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7日,“紅河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舉行鞏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專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紅河州鄉村振興局、州農業農村局、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州醫療保障局的有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紅河州鞏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方面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會現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紅河州委、州政府始終堅持以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舉全州之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2020年底,全州91.32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9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布朗族、拉祜族等直過民族實現整族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如期交出了脫貧攻堅亮麗答卷。
新生活新面貌
脫貧群衆生活之變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紅河州貫徹精準方略,做到精準施策,脫貧群衆“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累計實施18.86萬戶農村危房改造,17152戶75806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群衆挪了窮窩、置了新業。
群衆生活笑開顔
全州13縣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部通過國家驗收,2020年全州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25%,比2015年提高了18.14個百分點,2016年以來,累計下達各類學生資助資金54.27億元,建檔立卡戶學生資助實現全覆蓋。
所有脫困人口實現醫療保障全覆蓋,脫貧人口住院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統籌保障後比例達90%,比2015年增長28個百分點。
群衆生活笑開顔
農村低保保障标準由2015年的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到2020年的4500元。通過脫貧攻堅戰,農村各族群衆生活蒸蒸日上,過上了“住有所居、學有所上、病有所醫、醫有所保”的幸福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曆史性跨越。
脫貧地區面貌之變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紅河州徹底解決了群衆出行難、喝水難、用電難、通訊難等難題。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0500公裡,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打通了貧困地區通往小康的“緻富路”,高速公路跨過紅河南岸,結束了紅河南部脫貧縣不通高速公路的曆史。
2016年以來,全州累計投資9.37億元,鞏固提升176.3萬農村人供水保障,解決41.61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實現農村供水設施基本全覆蓋。
綠春縣大頭拉祜寨
全州行政村100%通4G網絡、通寬帶網絡,所有脫貧村通動力電,廣播電視信号覆蓋率達到100%。
城鄉發生的巨變助推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州民族團結、開放發展等經濟社會各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全州主要經濟指标位居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前列,紅河大地處處呈現出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美麗畫卷。
脫貧群衆精氣神之變
自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各級扶貧幹部舍“小家”、顧“大家”,盡銳出戰、下沉基層一線,全州5.95萬名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向798個貧困村全覆蓋選派1.04萬名駐村工作隊員紮根攻堅一線,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來群衆的“幸福指數”。
百香果種植戶樂開顔
在各級黨員幹部的帶領下,廣大脫貧群衆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加油幹,實現從“熬日子”到“奔日子”、從“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轉變,“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已成為廣大幹部群衆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極大提振了自力更生、奮發向上的精氣神。
打赢脫貧攻堅戰後,紅河州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首要任務,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出實招抓落實,實現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紅河州把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緻貧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全面建立了防止返貧動态監測幫扶機制,構建線上網絡化和線下網格化“兩網”雙向協同監測體系,推廣運用“政府救助平台”,讓群衆遇到困難可随時随地通過網絡申請救助。
建立基層幹部定期入戶排查與行業部門篩查比對常态化預警體系,每月開展動态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幹預、早幫扶。
“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得到鞏固提升,2021年以來,累計下達各類教育資助金16.3億元,脫貧家庭等四類重點對象家庭在校學生實現“應助盡助”。
紅河縣三村鄉中心校學生在圖書室快樂閱讀
鞏固健康扶貧成果,全州142個鄉鎮衛生院、1145個建制村衛生室全部達标,全州脫貧人口和三類重點監測對象36種大病救治率99.67%。
實施農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動”,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助力鄉村振興。
鞏固農戶基本住房安全,開展農房隐患排查整治,累計完成農房安全隐患排查762899戶,危房整治率100%。全州共有農村低保對象15.34萬人,其中有9.26萬脫貧人口人享受低保,做到應保盡保。
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在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紅河州構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1 N”政策支持體系,堅持“四個不摘”,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強化投入力度不減,2021年以來,投入财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46.3億元,實施3697個項目。
近年來,紅河州持續選派駐村工作隊,實施“幹部規劃家鄉”行動,紮實推進2022年度474個任務村的規劃工作,紮實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十百千”示範工程,開展“鄉村振興大擂台”和“好書記大比武”活動,全州各級幹部群衆乘勢而上,把促進脫貧人口增收作為根本之策,把加快脫貧地區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真抓實幹把發展短闆補起來,推動脫貧地區人氣更加旺起來,發展更加活起來,實現農村更富裕、農民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
阿希者桃林
這十年
紅河州在實現全面小康
如期交出脫貧攻堅亮麗答卷中
有哪些亮點?
一起來了解一下
我州在産業幫扶中主要有哪些幫扶模式?脫貧人口又是如何從中獲得收益?
