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8 05:06:11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1

裘錫圭教授

1935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甯波,古文字學家。1952年入複旦大學曆史系,1960年研究生畢業。1974年參加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整理銀雀山漢墓竹簡、雲夢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等出土文獻的整理工作。主要從事漢字學、古漢字學和古典文獻學(先秦秦漢部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古文字學的不少領域,諸如甲骨學、金文、戰國文字、簡牍、帛書等方面都頗有造詣。此外,在曆史學、考古學和語言學等方面也很有研究。代表作有《文字學概要》、《古文字論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裘錫圭自選集》等。2010年獲得上海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貢獻獎。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2

裘錫圭:學人風骨

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

裘錫圭

我想根據自己的經驗,簡單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供對古文字感興趣的青年同志參考。為了行文的方便,提到當代的學者時,即使是作者的師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稱呼,先在這裡聲明一下。

“古文字”這個名稱所指的範圍可大可小。本文所說的古文字,主要指見于考古資料上的早于小篆的文字。

李學勤《談自學古文字》一文引用了已故古文字學家唐蘭的一句名言——“古文字學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識》1981年6期5頁)。這就是說,如果想學好古文字,必須掌握古文字學之外的很多知識。

按照我的體會,在必須掌握的那些知識裡,最重要的是古漢語方面的知識。古文字是記錄古漢語的。如果對古漢語很不熟悉,就沒有可能學好古文字。

熟悉古漢語的主要方法就是讀古書。我們的條件跟封建時代的讀書人不一樣,不可能像他們那樣花非常多的時間去讀古書,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時間精渎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較重要的古書。對學古文字的人來說,最适合精讀的古書也許可以說是《左傳》。《左傳》的注本有好幾種,我主張讀《十三經注疏》裡的《春秋左傳注疏》(杜預注,孔穎達疏)。不僅是《左傳》的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個個字地讀。這不但是為了幫助讀懂本文,同時也是為了掌握古代注疏的體例。讀完了這部注疏,以後使用其他各種注疏就比較方便了。讀《左傳注疏》時可以把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當作參考書。讀《左傳》不但能熟悉先秦語言,而且還能得到很多先秦曆史、社會、典制、風俗、思想等方面的有血有肉的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學習、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的。

《左傳》之外的古書當然也要讀,但是由于時間條件的限制,讀法恐怕就隻能以粗讀為主了。李學勤在《談自學古文字》裡說:“在學古文字時讀古書,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與同時代的文獻對照閱讀。例如學西周金文,同時讀《尚書》、《逸周書》及《詩經》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6頁)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對戰國文字感興趣,就應該讀讀《戰國策》、《史記》和諸子等書。不過現在所能看到的戰國文字資料,多數是語言帶有仿古意味的(如某些金石銘刻)和文字特别簡單的(如玺印、貨币)。因此對學習、研究戰國文字的人來說,《戰國策》、《史記》等書的史料價值超過作為語言資料的價值。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3

1952年入學時的裘錫圭先生

與讀古書同時,最好看一點講上古漢語的語法和詞彙的著作,使自己的古漢語知識有條理。初學者可以看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中的通論和王力《漢語史稿》中、下二冊裡的有關部分。訓诂學方面的著作最好也讀一本。初學者可以看洪誠的《訓诂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熟悉古漢語,主要靠踏踏實實讀古書。如果古書讀得不夠踏實,古漢語方面的通論性著作讀得再多也不解決問題。初學者如果讀了不好的通論性著作,反而會使思想混亂,甚至還會誤入歧途。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為了勉強把古文字資料的文義講通,不惜杜撰在古書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字義或曲解古人的訓诂,還不顧古漢語中詞語搭配的通例和語法規律,對文句作穿鑿附會的解釋,使得用古文字記錄的古漢語變成了一種跟古書上的古漢語很不相同的特殊語言。我們如果熟悉了古漢語,就不至于上這類錯誤說法的當了。以後自己進行研究的時候,也可以避免犯同類的錯誤,除非是由于缺乏實事求是的态度而明知故犯。

