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1:59:05

點球大戰是足球比賽中決定勝負的一種手段,罰球者與門将輪番上演類似于俄羅斯輪盤賭式的一對一決鬥,無疑是非常扣人心弦的。不過人們以往所熟知的點球大戰,如今也迎來了全新的變革。北京時間8月1日,英格蘭足球聯賽官網宣布,新賽季的英格蘭聯賽杯将啟用全新的點球大戰規則。所謂的新規則,其實就是用“ABBA”來替代之前傳統的“ABAB”主罰順序。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新規則以我的智商)1

早在今年3月份,負責制定足球比賽規則的國際足球理事會(IFAB)就讨論并通過了一項決議,即将原先點球大戰兩隊輪流派出一人進行罰球的順序變為一隊先罰一球,後每隊輪流罰兩球,以此類推,并延續至常規五人罰完後的“突然死亡階段”。據悉,該規則的提出是為了緩解後罰球一方的心理壓力,從而給予雙方更加均等的機會。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新規則以我的智商)2

說到點球,想必很多球迷都很熟悉。通常一個足球場内有2個罰球點,分别位于場地兩端的禁區與小禁區之間,距門線12碼(約合11米),因此罰球點被稱為12碼點,而點球也叫做12碼球。

一般情況下,主罰點球的球員會采用大力射門以保證進球的幾率,而門将則需要提前做出預判以提高撲救成功率,這樣就使點球包含了些運氣的成分。不過話又說回來,光靠運氣是無法保證成功率的,有些球員往往能夠合理利用技巧騙過門将,從而将球打進,勺子點球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新規則以我的智商)3

當然,也有球員在充分閱讀點球規則的情況下,制定出令人賞心悅目的點球策略。最經典的案例當屬1982年12月,阿賈克斯和赫爾蒙德的比賽中,克魯伊夫與隊友奧爾森配合打進的這粒點球。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新規則以我的智商)4

多年之後,梅西在對陣塞爾塔的比賽中沒有急于完成個人西甲第300球的壯舉,而是選擇将球傳給後插上的蘇亞雷斯,複刻了當年巴薩教父創造的神奇一幕。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新規則以我的智商)5

當然,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撞牆式點球”也有演砸的時候。2005年10月,在阿森納主場迎戰曼城的比賽中,主罰點球的皮雷在撥球給亨利時用力過輕,被趕上來的曼城球員破壞,隻留下一臉蒙圈的海布裡國王獨自尴尬。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新規則以我的智商)6

主罰點球時采用一些技巧既可以迷惑對手,也能增加比賽的觀賞性,但有時也會引發巨大的争議。2004年亞洲杯曾是中國隊最接近洲際大賽冠軍的一次,而最終登頂的日本隊除了決賽中的手球進球飽受诟病之外,還經曆了一場點球風波。在對陣約旦的四分之一決賽中,雙方戰至點球大戰,約旦隊前兩罰全中,日本隊則兩罰不中。此後,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了,主裁判竟然答應了日本隊的換邊請求,而日本隊則憑借這一插曲順利逆轉,并最終奪冠。

俗話說,規則都是人定的,有沒有點球踢,點球該怎麼踢,說到底還得聽裁判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足比賽,突尼斯球員傑迪迪在面對塞黑隊時親自主罰自己創造的點球,然而他不會想到主裁判是個耿直的boy,耿直到讓他懷疑人生。當值主裁先後五次以有人提前進線為由勒令傑迪迪重罰,當傑迪迪第六次罰進點球的時候,他首先看了眼裁判,得到肯定後才終于開始慶祝。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新規則以我的智商)7

世界杯是世界足壇的盛會,自然也是足球比賽規則改革的重要舞台。繼2026年世界杯由32支參賽隊擴軍至48支的決議在今年年初通過後,FIFA又有新動作。據首席技術發展官、荷蘭名範·宿巴斯滕證實,世界杯的點球方式可能進行改革,有希望采用“單刀式”點球。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新規則以我的智商)8

“單刀式點球”是指點球主罰者站在離門25米外,裁判響哨後他有8秒時間來帶球和射門,對方門将不允許離開禁區,通俗點說就是25米處開始單挑門将。這種主罰形式誕生于早期的北美足球聯賽,上世紀90年代美國大聯盟成立後又短暫複興過這一“點球”形式。如此看來,這種主罰點球的方式雖然奇葩,倒也不失為一種增加賽事趣味性的嘗試。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新規則以我的智商)9

目前,國際足聯出台的有關主罰點球的最新規定是“助跑過程中的停頓和假動作是允許的。不過,一旦主罰者完成了助跑停下腳步不射門,而做其他迷惑性的動作,将被視為違例。裁判員将判罰重新罰球并出示黃牌”。So,如果以後再有人問起為什麼門将總是撲不對方向,請送他(她)四個字——防不勝防。

快過來踢點球即使輸了也沒關系(新規則以我的智商)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