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圖說丨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一種非遺叫蘇繡,女巧之紅,十指春風
攝影/ 閱讀悅讀
被贊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福建提線木偶戲,即“嘉禮”戲,又稱“加禮”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
“嘉禮”、“加禮”,意即隆重的殡婚嘉會中的大禮。福建地區每逢民間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屋廈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願,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
據傳,提線木偶戲起源于公元前180年,當時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城,他的軍師陳平出謀劃策,用木頭制作成人的模樣,在東、西、南城門唱木偶戲,敵方全部集中在東、西、南城門看戲,隻有北門空虛,沒有防守。所以,漢高祖從北門逃脫,俗有“陳平先師做傀儡,漢旨天下保萬民”之說。
在全國各類木偶戲中,福建提線木偶戲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劇種音樂“傀儡調”的戲種,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調及南鼓(壓腳鼓)、钲鑼等古樂器。
福建提線木偶形象結構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頭的雕刻、粉彩工藝,獨具匠心,巧奪天工,泉州木偶頭輪廓清晰,線條洗練,繼承了唐宋雕刻、繪畫風格,當代木偶頭制作,在師承的傳統技藝基礎上,更側重于誇張與變形,尤為強調性格化和表現力,乃馳名中外的傳統工藝珍品。
泉州提線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條以上,甚至多達30餘條纖細懸絲,線條繁多,操弄複雜,與我國多數傳統木偶戲相比,技巧表演難度最高。
泉州提線木偶戲是我國不間斷傳承史最長,文化積澱、藝術積累最為豐厚的傀儡戲種。也是我國懸絲傀儡藝術的珍稀範本和不争代表。
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提線木偶戲曾經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但随着時代的發展,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審美情趣的變化,觀賞提線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
由于受衆的萎縮,最近10多年來,各提線木偶戲班的經濟效益差,演出次數越來越少,願意學習這門手藝的人更是難找,從而使提線木偶演員年齡結構出現斷層。現有的線戲藝人逐漸步入古稀之年,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尤其是一些木偶制作技藝和演出技法瀕臨失傳。
點亮文末的大拇指、分享文章是對作者的鼓勵!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