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是徹底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問題、實現貧困群衆跨越式發展的根本舉措。2015年至2020年,貴州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累計建成949個集中安置點。截至2022年6月底,搬遷群衆已就業41.45萬戶92.99萬人,就業率92.34%,實現了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确保零就業家庭動态清零。
在廣州對口幫扶的畢節市、黔南州和安順市,記者走訪了多處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随着廣黔協作的廣泛深入開展,這些小區的“新市民”生活日新月異: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上學、看病、購物,參與各類文體活動;就業幫扶車間内的機器運轉不停,人人鉚足幹勁;在極具特色的長者飯堂、兒童服務站裡,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幸福洋溢在大家的臉上,這些“新市民”的新生活充滿陽光。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武威、張丹、李波、王文宇、曹騰
兜底脫貧監測戶:
“公益性崗位 低保”防止返貧
“我有4個孩子要讀書,老公生病不能幹活,能搬到這麼漂亮的房子裡來,還給安排低保和工作崗位,真的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常對孩子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定要好好讀書來報答國家。”48歲的王敏3年前舉家搬到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百合街道同康社區。
曾經,王敏一家的生活“惱火得很”。2010年,她和丈夫唐希明正在福建打工,忽然接到老家姐夫打來的電話,“快點回來,你家房子被泥石流沖垮了。”回到老家沙營鎮亞隴村,夫妻倆眼前是山洪過後的屋塌房毀滿地狼藉。餘下的日子裡,他們一家隻能借住在親戚不住的老房子裡。此後,盡管夫妻倆非常勤快地務工,但因養育子女和其他各項家用,他們根本存不下錢再蓋新房子。
幸而,關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後,當時作為無房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王敏一家在2019年住進新屋。屋子位于1樓,套内面積有120平方米,共4個房間,屋内衣櫃、櫥櫃、桌椅和電器一應俱全,房間也粉刷一新,王敏一家幾乎是“拎包入住”。“這裡不僅住得好,幹什麼都方便,孩子上學就在家門口,走幾步路就可以到,家門口也有社區醫院,小區邊上就有公交車,花兩元錢就可以到縣城裡買東西、看病。”
住進新屋後,唐希明卻在2019年6月突發腦梗,在安順人民醫院治療了一個月,腦梗還影響到他的智力以緻無法再工作,一家的重擔全壓在了王敏身上。
正當王敏一籌莫展時,百合街道工作人員很快監測到了他們家的返貧風險,安排了相應的公益性崗位。王敏告訴記者:“社區知道我家的情況後,先是安排我當社區的協管員,每個月到手的工資是1360元,後面又安排我在社區衛生院裡打掃衛生,每個月900元,我們全家每個人都安排了低保,每人600多元,一個月有3000多元。這樣我的生活就比較有保障了。”
王敏家共有4個子女,大女兒讀大學,因為是脫貧監測戶,學校免了3500元的學費,她還申請了助學貸款,目前她每個月的生活費1000多元;老二在高中學雜費全免,每個月600元左右的生活費;老三、老四就在家門口讀小學,吃住都在家中,唐希明每月看病則需要300多元。“扣除這些花銷,我們的其他家用足夠了,買菜、讀書、工作都在家門口,比以前強太多了,我們搬到這裡來是很幸福的。”
工作就在家門口:
就業幫扶車間人人鉚足幹勁
在同康社區内,記者見到了多個廣黔協作東西部共建就業幫扶車間,在廣州東西部協作資金的支持下,這裡制衣廠、紙箱廠等不一而足,很多住在社區内的群衆實現了“家門口上班”。
38歲的周國江是社區内一家制衣廠的老闆,他曾是位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6月搬到同康社區。“我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10多年,前些年生過一場大病,所以成了貧困戶。”
