女兒派·鹵蛋媽
來源 | 女兒派原創
在一次采訪中,白岩松問李玫瑾教授:“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犯罪心理,你會說什麼?”
李玫瑾教授說:“如果隻用一句話,那我會說,所有的罪犯都沒有敬畏之心。”
言簡意赅的一句話,振聾發聩,直擊人心。
也許你不以為然、不甚理解,那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的幾個小故事。
最近,外網上一個2歲美國小女孩的“玩具”曝光,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野生死松鼠、死野兔子、死白尾鹿......
在本該玩布娃娃的年紀,她的日常生活中卻充滿了殺戮和血腥。
31歲的媽媽Beka Garris解釋道:這是祖傳的、獨特的育兒方式。
女兒還在襁褓中,Beka就帶着她四處狩獵。
能自由活動後,媽媽狩獵的動物屍體便成為了她的玩具。
鮮血淋淋,還帶着餘溫,甚至還有悲慘的哀鳴和掙紮的悸動。
她們還會在獵物前微笑合影,慶祝勝利成果。
狩獵歸來,Beka當着女兒的面處理這些獵物。
“我會把頭骨和一些骨頭留下來漂白,然後制作藝術品。然後把羽毛和獸皮保留下來,做成壁挂或衣服。然後清理、切碎肉類,冷凍起來,之後食用。”
其中有一則引衆怒的視頻:
小女孩在媽媽的示意下,手持長弓箭,走向一個死過沒多久的動物标本,将箭刺入它的傷口中,轉頭,她露出了喜悅的微笑。
網友們對于這樣的育兒方式實在接受無能:
“天哪,我想她女兒長大之後對動物也不會有什麼愛憐之心吧!”
“太惡心了,她應該做的是教她的孩子愛和尊重動物,動物的生命與人類一樣。 ”
作家畢淑敏曾在《敬畏生命》這本書裡提到:
如果我是一個有思維的生命,我必須以同等的敬畏來尊敬其他生命,而不僅僅限于自我小圈子。 因為我明白:它深深地渴望圓滿和發展的意願,跟我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我認為毀滅、妨礙、阻止生命是極其惡劣的。
一個2歲的小女孩,對于生命表現出來的異于常人的冷漠,讓人不寒而栗。
如果父母沒有教給孩子對于生命的敬畏,我們很難期待她長大後會有一顆熱騰騰的悲憫之心。
也就這兩天,另一則新聞上了熱搜:
廈門謝女士發帖稱,自家養的博美狗被一男生虐待至重傷。
“坐骨斷裂,傷到肝髒,眼鼻子都是腫的,還被下了病危通知書”。
據網友透露,這個男生隻是婆婆朋友的兒子,因假期打工借宿在自己家。
不曾想,一番善意卻引狼入室。
謝女士回家看到狗身上有傷,委婉詢問,男生均矢口否認,多次撒謊掩飾。
直到有一天,她回家看到狗狗奄奄一息,打開監控發現了殘忍的真相:
這個男生多次前往陽台毆打小狗,動作極其殘暴。
小狗吓到躲在陽台的水池底下,他利用工具将狗從水池底下趕出來繼續毆打,期間還厲聲斥罵:“你再叫,你再叫!”
此事持續發酵,引發7億多網友關注。
有人扒出,該男生為某大學一名準研究生,即将入學。
上熱搜後,男生向謝女士道歉,但态度傲慢:“雖然我打了你的狗,但你的狗叫起來很煩。”
其父母也曾緻電謝女士,給出的理由是:求放過自己的兒子。
尼采曾經說過:“人的道德是有一緻性的,一個願意虐待動物的小孩,以後未嘗不可以殺人?”
正如網友所言:
“萬物皆有靈,‘隻是一個動物的命,至于嗎?’父母常挂在嘴邊的這句話遲早會害了你的孩子。”
用暴行傷害動物的人,跟潛在的殺人犯真的沒什麼區别。
林清玄在《心的菩提》中曾記錄這樣一幕:
在海邊看到一些小學生在玩撈魚的遊戲。
他們把魚扔在海灘上直至缺水緻死,還有個孩子用腳把魚踩成肉泥。
他很不解:“你在做什麼?”
孩子說:“我在處決它們。”
“你怎麼這麼殘忍?”
男孩不聽,頭也不回繼續去撈魚、曬魚、禍害魚。
看完,你可能一笑置之。
可是,假如把魚換成人呢?
一系列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曆曆在目,震驚無數人:
2019年10月20日,大連13歲男孩蔡某将10歲女孩小淇騙至家中想發生性關系,遭到拒絕後将其殺害,并抛屍灌木叢。
前不久的7月4日,山西朔州某初三學生王某因與同學發生口角,購買美工刀直接割傷其脖子,傷口長約10厘米。
鮮活的生命,在這些人眼裡,就如同腳底的小魚一樣輕賤,毫無價值。
譴責背後,有這樣一小部分聲音,刺目顯眼:
“根本沒有對生命的敬畏,我們的教育就沒有生命教育這一項。”
李玫瑾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受教育者“敬畏生命”,她的一番話,希望能驚醒那些依舊在沉睡中的父母:
“生命,為什麼要被敬畏,因為隻要不敬不畏,等你明白的時候,你已經無機會了……永遠不要拿生命當兒戲!”
