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人類最為熟悉的鳥類,莫過于燕子,它們喜歡把泥黏在樓道、房頂、屋檐等的牆上或突出部上為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燕子的主要食物是昆蟲,而且是喜食在空中飛行的蚊、蠅等昆蟲,所以燕子的體型形體較小,呈流線型,翅膀尖長,利于空中飛行,它的尾巴呈剪刀狀,而且修長,長着尾羽,有利于迅速調整飛行的姿勢,在空中做出各種高難度的飛行動作,可以高勝率地在空中捕捉到飛行中的昆蟲。
據統計,一隻燕子每個季度能吃掉害蟲25萬隻,一年就能吃掉100萬隻。而且古時候農民發現,一旦發生三五成群的燕子越飛越低,或者成群的燕子緊貼着地面急速地滑行,或者成群的燕子拍打着翅膀,站在原地徘徊不動這樣的景象,不久便會天降大雨。
這是因為下大雨之前,空氣會變得很潮濕,會把天空中飛行的昆蟲翅膀沾濕,又由于氣流的作用,下雨前的氣壓會稍稍降低,空氣會變得稀薄,含氧量也會随之降低,所以昆蟲會在低空聚集。燕子在這個時候就會在低空盤旋捕食昆蟲。
另外,在大雨來臨之前,大氣中的氣流非常紊亂,這使得燕子得不到合适的風力,所以它們也很難展翅高飛,隻能在低空中飛行。
在以小農經濟的古代,人們發現燕子的存在會幫它們減少昆蟲的數量,而且可以通過燕子預知天氣,所以就任由燕子在屋檐下生活。
而燕子發現在屋檐下生活,不僅更好遮蔽風雨,還可以抵抗天敵,人們住的房子的适合燕巢搭建,所以(環境)就沒有篩選出不會再人類屋檐下築巢的燕子。
然而,這些年燕子的數量卻急劇減少,這都是因為燕子面臨着一個人類一樣的問題——住房難。
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瓦房都慢慢翻修成平房,而燕子的巢穴都是把銜來的泥和草莖用唾液粘結而成,内鋪以細軟雜草、羽毛、破布等,還有一些青蒿葉,這樣的巢穴是怕雨的,燕子如果巢建成後,發現滲水也會放棄。
所以要建造在寬屋檐與外牆棱角處,前方有下垂結構能引導流水的屋檐有更大吸引力,防止巢穴進水,
而平房的玻璃、瓷磚、水磨石、各種塑料裝飾闆等表面太光滑,與泥粘結不牢,不再适合燕子築巢,燕子隻能在在樹洞或縫中營巢,或在沙岸上鑽穴,而這些地方,往往天敵衆多,燕子無法抵禦育雛期的喜鵲、灰喜鵲等鳥類和鼠、貓、狗、鼬等獸類的侵害,它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惡劣。
還有一點就是,農村人口越來越少,燕子是不會再沒有人的房子上築巢的,因為沒有人的房子蛇鼠會更多,會給燕子帶來威脅,所以在古代,燕子成為一種好的象征,去誰家搭窩,說明這家“興旺”,
麻雀也會搶占燕子的巢穴,燕子是一種遷徙鳥類,每年的春夏會在農村的屋檐下築巢繁殖,秋冬季節就會遷徙越冬,這時燕子的窩就有可能被麻雀占領,麻雀也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卻非常高,好奇心較強。
燕子是争搶不過麻雀的,即便是人類強行将麻雀移走,窩裡留下了麻雀的氣味,燕子也不會再來了,最終這裡隻會淪為其它麻雀的窩。
這要是在以前還好,燕子可以很容易找到其他築巢的地方,但是現在,燕子想要找到一個築巢的地方需要更大付出的努力。
燕子如果沒有築巢,也就很難正常進行育雛,燕子一般在4~7月繁殖,每年繁殖2窩,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窩産卵4~6枚。第二窩少些,為2~5枚。
另外,因為農藥的普及,在農田之中,昆蟲的數量也在減少,缺少了食物來源,燕子幼崽隻能餓死,所以燕子數量少了很多,除此之外,昆蟲身上也會沾染農藥,吃了昆蟲的燕子,毒素會在體内聚集,這直接導緻燕子數量減少。
燕子還是遷徙動物,冬季,燕在溫帶地區的食物供應大為減少,因而許多種類進行遷徙。但與其他大部分雀形目候鳥不同的是,燕在晝間遷徙,而且為低空飛行。此外,它們還經常在遷徙途中覓食,因此脂肪儲備量較同等大小的其他候鳥低。這樣就更容易遭遇到危險,據生物學家統計,每年因此犧牲的燕子占到了80%。
這些年随着環境、人類獲得等原因,燕子為了生存,也在不斷開拓新的居住地,如紅額燕的分布範圍向南擴大到了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穴崖燕則從墨西哥進入了美國南部。而環境的變化同樣會引起分布模式的變遷。如家燕的英國種群在南非過冬,如今它們在那裡的範圍已向西擴張,原因是西部降雨量增加。
雖然随着科技的發展,人類對于昆蟲的治理以及天氣的預知已經不再需要燕子,但人們也應該注重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過度開發、改造和破壞自然環境,最終隻會自食其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