在古漢語方面有一種比較專門的知識,對學習、研究古文字的人極為重要,那就是古音學知識。

在古文字資料裡,通用字(也有人稱通假字)是很常見的。如果同一個詞可以用不同的字來表示,這些不同的字彼此就互為通用字。除去少數很特殊的情況,兩個通用字的原來讀音一定是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有些人認為兩個字隻要聲母或韻母相同或接近,就可以通用,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聲母相同而韻母明顯不同的字,或是韻母相同而聲母明顯不同的字,讀起來顯然有别,古人怎麼會把它們當作通用字來用呢?從古到今,語音在不斷變化。現在同音的兩個字,在上古的讀音有可能差别很大。現在的讀音差别很大的兩個字,在上古的讀音有可能很相近甚至完全相同。我們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無法判斷古文字資料裡的某一個字是不是古書裡某一個字的通用字。有些古文字資料是韻文,釋讀這種資料,沒有古音學知識也是不行的。形聲字往往因為使用不同的聲旁而造成異體。要确定分别見于古文字資料和古書的兩個聲旁不同的形聲字究竟是不是一字的異體,也需要古音學知識。此外,在考釋古文字的時候,還會碰到其他需要用古音學知識的情況。我們即使自己不進行研究工作,為了判斷别人在古文字研究中作出的跟古音有關的結論是否正确,也必須學古音學。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4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 忠信之道)

一說到古音學,青年同志往往談虎色變。的确,要想精通古音學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學習、研究古文宇,并不需要很高深的古音學知識。我的古音學知識就很膚淺。初學者如果能認真讀一下王力的《漢語音韻》(中華書局出版的一本小冊子)和《漢語史稿》上冊,掌握音韻學最重要的一些術語和上古音聲母、韻部的概況及其後來演變的粗略情況,然後在碰到跟古音有關的問題的時候勤查工具書,就不至于出大纰漏了。

查字的上古音的工具書,比較容易使用的有近年出版的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冊》。(編按:1986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郭錫良的《漢字古音手冊》,也很容易使用。)董同龢的《上古音韻表稿》和周法高的《上古音韻表》,是上古音方面的重要工具,可惜都不大容易找。如果實在找不到上面舉的那些書,在需要知道一個字的上古聲母的時候,可以先在《古今字音對照手冊》或新版《辭源》裡查出這個字的中古聲母,然後再按照語音演變規律折合成上古聲母(在一般情況下,隻需要根據語音演變規律,指出某兩個字的聲母在上古是否相同或相近,就可以解決問題);在需要知道一個字的上古韻部的時候,可以查清人朱駿聲編的按古韻部收字的字典《說文通訓定聲》(以下簡稱《定聲》。這部書近來出版了影印本,容易找到)。不過《定聲》的韻部名稱都是取自六十四卦卦名的,跟通用的古韻部名稱不一樣。要想知道二者的對應關系,可以看王力《古韻分部異同考》一文中的“諸家分部異同表”(王力《龍蟲并雕齋文集》第1冊77——79頁)。《定聲》中少數字的歸部有錯誤,例如支部的 “系”“奚”等字誤入脂部,幽部的“竈”字誤入侯部等等(《定聲》稱支、脂、幽、侯為解、履、孚、需),使用時應該注意。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5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 燹公盨) 高11.8厘米,口徑24.8厘米,重2.5千克,橢方形

《定聲》以小篆為标準字形。它不但按古韻部收字,而且每部中還按聲旁排列形聲字,以某一個字為聲旁的字都排在這個字後面。此外,《定聲》解釋字義有假借一項,其下列舉所釋之字的各種假借用法。這些特點使它成為很适合學習、研究古文字的人使用的一種字典。但是《定聲》對形聲字結構的分析并非全都正确;由于時常把音義相近的字的關系跟本字和假借字的關系混為一談,它所舉的假借用法也往往有問題。這些在使用此書時都應該注意。

在跟古文字有關的文章裡,把古文字資料裡的一個字說成上古音跟它并不相近的某個字的通用字的現象,是相當常見的。例如有人把見于戰國陶文的地名“格氏”的 “格”讀為“葛”。其實在上古音裡,“格”屬铎部(魚部入聲),“葛”屬月部(祭部入聲),一般說并不存在通用的條件。有人把一種楚國金版上的文字誤釋為 “鼒”,讀為陳蔡之“蔡”。“鼒”是之部字,“蔡”是祭部字,也是不能通用的。我們有了古音學知識,就不會上這類錯誤說法的當了。以後自己進行研究的時候,也可以避免犯同類的錯誤。