她還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是拉他一把。”
對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應該是孩子最值得上的人生第一課,可很多父母缺課了還不自知。
當一樁樁悲劇發生時,作為父母是否應該反思: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哲學家薩爾瓦特說:“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教育孩子敬畏生命,請先學會告訴孩子生命的真相。
1. 告訴孩子生命的唯一性
上海某小學曾對五年級150多名學生做過一項調查:“人失去生命後,是不是可以重新獲得?”
一半學生的答案是“不肯定”或者“可以重新再活”;
甚至有學生回答:“死了就是沒血了,補補血就可以活了。”
演員胡可曾經發過一條微博,分享了一段母子對話:
哥哥安吉:“如果在懸崖邊,你會選孩子還是選錢?”
弟弟小魚兒搶答:“當然選孩子!因為錢可以再掙,孩子的生命隻有一次。”
兄弟倆心有所會:“對!人的一生隻有一次!”
生命是寶貴的,更是脆弱的,教育孩子保護它,而非傷害它。
2. 呵護孩子的善良本性和恻隐之心
某期綜藝節目中,演員鄧莎想把買來的蝦子和螃蟹做晚餐,遭到兒子大麟子的拒絕:“不要,他們是生命。”
回到家後,鄧莎放棄這頓晚餐,同意兒子把這些活物養起來。
期間,兒子把它們從盆裡轉移到浴缸,卻不小心放了熱水,把螃蟹燙死了,鄧莎趁他不注意把死螃蟹全部收起來。
兒子再三追問,為了保護孩子的童真,鄧莎隻好撒謊:“螃蟹給他的爸爸帶走了,帶到海裡去了。”
兒子又問:“他們會感謝我們嗎?”
得到媽媽的肯定回答後,他露出了輕松的表情。
有句話叫:“同理心強的孩子是不會作惡的。”
善良是我們孩子心底最柔軟的一片潤土,父母需要用心澆灌,才能開出幸福的花來。
3. 及時制止孩子的“暴行”
2019年,有網友拍下5歲小女孩玩死倉鼠的視頻:
小女孩不停地拉扯小倉鼠的四肢,将它摔到地上又撿起,反反複複,伴随着自己歡快的笑聲。
好心乘客告知小女孩“這樣下去,小倉鼠會死掉的”,她不以為意,反而動作更為粗暴。
卻引起了小女孩媽媽的不滿:“這是我們自己買的倉鼠,我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你們管不着......”
最後,小倉鼠奄奄一息,小女孩的媽媽卻安慰說明天再買隻小兔子,并将倉鼠和籠子一并扔進了垃圾桶内。
一位乘客說:“真的不知道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小的時候就不知道珍視生命,等她長大後也不會珍視你的。”
乘客的話不無道理。
我們來看一組圖片:
孩子的善惡觀,其實完全依賴于大人的灌輸。
不管不問,甚至變相鼓勵,隻會助長孩子内心的惡,埋下漠視生命的種子。
4. 陪孩子一起體驗死亡
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着才10歲的兒子殡儀館體驗死亡。
牧師站在黑漆漆的棺材旁,微笑問道:“有哪位家長願意進棺材體驗一下?”
媽媽主動舉起了手。
在衆人注視下,伴着《寂靜之聲》的哀樂,媽媽慢慢躺進棺材,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
合上棺蓋的一刹那,兒子大哭:“媽媽!你快出來!你不能丢下我!”
躺在棺材裡的媽媽,也跟着一起流淚。
十幾秒鐘後,牧師打開棺蓋,兒子撲過來,緊緊抱着媽媽說:“媽媽,我保證,以後會更愛你,會更加聽話。”
主持人馬東曾說: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從小培養孩子對其他生命的尊重,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很多父母對于死亡諱莫如深,但隻有真正體驗過死亡,孩子才能明白生命所賦予的意義。
最後說一個暖心故事:
一個暴風雨後的早晨,沙灘的淺水窪裡,擱淺了很多卷上岸來的小魚。
有個小男孩不停地撿起小魚,扔回大海。
路人勸說:“孩子,這水窪裡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答道。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回大海。
泰戈爾說:
我們要培養孩子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教孩子成為一個從小就對其他生命充滿慈悲的人,自然更懂尊重世間生命,就像男孩與小魚的情懷,便是對于生命一種至高的敬重。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對生命有所敬:尊重、善待一切生命的存在;對生命有所畏:堅守生命底線,不做任何危及他人生命的事。
而這堂生命教育課,更需要父母手持戒尺、心存善念,引導孩子守護心底裡人性的微光。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铠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于養育男孩的幹貨,這裡都有;
關于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關注洞見旗下@男孩派,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