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面,一揉、一搓,輪廓就出來了。再用撥子開臉,挑刀壓出鼻眼、切出線條,整個過程不到50秒,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頭像就出來了。“時間還要壓縮。”張倍源舒了一口氣,“這是個精緻活,每一個動作都得講究。”
動漫元素用到捏面人技法中
昨天下午,西安南郊的面塑店,33歲的張倍源正在緊張備戰。作為蓮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塑技藝傳承人,近日,他被邀請參加中央電視台的一場挑戰賽,要求在1分鐘内,用面捏一個人物頭像。
面塑店是張倍源創業的一個項目。店裡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面塑作品。開店兩年,他捏過的面人超過1000件,最大的1.5米高,用了38斤面,最小的,則如一顆綠豆。
捏面人最早源于他對畫畫的喜歡。他告訴三秦都市報記者,上小學時,他玩鞭炮,傷了右手,縫了46針。受此影響,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法拿着筆畫畫,于是便嘗試和大伯一起學捏面人。
1997年前後,日本動漫大量進入中國,新穎奇特的視覺體驗,一下打動了他。2004年,張倍源前往日本,在九州産業大學學習動漫。這段留學經曆,對張倍源的藝術觀有了很大影響。
“簡單、可愛,就是日本動漫給人的感覺。”對于創作,張倍源有自己的觀點,比如追求簡單的線條、明快的色彩。他說,在日本8年,一直在思考,怎樣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用現代技法表現出來,“比如,把動漫元素運用到捏面人的技法中,讓這種傳統技藝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變得時尚起來。”
傳統工藝在體驗中複蘇
回國後,張倍源曾向陝西、山西的多位非遺傳承人學習過傳統面塑的制作工藝。他認為,傳統工藝的表現手法過于含蓄,每一步都凝聚着手藝人的心血。“比如光是制作龍骨,就需要挑選原料、浸泡竹片、彎曲造型、加熱定型等很多道工序。”
但是,就藝術分類來講,面塑和動漫畢竟不同。對此,張倍源告訴記者,所謂“塑”,是一種從文化中提煉出來的藝術,“國畫講‘一墨成畫’,面塑講‘一面成色’,色,就是神态,精氣神,是魂,而西方動漫源于雕刻,注重人體和肌肉結構,三庭五眼,這兩者之間,是可以互補的。所以,面塑應該是立體的國畫。”
開面塑店後,他拒絕出售面塑作品,而是選擇上課帶學生。為了便于學生理解,他會用鐵絲代替竹骨;為了使作品顔色更逼真,他用凡士林代替白油;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面塑,他公開面泥配方、刻刀制作工藝,在圈子裡頗有名氣,他也因此被大家稱為“面人張”。
“希望更多人能參與進來。”他說,這兩年來,很多人喜歡上了面塑,沉寂了許久的傳統工藝,正在人們的一次次體驗中複蘇,“這是值得驕傲的事。”(記者 宋雨 實習生 杜豆 徐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