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嘉興一中,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一所遠近聞名的百年名校,人才輩出,可謂桃李滿天下。
如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金庸、茅盾、郁達夫均出自該校,政治人物也不少,已故國務院副總理黃菊、原江西省長黃智權、首任安全部部長淩雲皆是她的學生,而汪胡桢、屠守锷、潘君骅等10多位中國兩院院士都曾就讀于嘉興一中,還有活躍在銀屏上董卿、蘇瑾、方逸倫也在一中度過了他們的中學時期。
他們是嘉興一中衆多人才中的的傑出代表,是嘉興一中的驕傲。
激勵了一代代一中學子。
2
我很幸運,八十年代初期考入浙江省首批十八所重點高中之一—嘉興一中,有幸成為她的學生,那是首次從全轄招生,也是第一次嘉興三年制高中試點學校,共4個班級,分成城市和鄉鎮學生為主各兩個班級,同時也按成績相應有所區分。
我屬于嘉興人說的“高個子中的矮個”放到了高一(4),全班學生除了個别農村的外基本上的來自市區,全班同學約40多人。
當時高考分文理科,高三時一部分有文科偏好的,分到新成立的以文科為主的(5)班,加上中途轉學和綴學,我班畢業時的同學僅存30位。
那時的學校座落于南門範蠡湖畔,現為嘉興實驗初中校址。
主要建築就是體育場南北各三幢大樓,分别叫東、中、西大樓,而所謂的大樓也就是二層樓磚瓦結構房,靠湖的三幢分别教育和辦公樓、實驗室等,而北邊的則是學生宿舍和教工宿舍樓。
另外就是食堂、禮堂和校辦廠等輔助設施。現在帶有傳奇色彩的範蠡湖公園則位于學校的西南角,當初用作農村來同學的集體宿舍,雖然有些破舊。
可能是受到商人始祖範蠡老宅疪護緣由吧,當年住在那的幾個學生,日後的發展都如日中天。
我記憶中嘉興溫州商會原秘書長胡亦夫先生、同濟高科董事長王金祥先生均住在那時的西施梳妝台老房子内,或許是沾上了西施的靈氣,據說兩位同學的夫人容貌氣質都非同凡響,漂亮而又賢惠。
得益于撥亂反正,教育得到極大重視,“臭老九”重見天日,再加大量懷有鴻鹄之志的農村孩子,為了躍“農門”,學習努力刻苦,窮盡一切辦法,都是你追我趕,可以說到了拼命的程度。
晚上宿舍内挑燈夜讀,樹林下,湖畔邊,教室裡到處都是學習的影像,整個學校的學習風氣被這幫莘莘學子感染,求知欲望濃厚,氛圍良好。
3
不像現在,學生有各種課外補課,老師也有額外收入,那時都是無償,通過拖堂加課給學生灌輸知識,師德高尚,無怨無悔。
而一中對教師的稱呼也有别于其他學校,都以先生相稱。
我的語文是張薪年先生,教我數學的是鄭仁江、吳穎生先生(後來的一中校長),物理的是朱仰華先生,據說是數學大師陳省生外甥,化學是顧哲明先生,英語是徐琴珠先生,體育是餘德恩、董治平先生,政治是李兆钿先生,他也是一中畢業是張薪年先生的學生,高三時成了我的班主任。
另外印象中還有童修林、鐘凡勇、馬留福、李寒冰、沈永欣、沈寶康等先生都做過我的任課教師。
我的班主任是張薪年先生,一位畢業于複旦大學的高材生,1957年秋,夫婦倆一起分配到嘉興一中任教,是個言辭不多,看上去很嚴肅的長者,說心裡話,見到他,有點心存敬畏的感覺。
也許是我文科不好的緣故吧,偏愛理科的我,對張先生的課特别愛聽,現在想來絕對有水平,可惜高三時他退休了。而我的師母魏文瑞先生是個拄着拐杖的殘疾人,夫妻同學複旦大學,不知為何,我讀書那會,她調至東栅中學做了老師,從教四十七年,桃李滿天下。
記得某年秋冬,放學時張先生把我叫住,囑咐我回家時順便帶點東西去東栅中學給魏老師,那時的我初次接觸魏老師,慢慢地我開始對魏老師有所了解,她是著名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外甥女,多才多藝,不但教語文、英語,還輔導組織過小鎮中學師生,參加全市文藝彙演并獲得大獎呢。