流轉土地獲得租金和就近務工獲得收益。泸西縣發展的香蔥産業,5000多戶脫貧戶參與土地流轉,年均租金4700多元。此外,栽蔥、拔蔥、洗蔥、包裝等,已經形成分工明确、标準化、專業化的流水線,目前直接帶動5萬餘名群衆在家門口就業,4300戶脫貧戶在基地務工,戶均增收4萬多元。
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帶動獲得收益。屏邊縣白河鎮臘哈村,通過黨總支領辦合作社,用好滬滇協作幫扶資金,發展“農業 旅遊業 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産業,2021年獲得村集體經濟收入21萬多元,還通過農村電商銷售水果2800多噸,果農直接獲得收益490多萬元。
公司帶動獲得收益。元陽縣阿者科村,通過成立村集體旅遊發展公司,依托哈尼梯田和哈尼族民族傳統資源特色發展鄉村旅遊,目前已分紅6次78.51萬元,戶均分紅達1.2萬多元。
目前,全州已經實現了對有産業發展條件和意願的脫貧人口家庭産業幫扶“全覆蓋”。需要注意的是:産業幫扶的前提是“有産業發展條件”,就是有生産資料、有勞動力,并且有發展意願,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産業幫扶絕不是簡單地給予脫貧人口種養幫扶,更不是簡單的“一補了之”“一股了之”,而是通過産業幫扶資金、政策、渠道、模式,幫助脫貧人口進入産業發展鍊條,合理分享産業鍊、價值鍊增值收益,降低風險,實現持續穩定增收。我們主要采取合作社綁定脫貧人口、企業再綁定合作社的“雙綁”形式來開展,并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産業聯合體”,把“小農戶”帶入“大市場”,進行抱團發展。
全州人社系統在促進農村人口穩定就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一直以來,全州人社系統始終把抓培訓、強技能作為穩就業、促增收的治本之策,投入大量資金激勵廣大農村勞動力積極參加技能培訓,促進貧困勞動者從“普工型”向“技能型”轉變,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助力提升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
在脫貧攻堅期間,緊緊圍繞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創業需要,整合資源、分類施策,通過開展培訓一批适應當地産業發展需要的勞動者、轉移輸送一批技能勞動力、培養一批适應重點産業發展的技能人才、扶持一批勞動者創業就業“四個一批”技能扶貧行動,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組織開展各項職業技能培訓,“一戶一人、一人一技、以技脫貧”成為了緻富新路子。如:屏邊縣灣塘鄉五家村委會四丘田村的李保飛,因個人缺少技術而緻貧。2016年通過引導本人參加了挖掘機培訓并取得資格證。後經推薦找到了工地開挖機的崗位,收入從原來每月3000元增加到每月6000多元,技術換來高薪酬崗位讓其家庭在2019年實現了脫貧摘帽。石屏縣寶秀鎮幸福新村居民何美鳳,在自身掌握民族服裝刺繡的基礎上,參加了花腰彜刺繡培訓。一技在手的她,在家門口刺繡企業“扶貧車間”月收入比沒有培訓前增加了2000多元。像這樣以技能促就業帶脫貧的真實故事還有很多,正是通過持續開展技能培訓,為實現農村貧困群衆穩定增收和高質量脫貧創造了有利條件。2016年到2021年底,全州累計開展農村勞動力各類培訓182.58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73.63萬人次,建檔立卡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22.66萬人次。
2021年以來,全州人社系統以實施“技能雲南”為契機,樹立“培訓促就業、強技助增收”的工作方向,充分發揮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補貼标準目錄的指導作用,科學設置培訓的項目、班次、時長,持續加大職業技能提升工作力度,更加注重提升低收入群體适應就業市場的能力,組織開展訂單式、定制式、定崗式技能培訓,推動形成“定制化”培訓 “訂單化”輸出的融合發展。特别是針對南部地區脫貧勞動力開展實用技術、通用技能培訓,幫助有培訓意願勞動者實現“應培盡培”,進一步增強低收入群衆自我發展信心和就業能力,加快實現就業增收步伐,不斷夯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推進鄉村振興基礎。
在鞏固拓展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中,醫保局是如何做好相關政策銜接的?
醫保局緊扣《雲南省鞏固拓展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要求,聯合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衛生健康委、州鄉村振興局、州稅務局、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紅河監管分局等部門,根據省級文集提出了符合我州實際的鞏固拓展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措施,與原雲南省健康扶貧30條措施有序銜接過渡,明确了在脫貧攻堅目标任務完成後5年過渡期内,通過優化調整醫保扶貧政策,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統籌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穩過渡。
統籌做好特殊人群的管理及資助參保工作。過渡期間繼續做好脫貧戶管理的同時,重點做好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緻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以及特困人員、低保對象等由國家明确的其他農村低收入人口管理。對特困人員給予全額資助;對低保對象、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緻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給予定額資助;對未納入鄉村振興部門防止返貧緻貧監測的脫貧戶,資助參保标準從2022年-2025年逐年下調,到2025年按标準退出,不再享受醫療救助資助參保政策。
統一規範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制度。将脫貧攻堅期内基本醫保傾斜政策過渡為公平普惠的保障政策。規範大病保險傾斜政策,對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緻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低保人員、特困人員)的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50%,報銷比例提高5個點,取消大病保險的年度最高支付限額;對未納入鄉村振興部門防止返貧緻貧監測的脫貧戶,2021年-2023年同農村低收入人口享受同等的大病保險傾斜政策,到2023年後逐步調整。
加強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将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緻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低保人員、特困人員)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發生的政策範圍内醫療費用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報銷後的個人自付部分,給予在年度限額内按照一定的報銷比例給予醫療救助;對未納入鄉村振興部門防止返貧緻貧監測的脫貧戶,2021年-2023年同農村低收入人口享受同等的醫療救助政策,2023年後逐步調整。以上幾類人群經醫療救助後個人自付費用超過我州防止返貧緻貧監測線,存在因病返貧緻貧風險的再由醫療救助資金在限額内給予傾斜救助。
健全防範化解因病返貧緻貧長效機制。做好因病返貧緻貧風險監測,對住院自付費用超過防止返貧緻貧監測底線(我州2022年防止返貧緻貧監測底線7000元)的患者納入因病監測預警對象,按月推送給鄉村振興、民政部門,經相關部門核實納入“三類人員”監測對象的,醫保部門及時給予标識、參保,落實各項資助參保和醫療救助保障政策待遇。對農村普通參保人建立依申請醫療救助機制。
記者:李梓毓 吳富水 實習生:楊秋 遊歡
圖片由州鄉村振興局提供
責編:莫凱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