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專業的演員,沒有精緻的舞美,昨天,情景黨課《自有後來人》在福藝坊小劇場首演。滿台演員都來自陸家嘴街道的居委書記和工作人員,台下的觀衆也都來自浦東新區各個街道,有坐着輪椅前來觀看的第一代“小巷總理”,也有今年新上任的90後書記……
圖說:情景黨課《自有後來人》 主辦方供圖 下同
身邊取材講故事
每一位街道工作者好比是社區“小細胞”的運營者,一件件看似細微的小事,構成了社區這張聯防聯控的大網。這堂情景黨課的靈感便來自居委書記們平時經曆過的酸甜苦辣。45分鐘的微劇講述了三個小故事,串聯起三個時空——
上世紀80年代,爛泥渡路大雨滂沱,連居民的房子都岌岌可危,裡弄的朱書記帶領大家救險,孤老張老太家裡已經被淹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爛泥渡路的“釘子戶”不願意搬遷,居委徐書記帶領動遷組工作人員上門做工作,一番交流後發現,“釘子戶”也有難言之隐;2020年,疫情暴發,諸書記奮戰多日回到家中,老公抱怨她心裡還有沒有這個家,可是電話響起,諸書記來不及多解釋又出門了……
燈光暗下,諸書記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了家中,一番獨白後她也懷疑這一切付出是否值得。但入行時候老書記的教誨言猶在耳,蔔手上攥緊的那本民情記錄冊,是老書記傳給她的社區工作者的傳家寶,傳承着奉獻助人的社工精神。
圖說:情景黨課《自有後來人》
社區工作報答黨
這些故事的每一幕,都讓原福沈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秋蘭很感同身受。今年82歲的她,上世紀60年代就加入到裡弄幹部的隊伍,“那時候不像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願意做這份工作,都是婆婆、媽媽在做,我是年紀最輕的。”很多人不解地問她,這麼年輕為什麼要來參加居委工作?李秋蘭回答,為了一心一意報答黨的恩情。
童年的李秋蘭,曾被媽媽的小姐妹“借”去上海生活,再也沒有還回去。和親人從此失去了音信的李秋蘭,在上海一天天長大,解放後的一天,她突然接到了公安局的電話,姐夫來上海出差,去公安局尋人,聯系上了她的上海媽媽。李秋蘭當時激動得不得了:“自己想找不敢找,黨和政府幫我找到了親人,此後我就一頭紮進裡弄工作中去了。”
上世紀70年代,在梅三居委會工作的李秋蘭帶領着居民們填平了一條臭河浜。“那些新疆回來的小青年力氣可大了,幫忙把河浜填掉了,我又去房管所要求排下水道,解決了困擾居民多年的大問題。”後來,李秋蘭又去了文化站工作,沒有經費,她就去拉了一台電視機的贊助,每天播放錄像,每天都客滿,用賣票收入再添置設備和器材,群文活動如火如荼。
圖說:李秋蘭(右)講述
挑戰自我獲成就
同樣參與到情景黨課創作中的原“小巷總理”蔔惠文也來到現場。上世紀90年代正逢國企下崗潮,已是中層幹部的蔔惠文也未能幸免。突然下崗的她沒有去處,便參加了梅園街道的招聘考試,與她競争的考生有200多個,大多都是下崗工人。1999年5月17日,這一天,她獲得了這份工作。
同時入職的六人,三名書記,三名主任,三個月後,先走了一個人,等蔔惠文到了退休年紀,隻剩下另一名書記還在崗。這份工作一幹就是五年,她經手了多個小區的動遷工作,直到2004年她被調去情況錯綜複雜的隧成居委會。“那時候我想不通,領導說一定要去個能力強的,2003年隧成居民區光入室盜竊案就高達23起”,蔔惠文對領導說:“三個月給你回音,如果能做下去,我肯定讓這個居民區煥然一新,但如果做不下去,我就打辭職報告。”結果自然是讓蔔惠文引以為豪的:“我想了很多辦法,2013年從這裡退休,離開的時候,居民區東南西北的商鋪,沒有一家無證經營。”
圖說:蔔惠文(前排右二)
這堂情景黨課裡,濃縮了三代陸家嘴人的故事,也有這群社區工作者的芳華。一位觀衆感慨:“雖說是在演,但其實是在展示我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每一位書記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