八十年代中期,魏先生又重回一中教壇,夫妻相互有了照應。
2015年11月周末,魏先生新著《拐杖人生》在報社舉行首發式,我與沈嘉曾、郭耀華、丁涵潇等同學去了現場,以示對老師的敬意。那天我在報社旁的美廚大酒店便菜招待了先生,除了幾個同學,師姐興業銀行的張紹平行長也參與,那天90高齡的張先生很開心,與大家一起回味過去的點點滴滴。
4
大約高二時,學校教育樓西大樓中間樓梯間有個小宿舍,可以安置幾個學生,當時心血來潮的我和陳峰、顧振明、丁自強、沈凱軍等幾個城鎮同學開始寄宿學校。
那時的食宿條件相當艱苦,一個學期後都打了退堂鼓。現在想想,當時3年堅持住校的鄉鎮同學為何升學率如此之高,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好像還是高二那年,受“世界杯”影響,我們年級的幾位足球愛好者,自發組織,搞起了年級足球比賽,決賽中祁少雲同學居然連中兩元,成了我班的功臣。
我至今還銘記,徐建波同學還專門從文具店買了塑料填闆,自制裁判紅黃牌,當時的組織者主要有戴時農、李志群、徐建波、申家琪以及我等足球愛好為主。後來學校在此基礎上,成立校球隊,我作為主力守門員,還參加了全市中學生足球賽。
5
很慚愧,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時候,我被淘汰出局,高考落榜了。
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當年按高考成績随即招幹成了銀行的國家幹部。八十年代末期,母校一個寫作社邀我和領導祖宙軍科長同去介紹保險,那時,即介紹了保險,又與小師弟師妹們共勉,有一種回母校的幸福感。
2002年時值母校100周年校慶,我還代表單位向母校捐了款。到百年校慶時母校已搬到了新校址,看到嶄新的教育大樓,标準塑膠運動場,豪華的體育館,現代化的教學環境,使我感慨萬千。
2013年,經在京同學王國庭發起,舉辦整個年級同學聚會,考慮到同學遍布世界各地,決定清明時節,回家省親的較多,在戴時農與潘麗萍等熱心同學的操辦下,于是2013年4月5日“嘉興一中1983屆高中畢業生三十年大聚會”如期在沙龍賓館舉行。
那天在歐洲、香港,北京、上海、杭州等世界各地的同學如約而至,30年未曾謀面的師生相聚一堂,聚會空前熱烈。那次會上由當年的學霸,清華學子,北京天健興業董事長孫建民推薦,因戴時農同學路子廣、朋友多,且在同學中威望高,被推舉為會長,同時潘麗萍同學工作認真,負責、正直,命名她為秘書長,受到一緻同意,從此德高望重的戴會長與潘密在同學的玩笑聲中被叫開了。
我還記得那次聚會,曾經的校長鐘凡勇先生帶了本簽名新著《那年秀州》專門贈與我,使我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而後嘉興幾個同學在一次小聚餐時,席間胡亦夫倡儀建立同學活動基金,于是得到施介一、王金祥、祁少雲和我的附和,當即委托諸佳蕊和潘麗萍同學管理賬戶,潘秘書長立即行動,又聯絡了孫建民、王國庭 、李銀鳳 、丁潇涵 、朱弘幾個同學共籌集資金數萬元。
有了資金保障,後來又舉辦了2次不同規模的聚會,很好地聯絡了同學情誼。
歲月如梭,畢業至今已有37年多。
真如在同學中有文豪詩人之稱的戴時農會長所感慨的:憶往昔,範蠡湖畔,朝夕相處,同窗苦讀義氣深。一中畢業,念天各一方,歎音信飄無。人生唏噓幾十載,同學摯情伴一生。三十春秋今重逢,執手相看,感慨何止千萬。年近五旬情何堪,訴衷腸,酒喝幹。共祝願,同學吉祥安康,友誼地久天長!
--END
文/難看吳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