出院後的周國江不甘貧窮,他先是在關嶺做婚紗生意,2021年6月,他和妹妹一起出資十幾萬元,在東西部協作資金的支持下于同康社區内開辦了這家制衣廠,并在去年7月1日正式營業。
“我們現在的訂單很穩定,有時訂單做不完,我還往關嶺其他幾個制衣廠分包訂單,大家資源共享、互利共赢。”周國江介紹,目前制衣廠共有工人15人,其中8個是脫貧監測戶,工人都是計件工資,勤快熟練的每月可以拿到三四千元工資,不熟練的學徒工也有兩三千元。
肖榮是該制衣廠的大師傅,他妻子也在廠裡上班。他2010年曾去到東莞的制衣廠,一幹就是十多年,他告訴記者:“我去年選擇回到家鄉,來到同康社區這個制衣廠工作,希望能用我從廣東學到的技術,幫助農民盡快上手學會做衣服。我們回到家鄉後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現在孩子上學更方便,也更便于照看老人,一家人的生活都很有保障。”
記者在該制衣廠内看到,工人們都鉚足了幹勁幹活。廣州市花都區駐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幫扶幹部湯銘堅告訴記者,東西部協作資金對這些就業幫扶車間都會給予很多支持。周國江也介紹:“廠裡的制衣設備都是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購買的,去年我們企業在創業初期比較困難,東西部協作資金還提供了4萬元啟動資金。”
就業培訓進行時:
免費教開叉車 還介紹工作崗位
就在離同康社區不遠的一片空地上,免費的叉車、挖掘機培訓班又開班了。社區裡的青壯年勞動力在教練的帶領下正練習叉車的前進和後退。今年48歲的羅國才就是其中一員。
羅國才一家6口人,按照當地易地扶貧搬遷每人20平方米的标準,他們家分到的房子有120平方米,共有4個卧室。羅國才3年前從沙營鎮紙廠村搬到同康社區,他說:“我們搬家就是為了讓孩子上學更方便。”
湯銘堅告訴記者,今年,東西部協作資金和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人社局共同出資提供叉車教學班教學費用,其中東西部協作資金出資54萬元。培訓班在當地很火爆,學員考取相關證書後,大多數在省内的物流公司就業。
當地培訓教練告訴記者,從2021年到現在,他們已開設5個叉車和挖掘機培訓班,學員拿到證書後,他們還會幫其介紹工作。“很多人拿到證後根本不愁找工作,在本地找到5000元左右的工作也并不難。”
湯銘堅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百合街道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721戶12819人,集中安置在同心、同康兩個社區,為安順市唯一的萬人安置點,占全縣易地搬遷人口的57.8%,勞動力6512人。
自去年花都區與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建立結對幫扶關系以來,雙方将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向縱深推進,助力搬遷群衆“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緻富”。截至目前,在産業協作方面,花都關嶺共建現代産業園區内有5家企業,企業投資資金達2.46億元,經濟效益1.45億元,帶動每戶1.5人穩定就業,推動農民向産業工人轉變。
社區配備無死角監控系統 “新市民”安全更有保障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如今,一些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内還引進了很多先進設備。
8月11日下午,當記者走進黔南州羅甸縣邊陽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興陽家園社區時,一塊鋪滿牆壁的大屏映入眼簾,上面清晰地展示了社區内多個角落的實時畫面。
當地的廣州市幫扶幹部廖勝強介紹,興陽家園的這塊大屏是2021年度東西部協作廣州對口幫扶羅甸易地扶貧搬遷的項目之一,項目總投資680萬元,在社區内安裝400萬像素攝像機355台,400萬高速球49台,人臉抓拍攝像機56台,攝像立杆106套。這套設備進一步保障了社區内居民的安全。
陸金忙是興陽家園的易地扶貧搬遷戶。“進城”搬入新家後,他們一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逐漸适應了“新市民”的新生活。而今年五一前夕一個意外事件把她一家吓得不輕。