有志學古文字的青年,在傳統文字學方面一般都是有基礎的。在這方面我們隻想強調一下傳統文字學的經典著作《說文解字》的重要性。

古文字學發達以來,學者們指出了《說文》篆形和解釋上的不少錯誤。但是這并沒有從根本上影響《說文》的價值,也沒有降低《說文》對古文字學的重要性。《說文》是資料豐富、體系嚴密的一部小篆字典,是古文字和今文字(即隸書、楷書)之間的一道橋梁。如果沒有《說文》,不少字在古文字裡和隸、楷裡的字形就很難聯系起來了,要把這些字的古文字辨認出來也就比較困難了。有些在古文字裡有明顯區别的字或偏旁,在隸、楷裡已經變得混而不分或很容易混淆了。要想弄清楚這方面的情況,也離不開《說文》。研究古文字的人如果對《說文》不太熟悉,就很容易鬧笑話。例如有一位在古史學方面頗有貢獻的已故學者,曾把甲骨文裡一個從 “止”從“”的字釋為“達”(“達”的繁體)。但是根據《說文》,“達”所從的聲旁本是從“羊”“大”聲的一個字,跟“”毫無關系(“”字據字書音 niè,“執”字本從此)。還有一位學者把古文字裡“年”字的異體說成從“壬”聲,把它跟古音與“壬”同聲同韻的“稔”字聯系了起來。但是根據《說文》, “壬”本作(古文字本作I);上引“年”字異體,下部從“人”從“土”,跟“廷”的聲旁“壬”字同形,跟“壬”字卻毫無關系。到楷書裡,這兩個字才被有些人寫得混而不分(按照字典仍有區别,“壬”字中橫長,“壬”字下橫長)。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6

“好大喜功終爲怨府,貪多務得那有閒時” 顧颉剛自撰聯,容庚書

《說文》還收了一些早于小篆的古文和籀文的資料,并保存了一些對字形的較古解釋。這些對研究古文字的人來說,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周代銅鼎銘文自稱器名所用的那個字,往往寫作從“蔔”從“鼎”。《說文》“貞”字下說:“蔔問也。從蔔,貝以為贽。一日鼎省聲,京房所說(這大概是由京房傳下來的舊說。上古“鼎”、“貞”二字讀音極近)。”“鼎”字下又說:“古文以‘貞’為‘鼎’,籀文以‘鼎’為‘貞’(此從小徐本,大徐本脫去上句)。”如果注意到《說文》“貞”字下所引“一曰”的說法以及“鼎”字下關于古文字用“貞”字、“鼎”字的情況的說明,就可以斷定銅鼎銘文中那個從“蔔”從“鼎”的字,就是不省聲的“貞”字(這已為西周甲骨文所證實)。銅鼎銘文把“鼎”寫作“貞”,跟《說文》所說的“古文以貞為鼎”同例。“貞”在這裡是“鼎”的假借宇。可是過去卻有學者把金文中借為“鼎”的“貞”字釋為“鼒”,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襲用這種誤釋。這就是由于對《說文》不夠熟悉的緣故。殷墟甲骨文裡貞蔔的“貞”都作 “鼎”。這跟“籀文以鼎為貞”同例。一般把甲骨文中借為“貞”的“鼎”字直接釋作“貞”,嚴格說起來也不是很妥當的。

從上面所說的情況來看,要想學好古文字,不在《說文》上下一些功夫是不行的。但是《說文》是很難讀的一部書,精讀一遍要花很多時間。在古漢語等方面基礎比較差的青年人,讀起來尤其困難。由于對内容不能真正理解,讀了往往記不住,效果不大。按照我的經驗,在開始學古文字的時候,可以先很粗地翻閱一下《說文》,了解一下大概的情況,能精讀一部分當然更好,但不必急于通讀全書。對學古文字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養成勤查《說文》的習慣。不但在學習、研究古文字的時候一碰到有關問題就要去查,就是在閱讀書報的時候碰上了一個記不起它的小篆寫法的字,也應該去查一查。查《說文》并不是很輕松的事。即使有索引可以使用,也還是會有查了半天還查不到字的情況。我們決不能因為怕麻煩就少查《說文》。勤查《說文》能減少以至消滅由于對《說文》不夠熟悉而犯錯誤鬧笑話的可能。而且通過不斷翻查,對《說文》無疑是會逐漸熟悉起來的。

