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艾帖 (局部) 歐陽修
什麼是書法傳統
我們現在都在講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個大傳統,書法傳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所謂傳統,“傳”是傳承的意思,“統”則指綱紀、準則。兩個字合起來,傳統是指曆時久遠、世代相傳、共守一定的準則、規範,取得了共識的某種形式及其風尚。當然,随着時代及條件的改變,它會産生一定的變化和發展。那書法傳統是什麼呢?我認為它包括兩大方面:
一是書法的藝術美。這是書法的形式本體。書法具有藝術性,是由實用文字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它在漢字的創造與實用的過程中練就了藝術美。諸如書信、便條、公告、抄經、詩稿、文稿等,不僅僅是生活信息的記錄與傳遞,同時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二是書法的精神美。這是書法的精神内蘊。書法不僅給人以形式技巧上的審美感受,同時,由用筆、結字、章法、墨法等形式要素共同作用創作出的書法作品,讓人感受到某種精神美。這種精神美反映了書寫者的個性氣質和人文情懷,包括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經濟、科技等等綜合學養。
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作為書法傳統的統一體,自古到今,傳承有緒,并不斷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書法的藝術美
我們中華民族的先民對漢字的創造,由最初的結繩、刻劃逐步演進到象形文字。我們講中國漢字的造字有六大原則: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轉注、假借是用字方法的延伸,前面四個是造字的方法。造字的方法中最基本的是象形。在象形的基礎上,會意是兩個以上象形獨體字的合成。指事是在某個象形文字的特定部位加上指事符号。比如“木”,上面是樹杈、中間是樹幹、下面是根莖。如寫“本”字,就要在“木”字下面加一橫畫,示意這是根部。“末”指的是樹梢,所以這一橫加到上面去了。形聲字,一個形符、一個聲符。比如江河的“河”,“水”是形符,“可”是聲符。所以六書的基本是象形。象形,具有高度抽象的畫意。比如“馬”,馬頭、馬身、鬃毛、四條腿。如接受的“受”,中間是一葉扁舟,上面一隻手在推,下面一隻手在接。這就是象形字的組合,是會意字。再如“集”字,下面是木(樹),上面是隹,就是鳥形,在篆書裡面有一個或三個“隹”,也就是一隻或三隻鳥停在木上面是“集”。這種種組合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美妙形式,這種形式美感來自人們對于自然法則的認識。漢字的形成過程充分表現出我們中華民族先民的偉大智慧。這種智慧表現為高度的抽象審美能力。早期的文字有很濃的畫意,演變到後來就越來越簡練、概括。最初的字形是一種不規則的象形形态,逐漸變得越來越規範化,濃縮到一個小方塊裡面去,或是正方形的方塊,或是扁方形的方塊、長方形的方塊。
象形文字逐步過渡到注音文字。注音文字完全就符号化了。世界史上的文明古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這些文明古國過去都有象形文字,但是除了中國,其他古國的文字逐漸演變成了純符号的拼音文字。中國漢字還保持着傳統,從最早的象形文字,如仰韶、大汶口、二裡頭等發現的刻劃符号、象形文字,到殷商時期,正逐步趨向于符号化,和早期純象形的文字有了區别,再經過兩周古文、大篆,文字演變越來越規範化、抽象化,到秦小篆時完全整齊劃一了。隸、楷、行、草最後到狂草,通過一系列字例的排比,我們可以發現,文字演變的過程環環相扣,來龍去脈清晰無疑,這就是中國漢字的偉大之處。
問一個不了解文字學的人,在他面前放一個甲骨文,再放一個狂草,他可能會覺得兩者之間沒有關系,如果把中間環節的若幹字例補上,整體看起來就會恍然大悟。這種現象在世界上恐怕隻有中國漢字如此,因為我們的先祖在幾千年曆史文化的傳承中文字的用法沒有離開根本,它傳承變化有緒,都有出處。不僅文字如此,中國人特别強調創新發展是有傳承的發展,不主張脫離根本的突變。在中國傳統觀念裡,“平地起驚雷”似的冒出一個沒有根本的東西來是難以被認可的。我說中國書法的“天生麗質”在哪?就是中國漢字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藝術美因子,這才成就了書法藝術。
古人通過對自然法則的理解與活用,使每一個字的組合、偏旁的搭配形成了開合、聚散、虛實、長短、輕重、疏密、欹正等若幹個對偶範疇。我們的祖先創造漢字是很聰明的。我們的書法家在書寫漢字時滲入了自己的個性、氣質,審美理想,從而造就了自己的個性風格,與他人不同,具有鮮明的“身份認定”特征,這是美學上的價值。
現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證明了我們的漢字沒有阻礙中國的進步。其實,漢字及其書法不僅僅起到了表情達意、交流信息的實用工具的作用,同時還維系了中華民族的感情。即使是在海外生活了幾十年的遊子仍然忘不掉,很多生活了好幾代的華人家族還是要回來尋祖。這種難以舍棄的民族感情就是靠中國文字來維系,中國文字靠什麼維系?靠美妙的書法維系。從漢字書法當中,可以感受到高度的美感,使精神得到愉悅,享受到樂趣,所以才舍棄不掉。
書法的精神美
書法的精神美有賴于我們的自覺修為,所以我把它叫作書法藝術的鑄魂工程。藝術美是直觀的,可以觀察到的。精神美是需要通過感受來體悟的。所以我們在欣賞一件作品的時候,眼睛看到,傳入大腦的是形式、技巧上的表現,讓我們有一個審美上的認知,深一層就是心靈的感受和體悟。這種感受是精神上的共鳴。對一幅作品所蘊含的氣息、情調、意境産生感受,與作者的心靈溝通。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精神美必須依托于形式本體的表現,依賴于藝術美而存在,藝術美的深層内蘊是精神美,這要通過作者的自覺修為而實現。
人從識字以後,逐步讀一些經典的詩文,讀哲學、倫理等各個方面的著作,接受書中的思想理念,轉化為自己做人處世的準則、規範。所以我們說書法的精神美是由作者的自覺修為滲透到筆墨中去,通過書法的氣、勢和用筆、結體、章法、墨法的表現産生的韻味顯露出來。在寫字過程中心存雜念的人,他的書法運筆及氣韻是不暢的、别扭的,達不到自然的流露和真誠的表現。因為他的腦袋裡始終在想着如何表現,不可能達到自然狀态,如此境界就不可能高。所以說“修為”二字很重要。
人文修養、人格修煉、綜合學養都有賴于自覺修為。古人往往比較強調人品的重要性。所謂“心正則筆正”“人品不高,筆墨無法”等等。為了強調這一點所以特别提示出來,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這種強調有它積極的社會意義。事實上,曆史上很多書法水平頗高的人因為人品不行,對他書法的評價不高,就是受到這種道德觀念的影響。重視這種道德觀念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因為它有助于現今社會公德的建設和真善美價值觀念的培養。如果否定了這一點,大家都不去重視這個問題,那這個社會就很可怕了,社會的堕落就無可救藥了。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提倡,我們書法家和廣大書法愛好者,學書法也要學做人,從學書法中學做人。
(作者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徐利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