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7 00:23:17

2019年末,一則數學新聞在網絡上炸了,炸裂的原因是“一元二次方程”又有了新解法!

衆所周知,一元二次方程本屬于初中的數學知識,其解法有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各類方法中,配方法有其硬核的讨論,公式法有其複雜的造型,還有飄逸的因式分解法,其神秘的氣質令初中生又愛又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已然成為數學基礎的基礎,如此基礎的的方法竟然在21世紀又誕生了新解法,勢必會賺足了眼球!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你僅僅知道韋達定理麼)1

“一元二次方程新解法”的發明人叫羅伯森,是卡内基梅隆大學華裔數學教授、美國奧數教練,并且羅伯森教授表示:“如果這種方法直到今天都沒有被人類發現的話,我會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個課題已經有4000年的曆史了,而且有數十億人都遇到過這個公式和它的證明。”

事實上,在古代,全世界的數學家對一元二次方程都有研究,雖然也沒有一模一樣的方法出現,但是究其内涵,有些古代的解法與羅教授的解法可謂是大同小異。原因也不難想,古代的數學家們沒有韋達,更沒有代數的符号記法,而現如今羅教授的解法确實有“踩肩膀”的嫌疑。那麼這個方法到底含金量多高,我們不做量化的評斷,不妨為大家帶來一場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PK,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古今數學大神的精彩表演。

2019年的新解法

有請第一位選手登場,掌聲歡迎羅教授!為了更加形象直觀,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該方法。

對于一元二次方程:X²-8X+12=0,先假設該方程的根是R和S,

那麼必會有:X²-8X+12=(X-R)(X-S),

将右側展開得:X²-8X+12=X²-(R S)X RS,

左右對應相等,得:R S=8;RS=12,

關鍵的部分來了,由于剛剛得到它們的和是8,則R和S的平均數是4,故方程的根可設為4 K,4-K,又因為RS=12,則(4 K)(4-K)=12,則16-K²=12,則K=2(-2也是一樣的結果),從而得到方程的兩個根,4 2=6和4-2=2。方程解完!對于二次項系數不是1的情況,就先把二次項系數化為1,然後再進行以上操作。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你僅僅知道韋達定理麼)2

當這個解法公之于衆之後,各地紛紛發來聲音,有人說這個解法簡直太好了,再也不用死記硬背那個變态的公式了,再也不用苦苦的尋找那個配方的小尾巴了。當然也有來自中國學生的聲音:這不就是十字相乘法嘛,解個方程哪要這麼多步,我們需要的不是如何解方程,而需要如何短時間,正确的解方程!還有人認為,這就是韋達定理的小應用而已,并且韋達定理的表現形式要更為一般化。

無論如何,我們不得不佩服羅教授思維的新穎性,可謂“舊知識”和“新邏輯”的巧妙結合!

古阿拉伯的解法

提到古阿拉伯數學,不得不提一個重量級人物--阿爾·花剌子模。“代數”一詞本源于公元825年的一本用阿拉伯語寫的書名,其作者就是花剌子模。沒錯,他就是我們今天登場的第二位選手。實話實說,當第一次看到羅教授的解法的時候,本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阿爾·花剌子模,這個阿拉伯人對方程的理解簡直是登峰造極!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你僅僅知道韋達定理麼)3

阿爾·花剌子模在書中提出一個問題:“一個平方和十個這個平方的根等于三十九個迪拉姆,它是多少?”是不是看起來太繞了?由于當時代數符号根本沒有發明,古代數學的方程隻能靠文字去描述,我來幫大家解釋一下,設這個數是X,那麼“平方”就是X²,“平方的根”就是将X²在開方,故“平方的根”是指“X”,“十個這個平方的根”就是10X,問題轉化為求方程:X² 10X=39的解。(不得不佩服數學符号對數學的意義,如此簡短的符号和冗長的文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花剌子模給出的解法是:(注意:下文中的“根”,不指現如今方程的根,而指平方根)

①将根的個數減半。本題中,是将10減半,故得到5;

②用5乘自己,再加39,得到64;

③取64的根,即将64開方,得到8;

④再從中減去根的個數的一半,即再用8去減5,得到3,方程解完。

有些小朋友發現了問題,因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2個,這都丢解了啊!莫要慌張,大數學家怎麼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呢,由于當時的人們普遍不接受負數,自然沒有考慮負的情況。如果可以出現負數,那麼在③的時候,将64開方,直接得到±8,然後再都去減5,自然得到了兩個根,3和﹣13。今天借用曆史傳統,我們這裡仍然不談負數的情況,指考慮平方根的正根情況。

下面對花剌子模的解法套上今天算式: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你僅僅知道韋達定理麼)4

我們也可以看出,花剌子模所研究的方程就是二次項系數為1的二次方程,即x² bx c=0,把上述方程的解法套上系數為字母的情況: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你僅僅知道韋達定理麼)5

如果考慮到正負兩個平方根,再考慮到二次項系數不為1的情況,這就是現代版的求根公式!

當第一次看到花剌子模方程解法的時候,本人是非常的不淡定,這種解法怎麼能夠想到呢?簡直太需要腦洞了,不僅我這麼想,相信與他同時代的人也都有此疑問,所以花剌子模并沒有止步于此,他覺得應該為大家做出一個合理解釋,于是他想到了一個證明方法,并且考慮到其他同仁的知識水平,這個方法必須大家都能接受,事實上,他找到了,這個方法就是幾何法,沒有什麼比圖形更容易讓人理解了!