讀不懂《說文》的時候,可以參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一般簡稱《段注》)。有必要的話,還可以查閱《說文解字诂林》所收的其他各家的解釋。段注水平很高,但是武斷之處也很多,而且還時常擅改《說文》原文。所以引用《說文》不能根據段注本。

前面說過,《說文》的篆形和解釋有不少錯誤。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充分重視《說文》,一方面又不能輕信《說文》,應該注意學者們根據古文字糾正《說文》錯誤的各種意見。不但是先秦古文字,就是秦漢金石簡帛上的小篆和隸書,也可以用來糾正《說文》的錯誤。所以學古文字的人對秦漢時代的文字資料也應該有所了解。

在古漢語等方面的知識之外,上古史和考古學(包括古器物學)等方面的知識,對學習、研究古文字的人來說也都是很重要的。例如:學殷墟甲骨文,應該有一些商代史和殷墟考古的知識。在殷墟考古方面,初學者可以看胡厚宣《殷墟發掘》。學金文,應該有一些商周史和青銅器研究方面的知識。在青銅器方面,初學者可以看容庚、張維持的《殷周青銅器通論》。

上面提到的各方面的知識,都是學古文字的人所應該具備的。在開始學古文字的時候,至少應該先在這些方面取得一些常識。在學古文字的整個過程裡,應該不斷積累這些方面的知識。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7

右為裘錫圭,左為戴燕。吳湛攝于2015年,采訪中

下面簡單談談學習古文字學範圍之内的知識時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1.要認識古文字發展的全過程。

古文字的内容豐富多樣。按時代可以把古文字分為商代文字、四周文字、春秋文字和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又可以按地域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如稱秦系文字則可以包括春秋時代的秦國文字和小篆)。對六國文字還可以進一步作分國的研究。按照文字所附着之物的性質,古文字又可以分為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貨币文字、陶器文字、簡帛文字等種類。學習、研究古文字的人,可任意選擇自己的主攻方向。但是不管你如何選擇,對古文字發展的過程都必須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各種古文字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如果專攻一種不及其餘,所專攻的那種古文字決不可能研究得很深很透。李學勤在《談自學古文字》裡說他起初“是先學甲骨和戰國文字的,到六十年代不得不補學青銅器,說明不管先學什麼,想要在古文字學範圍内有所建樹,還得認識古文字發展的全過程。”這是經驗之談,值得我們重視。

但是我們強調認識古文字發展全過程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求學古文字的人對各種古文字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是要求他們不分主次地同時學幾種古文字。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如果齊頭并進地同時學幾種古文字,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最好先集中力量學一種古文字,在基本掌握了這種古文字之後,再集中力量去學另一種。所謂集中力量學一種古文字,并不意味着在學這種古文字的時候對其他各種古文字一點也不能管。我們隻要做到主次分明就可以了。至于究竟先學哪一種,後學哪一種,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去決定。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8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

2.學習的重點不要放在讀文編上而要放在讀原始資料上。

已經出版的古文字文編相當多。綜合性的有高明《古文字類編》和徐中舒主編的《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甲骨文方面有孫海波《甲骨文編》等書。金文方面有容庚《金文編》。古印文字方面有羅福頤主編的《古玺文編》。古陶文方面有顧廷龍《古陶文香錄》等。貨币文字方面有張颔《古币文編》等。石刻文字方面有商承柞《石刻篆文編》。初學者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讀這類文編上。這種辦法不一定妥當。

我們知道學外文不能從讀字典入手。要想學好一種外文,必須大量閱讀這種文字的書和文章。使用漢字的人學古漢字,情況跟學外文當然有所不同。在開始學一種古文字的時候,先粗讀一遍有關的文編,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要想學好古文字,主要不能靠讀文編,而得靠大量讀原始資料。脫離了古文字的使用環境,孤立地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學習,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古文字的。在這方面,學古文字跟學外文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開始學古文字的時候,隻能讀有考釋或釋文的原始資料。例如學甲骨文可以先讀郭沫若的《蔔辭通纂》和《殷契粹編》,學金文可以先讀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學石刻文字可以先讀《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九卷所收的有文字圖版的《石鼓文研究》和《詛楚文考釋》,學貨币文字可以先讀丁福保主編的《古錢大辭典》的有關部分,學古印文字可以先讀羅福頤主編的《古玺彙編》。有了基礎以後,就應該去讀沒有考釋和釋文的原始資料。如果離開了别人的考釋、釋文就不能利用古文字資料,就是沒有學好古文字。