原來,今年四月底的一天,陸金忙剛滿3歲的孩子像往常一樣在社區裡玩耍,下午時分她突然發現孩子不見了,一下急壞了一家人。他們随即發動親戚朋友幫忙尋找,社區幹部和網格員得知後也加入其中,一圈下來都一無所獲。就在一籌莫展之際,大夥突然想到社區剛安裝了監控系統,可以24小時無死角監控整個社區的情況。
“通過監控看到娃娃一個人走着,然後保安就把他帶到了值班室。”興陽家園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時大人在找小孩,小孩也在找大人,相互走動中就錯過了,在監控發現這一情況後,陸金忙一家馬上就找回了孩子。
廖勝強說,除了幫忙找小孩,像居民們丢失的小貓小狗也很快能通過這套監控設備找到,這也讓社區居民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老有所養:
看書、唱歌生活豐富 每頓午餐僅3元
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居住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老年人,晚年生活同樣豐富而安樂。
8月4日,記者走進畢節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長幼日間托養照料中心,有7位長者圍坐在一張長桌旁休息,旁邊是一個大書櫃,其中一位留着長胡須、穿着紅色衣服的老人李受國正在看《成語接龍》。
談到易地扶貧搬遷的變化時,李受國笑呵呵地說:“這裡比老家好太多了,能看書、下棋,每天這裡有長者飯堂可以吃午飯。飯也好吃,每頓隻要花3元,比在家吃劃算多了。”
來自廣州天河區的幫扶幹部陳瓊告訴記者,長者飯堂是東西部協作幫扶項目,它将廣州的長者飯堂經驗移植到了畢節。在這裡,長者用午餐隻需交3元,剩餘的費用由東西部協作資金和其他資金進行補貼。
記者和老人閑聊的過程中,長者飯堂的服務員過來登記信息,老人們拿出早早準備好的現金遞給她。12時飯堂準時開飯,隻見當天午餐有2份幹鍋菜花肉片、2份菜豆花和一大盆米飯,7個老人一起開心地用餐。
在另一個活動室,柏楊林街道中老年合唱團正在練習,音樂老師正在指導中老年學員發聲技巧,隊伍中既有穿着時髦的阿姨,也有腰背挺直的阿叔,還有白發蒼蒼的阿婆,學員們精神狀态都非常好。據悉,街道的中老年人都可以過來免費學唱歌,唱得好的人還可以組團去參加歌唱比賽。
幼有所護:
東西部協作共同守護留守兒童
在安順普定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玉秀社區,一座由普定縣玉秀街道和花都區新雅街道合辦的陽光兒童服務站内,數十名兒童在社工和志願者的陪伴下或玩着五子棋、象棋,或是拼着拼圖。一對小兄弟正擺弄着手中的象棋,哥哥叫吳建濤(化名),今年8歲,弟弟叫吳建樊(化名),今年6歲。他們還有兩個姐姐,分别是13歲的吳建香(化名)和11歲的吳建菲(化名),他們都是留守兒童。
這裡的社工龍燕告訴記者,在暑期,這裡每天都有20到30個學生,最小的5歲,最大的14歲。“我們對這些兒童進行過入戶家訪,有較大一部分是留守兒童,而羅老師為孩子們帶來了很多溫暖和陪伴。”
龍燕口中的羅老師是廣州市花都區新雅街雅瑤小學的副校長羅潔珍,2021年4月她去到普定縣開展挂職教育協作工作。她和同樣從花都過來支教的賴燕歡老師經常到陽光兒童服務站帶領孩子們做活動,比如開展經典誦讀、手工制作、辦集體生日會等;她還組織雅瑤小學的小朋友與這些留守兒童互動,雅瑤小學的小朋友讀完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後,以讀書卡的形式寫下感受和體會,邀請貴州小朋友在收到書和讀書卡後也認真閱讀,然後制作一張讀書卡與廣州小朋友進行友愛的交流。“一些孩子通過這樣愛的陪伴,逐漸發生了改變,變得能夠與他人交流。”龍燕說。
吳建香回憶,有一回兩個弟弟都病了,她發現後就告訴了羅老師。“羅老師趕緊帶着李醫生來到我們家。”她所說的李醫生是到普定縣中醫院對口幫扶的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内科專家李幸洲。據了解,在粵黔協作工作隊安順工作組普定小組的組織下,前去普定縣幫扶的老師、醫生以及愛心企業家經常“組團”深入留守兒童家中開展幫扶工作。
在吳建香看來,兩個弟弟去陽光兒童服務站之後比之前聽話了,“比如社工姐姐會在弟弟犯錯之後講道理,他們現在也會聽得進去了。”
(廣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