方法如下:

①構造一個邊長為X的正方形,和一個長和寬分别是X和10的長方形,那麼它們的面積之和便是X² 10X;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你僅僅知道韋達定理麼)6

為了解X² 10X=39這個方程,就是當圖形面積是39的時候,邊長X是多少?

②将矩形一分為二,也就是分成2個5X,然後将其中的一個5X平移到下方。此時的面積仍為39;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你僅僅知道韋達定理麼)7

③将右下角缺失的正方形補全,容易知道虛線的小正方形邊長為5,面積為25;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你僅僅知道韋達定理麼)8

④此時大正方形的面積為39 25=64,那麼大正方形的邊長即為8,再将8減去5自然求得X=3。解畢!

可以看出在花剌子模的計算方法中,每一步都和他的幾何證明嚴格對應,讓人心服口服!花剌子模後,許多數學家也都在研究二次方程,從9世紀到16世紀,凡是關于代數的書幾乎都是以“X² 10X=39”這個為開始去讨論方程,如果二次方程界要拜祖師爺的話,那麼花剌子模必定是第一人選!

中國古代的二次方程

我國曆史上有很多傑出的數學家,比如祖沖之,秦九韶等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名字,我們古代的數學重點在于“算”,可以說算學是異常的發達,經常令西方數學家瞠目結舌。既然要算,那麼對于“二次方程”必然有所涉獵!對于中國的二次方程的解法,我們大緻介紹兩個時間節點的貢獻,第一,《九章算術》,第二,《勾股圓方圖》。

①《九章算術》卷九,中有一題:“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中開門,出北門二十步有木,出南門一十四步折而西行一千七百七十五步見木,問邑方幾何?答曰:二百五十步。”

翻譯:如圖,DEFG是一座正方形小城,北門H位于DG的中點,南門K位于EF的中點,出北門20步到A處有一樹木,出南門14步到C,再向西行1775步到B處,正好看到A處的樹木,求小城的邊長.

一元二次方程韋達定理是真的嗎(你僅僅知道韋達定理麼)9

原文也給出了解法:“以出北門步數(20)乘西行步數(1775)倍之為實,并出南門步數(14)為從法,開方除之,即邑方。”上文中的“實”指的是常數項,“從法”為一次項系數。從而可得二次方程:X² (20 14)X-2·20·1775 = 0。至于這個方程是如何解出的,文中隻有“開方除之”就把這個方程解決了,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當然這也非常符合《九章算術》的一貫作風,給個問題,配個答案,剩下的自己去想!後來劉徽在給《九章算術》作注的時候,也隻是對為什麼要如此列方程做出了合理的解釋,至于如何解方程,依然是沒有提及。

②公元3世紀的數學家趙爽在注《周髀算經》的時候,不僅給出了勾股定理的完美幾何證明,同時也給出了二次方程的解法!其中的一段論文說:“其倍弦為廣袤合,令勾、股見者自乘為其實。四實以減之,開其餘所得為差,以差減合,半其餘為廣,減之于弦,即所求也。”

這裡對抽象的文言不做過多解釋,如果方程可以寫成:X²-bX c=0的形式,則方程的根為X=(b-√b²-4c)/2。可以看出,這幾乎就是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二次項系數為1的時候。更厲害的,“其倍弦為廣袤合”指的是兩根的和為b,“令勾、股見者自乘為其實”指的是兩根之積為c。說的就是根與系數的關系,完全是簡配版的“韋達定理”,要知道這個結論可比韋達要早1300多年,所以也有人稱趙爽為“中國的韋達”。

求根公式的發現

世界各地對二次方程的研究均有所涉及,那麼我們所熟悉的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是何時才問世的呢?說出來可能會吓您一跳,直到1768年,大數學家歐拉在《代數學入門》中給出了現在中學課本中的求根公式,這也是這個公式的首次問世。

雖然各路大神對二次方程都有獨到的見解,但始終難有一個萬能的公式去“一統江湖”,甚至在16世紀50年代,韋達已經提出了“韋達定理”,完美诠釋了根與系數的關系,18世紀初,牛頓提出了二次方程的根與其判别式之間的關系。求根公式為什麼卻遲遲沒有問世?

其實擺在數學界面前的有兩座大山,一個負數,一個是虛數。幾千年來,人們普遍不接受這兩個“怪物”的存在,在計算中盡可能的去回避它們。比如負數,生活中真的看不見,摸不着,自然就不需要它們的存在。又比如虛數,那看起來更缥缈了,什麼數的平方是-1?自然是沒有的,本來負數就夠牽強了,何況還要對它進行開方運算!問題就卡在了這裡,如果接受了負數,就必須讓負數擁有“合理的”開方運算,否則數學體系将不完備。人們一直在回避它們,然而它們又像幽靈一樣,在計算中總是讓人避之不及。

直到19世紀中期,數學家對代數方法的研究越來越完善,代數方程的研究演變成代數系統的研究,人們終于接受了負數和虛數,那麼求根公式就應運而生!

從二次方程的曆史中我們可以看出數學發展的趨勢,在古時候,人們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去做的數學研究,而現代數學目的是研究某種體系和結構,數學的進步在于其體系的逐漸完善,而不是僅僅是解題方法的增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