有的人不管古文字在資料裡的實際使用情況,也不怎麼注意古文字字形的真實的演變曆史,就字論字地孤立靜止地去研究古文字。他們喜歡用“看圖識字”的辦法,或者濫用“偏旁通用”(如“人”旁“女”旁可通用)的原則,去考釋古文字文編的附錄裡所收的未識字,其結論大都是不可信的。有志學古文字的青年千萬不要走這條道路,要想掌握考釋古文字的比較正确的方法,應該看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殷墟文字記》和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不過他們的考釋也并非完全正确,閱讀時應該注意。

在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我們說要想學好古文字主要不能靠讀文編,并不意味着對文編可以不加重視。不論是學習還是研究古文字,都應該充分利用有關的文編。由于各種文編大都大量收入異體,還可以把它們當作索引來用。在需要查文編的時候,千萬不要因嫌麻煩而不去查。

除了上面舉過的各種文編外,彙集各家考釋甲骨文的說法的《甲骨文字集釋》(李孝定編)和彙集各家考釋金文的說法的《金文诂林》及其《附錄》與《補》(皆周法高主編),也都應該充分加以利用。

日人島邦男編的《殷墟蔔辭綜類》,按甲骨文本身的字形特點建立部首、編排文字,每個字下彙錄使用這個字的甲骨蔔辭(整條蔔辭的字都按原形摹寫)。對學習研究古文字的人來說,這種工具書比一般的文編有用得多。可惜《綜類》對蔔辭的摹錄有不少錯誤,使用時需要核對原始資料。

學習古文的五步方法(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9

詢簋銘文“先虎臣後庸”,也稱訇簋

3.對古文字資料的性質、時代等方面的問題都要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古文字資料的内容是由它們的性質決定的。例如甲骨蔔辭、青銅器銘文、玺印文字、貨币文字……,其用途各不相同,因此内容也截然有别。同性質的資料,其内容也還會由于時代、地域等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特點。古文字資料的文字形體和用字習慣,通常随時代而異。資料的性質在這方面也有影響,例如重要的金石銘刻的文字形體大都很規整,貨币文字則往往比較草率。同時期同性質的資料,其文字形體和用字習慣也還會由于某種或某些原因而有所不同。例如同時期不同組的殷墟甲骨蔔辭,其文字形體和用字習慣就有明顯的差别;春秋戰國時代,特别是戰國時代的金文和其他文字資料,其文字形體和用字習慣往往随地域而異。不注意上面所說的這類情況,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古文字的。所以學古文字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文字上,對古文字資料的性質、時代等方面的問題都應該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例如要學甲骨文,至少應該讀一讀陳夢家的《殷墟蔔辭綜述》,比較深入地了解一下殷墟甲骨蔔辭的性質、内容以及分期分組等問題。

如果想粗略地了解一下各種古文字資料的概況,可以讀唐蘭《古文學導論》和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

4.要及時吸收本學科的新知識。

新的古文字資料和古文字學的研究成果是層出不窮的。我們前面舉到過的工具書和專著,大部分是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出版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識陳舊的問題。有的工具書雖然出版得很晚。但也沒有很好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所以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工具書,又不能過分依賴工具書;應該随時注意本學科的新資料和新成果的發表,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考古》、《文物》、《考古與文物》、《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發表的有關文章以及新出版的有關專著,都應該力争及時加以閱讀。

古文字學領域内的有些問題,已有較長的研究曆史。如果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有關的基礎知識,就可以先找關于這些問題的最新著作來看,然後再根據這些著作提供的線索,去補看一些比較重要的舊著作,這也可以算是“迎頭趕上”的一種辦法吧。

最後還想強調一下動腦和動手的重要性。不管多高明的古文字學者,他的意見總不可能一點沒有錯誤,各種古文字工具書更是免不了有較多的錯誤,因此我們在使用古文字工具書和閱讀古文字方面的著作的時候,一定要善于動腦,不要無條件地接受别人的說法。如果讓錯誤說法先入為主地占據自己的頭腦,新的正确的說法就吸收不進去了,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在前面曾經屢次強調學古文字必須勤于翻書查書。此外還應該勤于做卡片、做摘錄。如果能持之以恒,對于學習以至以後的研究工作一定會有極大的好處。(原載《語文導報》1985年第10期,今據拙著《古文字論集》所收者收入本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