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者說】
作者:王永祥(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收到京州兄的《北望青山——年譜中的那一代學人》(以下簡稱《北望青山》),即刻讀了幾篇,後因事擱下。暑假回老家,在火車上一口氣讀完,深為作者所悉心體會的那一代學人為學與為人的曆程所打動。掩卷長思,對于我們這一代學人而言,何為學術,學術對每個人又意味着什麼呢?
《北望青山》王京州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河北為京畿重地,借地理之便,河北學人自然大多雲集京津。從晚清學人王樹枏開頭,到出生最晚的胡如雷先生,書中所列學人可以說橫跨整個20世紀。19世紀末期到整個20世紀,那一代學人的身上,時代風雲與個人命運纏繞在一起,每位學人的學術選擇與人生際遇中,無不見出時代的影子。從大處說,是傳統士人階層向現代知識人過渡轉化的時代。傳統士人負責神與人、教與政之間的溝通轉化,最終形成六藝、四部之學的穩定體系,這是一個自然的學術積累過程,為傳統士人的治學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價值體系,從個體到家族,再到國家,是一個自然貫通的整體。但是到了近現代,“道術将為天下裂”,西方分科知識體系的引入,學術逐漸從家族、地域、門派、政教中脫離開來,成為社會分工中專門性的知識生産,追求為學術而學術的獨立性成為現代知識人試圖重構的學術倫理價值。陶廬老人王樹枏為學明顯具有晚清士人學術的特點,相比政教事功,學術是輔翼,其《随年錄》詳載事功、略寫學術是自然而然的選擇。降及高步瀛、顧随等學人,學術成為畢生之事業。不但事功與學術之間有着這樣的重心轉移,就是治學方式,傳統的考據之學也向現代的治學方式轉變,從乾嘉學派的經學考據到孫楷第的小說書目考據,袁同禮基于現代圖書館學而完成的各學科目錄著作,顯示出治學門徑、治學領域的巨大變化。那一代學人,從小既受過傳統學術訓練,又接受了西學取向下的分科教育,可以說在治學上既是傳統學術的過渡者、終結者,又是現代學術的開創者、奠基者。從京州略帶俯瞰意識的觀照中,讓我們從每位學人的學術追求中,看到近現代蔚為壯觀的學術演變風貌。
周一良
但是細讀《北望青山》,作者無意鈎沉學術演變源流,此書更是一部以學人為對象的帶有濃烈個人情感色彩的學術散文集。“年譜既是一部生命史,也是一部心靈史。每一個個體都奔流、激蕩在共有的時代,因而呈現出很多一緻性,又受特殊的心靈所支配,各自外化出濃厚的個性特征。”吸引作者的是學術背後的人,是學人的精神、品格和情感世界。每讀一位學人的年譜,都貫穿着作者窺探學人内心世界的好奇和驚歎的眼光,随着對每一個疑問的探尋,為我們展示出一代學人多姿多彩的精神畫卷,學人們的精神氣質躍然紙上。在顧随的三次決斷中,看出顧随身兼哲學家、文學家、學術大家的真性情。鐘情于詞曲,和馮至的新詩創作相映成趣,選擇不同,但無不是“時代新精神浸潤之下的産物”;留守淪陷的北平,更看出顧先生堅毅而博大的情懷;舍學術高位而執鞭教壇,從學生對顧先生講課的回憶中,看出其率真而坦蕩的性情氣質。從質疑葉廷芳對馮至一生評價當中,體會出馮至“三次輝煌”與“年華磨滅地”之間的無奈與遺憾。從對雷海宗是否後悔的追問中,觸摸到雷先生剛勇的人格。在時代車輪的碾壓下,面對學人悲壯與悲慘的命運,更是在追懷心曲中,發出痛心的浩歎。在“觸摸王重民之死”中,對王先生未能走過人生最黑暗的一環而歎息不已,而羅根澤和公蘭谷,一位在病魔與運動的雙重打擊下自我了斷,一位剛度過艱難時勢而欲一展抱負時,生命卻戛然而止,讀來無不讓人扼腕歎息。
顧随
每一份年譜的閱讀,都是一次獨特的心靈探尋,體現出作者對一代學人深深的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但是引發作者細讀年譜的更大動力,則在于探尋這些曆經劫難的學人如何取得了讓人驚歎的成就。孟子所言天時、地利、人和,征之于學人一樣有效。相對可遇不可求的機緣,無可回避的環境,在作者看來,個人的主觀能動才是治學更為根本性的因素。從孫楷第先生對書以及胡厚宣先生對甲骨文的癡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無論時代風雲如何變幻,個人際遇是否窮通順達,鐘情甚至癡迷于自己的研究對象,終生不渝。從王學奇先生的以愚自處、夏傳才先生的傳奇人生、胡如雷先生的野生力量中,看到先生們不管人生遭遇如何,對學問終其一生都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持;而從張恒壽先生的朋友圈、缪钺先生“結交名流”與“跌宕文史”以及張岱年先生兄弟間的學問互補中,看到學人如何在自己有限境遇中變不利為有利,于師友的援引中,逐步開闊視野,積學儲寶,終成了不起的學術鴻業。但是細讀這些勘察學人治學成功經曆的文字,卻絕非現在成功學意義上的經驗總結,也非一味地贊歎學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精神。其實從學人們的經曆中,更可以品味出諸多感受。
缪钺
長期浸淫于古典文獻的京州兄,文獻在其眼中并非幹枯的材料,而是浸透了人的情感、心靈與思想的活的存在。京州治學,本起于對六朝文獻的發凡整理,文獻中六朝士人的神采風韻,自然為京州所鐘愛。在對年譜的細讀中,也可看出京州處處從生活細節上揣摩譜主性情氣質的偏好。總能從文獻縫隙中,窺見學人的性情氣質。顧随先生的灑脫,孫楷第先生不通世故中的執着,王重民先生的悲情,楊向奎先生愚鈍如椎中的憨直與曠達,侯仁之先生的溫潤,漆俠先生和胡如雷先生的相互成就與彼此激賞,讀來無不躍然紙上,其人如在眼前。
讀完《北望青山》,讓人對學人年譜有不一樣的認識。簡略的學人年譜隻會像豆腐幹一樣羅列一些學術成就,其實比較難的是取得這些學術成就背後的人有怎樣的心境和人生擇取。《北望青山》整部書貫穿着京州以純粹追求學術的視角,來探尋一代學人的心路曆程和個體命運的書寫策略。書中将學術提煉為學人們的終極目标,學術自身的純粹性就是其人生價值的所在,恰如他引用孫楷第為其業師陳垣著作《明季黔滇佛教考》所作的評語:“夫學者沉酣書史,固不必責以幹濟之事。其所以貢獻于國家社會者,唯此著作耳。”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2日12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