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能科普,處處有新知
你知道我們喝完礦泉水,那數以億計的礦泉水瓶子都去哪了嗎?
普通礦泉水瓶
哈哈,低頭看看我們用來蔽體的衣服,早就由古老的棉布和絲綢變成混紡,由原來的髒了不易清洗,褶了不愛平展,不結實易受磨損等缺點中,增加了易洗、易幹、舒展、耐磨等特性,這就是礦泉水瓶子華麗變身後,和我們原來的棉絲綢絲麻絲等結合,得到的産品給我們帶來的福利。
化纖和棉絲的混紡布
那麼,礦泉水瓶子到底經曆了什麼才會變成衣服給我們遮風避雨的呢?
首先是粉身碎骨
記得明代大忠臣于謙有句詩“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而我們的礦泉水瓶子是“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溫暖在人間。要想華麗變身就要“打破原來的我,重塑一個新的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被打碎的礦泉水瓶子是這樣的
不,不是寒徹骨,而是熱成漿。由粉身碎骨到化成水,礦泉水瓶子碎片大約經過110℃—135℃高溫,再經過噴絲闆漏成絲,冷卻成絲束下到大桶裡。
融化的礦泉水瓶碎片,通過噴絲闆漏下來
集成一束,通過這幾個大輪子倒過去
倒過來的絲束下到大桶裡
大桶裡的絲束絲滑潤濕
下到大桶裡的絲束加上矽油等化學藥劑後絲滑潤濕。然後再上架、合并、經過不同溫度的水浴。
大桶裡的絲束上架
大桶裡的絲束上架後,水浴、延展、
水浴延展後壓花,使其更加延展蓬松。如果想要色絲,在融化時在料片裡加上綠色、紅色或棕色等色母,生産出來的絲束就是帶有顔色的了。然後通過熱定型烘烤就成幹絲。
壓花
壓花出來
然後通過熱定型烤幹、切成小段、打成包就可以賣給做棉襖的廠家,經過加工後成為棉襖填充物,我們平時在商場買到的防寒服裡代替棉花為我們遮擋風寒的就是它們。
還可以賣給紡紗的廠家和棉、麻絲等混合再加工成混紡線,例如:滌棉混紡物是以滌綸為主要成份,采用65%-67%滌綸和33%-35%的棉花混紗線織成的紡織品,滌棉布俗稱棉的确涼。這個滌綸纖維就是聚酯纖維,就是咱們的礦泉水瓶的華麗變身。
如果把它們賣給織布的廠家織成布,就成了我們看到的五顔六色的布匹。
經過熱定型烤幹定型
把它切成段
加了色母的色絲
加了色母的色絲
打成包
打成包後可以賣給加工棉襖的廠家做填充物或與棉絲混合進行再加工
這種布匹的好處我們已經說了,就是結實耐用,洗了好幹,穿起來不愛出褶子。不好的地方就是:起球、不透氣,穿在身上捂得慌,遇到火就容易粘在身上燙傷人。
現在,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極大進步,我們早就不是茹毛飲血,以果為食,以樹葉為衣的時代了,人類通過自然自己制造出來的東西數不勝數。然而,像礦泉水瓶這樣的制造物的處理也是一件大事。關鍵是它在自然中不能被降解,所以化纖廠的存在也成為靜脈産業。即垃圾回收和再資源化利用的産業, 又被稱為 “靜脈經濟”。
它的産生形成了巨大的産業鍊,不僅處理了數億噸的礦泉水瓶,還使附近許多男女可以走出家門上班掙錢,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
這就是小小礦泉水瓶由垃圾變身變廢為寶的過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