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上搜索“湖湘童謠《月亮粑粑》”,能搜到數個版本。我記憶中的《月亮粑粑》,與下面這首最相近。
湖湘童謠:《月 亮 粑 粑》
月亮粑粑,
肚裡坐個嗲嗲。
嗲嗲出來買菜,
肚裡坐個奶奶。
奶奶出來⋯⋯,
⋯⋯⋯⋯⋯⋯。
⋯⋯⋯⋯⋯⋯,
繡個糍粑。
糍粑跌到井裡,
變雜嘎䗫。
嘎䗫伸腳,
變雜喜鵲。
喜鵲上樹,
變雜斑鸠。
斑鸠咕咕咕,
和尚打豆腐。
豆腐一蒲渣,
和尚恰粑粑。
粑粑一蒲殼,
和尚恰菱角。
菱角尖又尖,
和尚上哒天。
天上四個字,
和尚犯哒亊。
亊又犯得惡,
捉哒和尚砍腦殼。
這首湖湘人耳熟能詳的童謠,流傳至今據說已有上千年了。
從古至今,小孩子都在結結巴巴地吟唱《月亮粑粑》中慢慢長大,孩子們的父母在無數遍教他們和他們的下代吟唱《月亮粑粑》中漸漸老去。《月亮粑粑》就這樣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地傳唱下來了。
我五歲左右就能熟練地呤唱這首童謠。
我是什麼時候學會這首童謠的?
我覺得,是在那月朗星稀的夏夜,睡在擺放在禾場上的竹鋪上,望着挂在天上的玉盤般的月亮,讓人心馳神往的時候;
或者,那晚繁星滿天,看見一顆晶亮的流星劃過夜空,不知掉落到了天邊的哪個角落,讓人心生好奇的的時候;也許,是聽着田野中傳來的陣陣蛙叫蟲鳴,讓人昏昏欲睡的時候;是的,就是在這些時候,嗯媽一手搖着手中的蒲扇,不停地為我們驅蚊扇涼,一手指着天上的月亮,将《月亮粑粑》一字一句地教會我們的。
我也覺得,是睡午覺的時候,娭毑為哄我們入眠,一邊輕輕地拍打着我們,一邊輕輕地哼唱,使我們在似睡非睡中學會了《月亮粑粑》。
我又覺得,是和村子裡的小夥伴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那些哥哥姐姐帶着我們唱會了《月亮粑粑》。
總之,我牢牢地記住了這首童謠,幾十年不曾忘記。
月亮走,
我也走,
我給月亮提花簍,
一提提到大門口。
大門口摘石榴,
石榴三層油,
三個姐妹會梳頭。
⋯⋯
這首童謠後面還有蠻長,可惜我記不得了。
但是, 我記得這首童謠是嗯媽教我唱的。
那是去外婆家後晚歸的路上,一輪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照着我們回家的路。
路邊樹影稀疏,偶爾能聽到幾聲蟲鳴、犬吠,能看見遠處村落的點點燈火。那些燈火又常被樹影遮擋,時有時無,除此以外就是我們母子倆匆匆的腳步聲。
為排除夜行的寂寞,我和嗯媽邊走邊唱這首歌謠,我們的歌聲在曠野上飄蕩,給這沉寂的月夜增添了幾分生氣。
但與歌中唱的不一樣的是,回家的路上不是我們跟着月亮走,而是月亮跟着我們走,月亮将我們一直送到了家門口。
這首歌是唱女孩子梳頭的,不像《月亮粑粑》那樣,裡面有喜鵲、嘎䗫、斑鸠等招人喜愛的小動物,逗人唱,這首童謠裡沒有那些吸引人的小生靈,所以我記得不如《月亮粑粑》牢固。
在禾場上歇涼,嗯媽不僅要用蒲扇為我們扇風,趕蚊子、還會給我們講故事、教我們學童謠,到了午夜時分,天涼快下來以後,還得将睡得像細豬仔一樣的我們抱回家中去睡覺。
嗯媽趁我們在竹鋪上入睡之後,會回到家中,在房内點燃一盞洋油燈,将燈芯撚到最下,隻燃着豆粒大的光亮,以便抱我們上床時能看得清路。同時,嗯媽還會用蒲扇将夏布帳子裡的蚊子扇走,然後将帳子紮緊,使蚊子進不去。
下半夜,嗯媽将我們抱到床上睡好後,會端起洋油燈盞,将亮稍稍調大,再看看蚊帳裡是不是還有蚊子。如果看見帳子裡有蚊子,嗯媽會将手中洋油燈燈罩的口子移至栖在帳子上的蚊子下方,燈口剛一靠近蚊子,蚊子就被燈罩内沖出的熱氣燙死了,掉入燈罩内。我們鄉下稱這為“照蚊(唸:“門”之一聲)子”。三兩天後,當嗯媽擦拭洋油燈盞時,能從燈罩座子裡倒出一些死蚊子來。
嗯媽照完蚊子後,再次将蚊帳紮入竹篾席子底下,那盞燈光如豆的洋油燈盞仍然放在床邊茶幾上,發出清潤如水的光,我們在嗯媽為我們營造出的舒适甯靜的氛圍中酣睡。
作者簡介
張運雄,1950年出生,1966年初中畢業,1967年招入嶽陽縣印刷廠,先後在生産車間、業務部門及廠辦公室工作。喜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