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楊偲婷
演員曹磊跟導演張永新在《軍師聯盟》中合作過,飾演曹操的謀士郭嘉,相當出色地完成了這個角色。後來,有一天張永新打電話告訴曹磊,說有一部以新文化運動為背景的劇,講當時的愛國之士如何複興和拯救中國的故事,想邀請曹磊出演。
“我問我演誰?然後他說讓我演魯迅,我當時就有點腦子空白了,因為我實在沒想到我可以跟魯迅先生有這樣一次靠近的機會。”曹磊再次向張永新尋求确定:“我可以嗎?我真的可以演魯迅先生?”張永新對他說了四個字:“你相信我。”曹磊因為這份笃定和鼓勵,接下了《覺醒年代》中“魯迅”一角。
《覺醒年代》劇照,曹磊飾演魯迅
魯迅先生作為中國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從小學到大學,他的文章都是國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他的形象、性情、出身、經曆,也為許多人所了解。因此,飾演“魯迅”,絕對是件頗有難度的差事。幸而,曹磊飾演的魯迅,得到了許多觀衆的認可,有觀衆在社交媒體上給曹磊留言評論:你演出了我心目中的魯迅。
“導演的激勵和幫助,現場演員老師們給我的反饋,對我的創作幫助很大,我不敢說我抓住了先生的什麼特質,真的沒有。”曹磊表示,“我是‘狼狽不堪’,‘連滾帶爬’地這樣一路拍過來的。”但他同時也認為,演員這份職業的美妙,正是來源于這種忐忑與不确定。
《覺醒年代》劇照
曹磊回憶,《覺醒年代》整個組拍攝氣氛頗佳,他深深記得,被觀衆認為是“名場面”的《狂人日記》那場戲,整整拍了一個通宵。大家都熬紅了眼睛,卻沒有人抱怨,反而互相擁抱,沉浸在一種“拍了場好戲”的興奮滿足中。那種默契和信任,讓曹磊回味。
“演員之間,導演之間,我們建立的這份信任,非常值得驕傲。你别看生活中,大家聊天喝酒什麼的好像很容易拉近距離親近起來,但真正站在鏡頭前的時候,那種完全把自己交付給對方的信任,很難遇上。”曹磊認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成長,一般越來越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感,因為可能覺得在别人面前流露失控的真情是件丢臉的事情、很不成熟的事情。
“我自己是個膽小的人,在生活中,我不太敢釋放很多真實的情感,也沒有合适的場合,也沒有合适的契機。而對于演員來說,日常生活中大家朋友聊天,都沒有像在戲裡面,那麼需要掏出全部的自己,完全赤誠地把自己交出來。所以這份職業讓我有了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幸運的是,我的真實情感和觀衆之間達成了共鳴,這對我非常珍貴。”
曹磊一直記得,讀書時老師的話,“演員要把自己在生活中藏起來”。“你要讓大家找不到你,你才能去觀察生活,看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在幹什麼想什麼。你要是把自己暴露得太多,大家都看你來了,你看什麼呢?”
說到《覺醒年代》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記者問曹磊,如果生在那個時候,會想要做什麼?“我覺得我如果生活在那個年代,一定會是(劇中人物)他們中的一分子,我也許不能像魯迅先生他們那樣做出傑出的貢獻,但我可以是街上隊伍裡發傳單、扛旗的青年。想要成為浪潮中的一個,不然對不起那樣的青春。”
《覺醒年代》劇照
【對話】
澎湃新聞:你覺得飾演魯迅先生具體的挑戰性在哪裡?
曹磊:因為魯迅先生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熟悉的文學家形象,接到這個角色的時候,我需要思考如何去靠近他,咱們每個中國人的心裡面都有一位魯迅先生。我說這個戲如果出來,大家隻說還挺像(魯迅先生)的,那我覺得這事就已經失敗了。如果有人說曹磊的魯迅跟我心目中的先生挺吻合的,我覺得這事就沒白幹。
當時戲還沒有播的時候,朋友問我,你覺得你的魯迅先生能夠打幾分?我說我一分都不敢打,這件事情隻能交給觀衆們。我自己真的心裡一點底都沒有。播出後我看到一些觀衆反饋的意見,我覺得心裡慢慢還是有了一點底,有人會說我和他心裡的魯迅先生還挺吻合的,對于我來說是一件特别開心的事。
《覺醒年代》劇照
澎湃新聞:你說如果隻聽到觀衆們說還挺像的,你覺得可能就沒有達到想要的程度,可“還挺像的”不是褒獎嗎?
曹磊:但我覺得單從“像”這個層面來說,一個角色如果頭三集有人說像,我覺得很自然,但如果後面好幾十集,觀衆還隻是從“像”這個維度上去看的話,我覺得這個演員的演繹就是不成功的,就該換台了。
真正成功的演繹,是要看演員對這個角色充分認知之後,通過自己的這種化學反應,結合自身的這種魅力,以及他平時做的儲備,然後綜合釋放出來的能量。再加上導演,以及我們所有現場的這些主創的共同努力,把這世界上這些堅硬的文字概念,集所有力量把它打碎,碎片化地還原到一個個生活場景中,讓人物鮮活起來,讓他們有溫度。觀衆不想看到照本宣科的那種感覺,他們想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在那樣的時代裡面,活生生地生活着,我覺得這件事情才是我想追求的目标,所以我會說:如果單說還挺像的,這事兒還是我的功力不夠,我就沒有做到位。
澎湃新聞:在創作魯迅先生這樣一個形象之前,你有沒有去總結過,一定要把握住哪些要素或者是特征,才能把魯迅先生這個形象給展現出來?
曹磊:我跟你說實話,完全沒有,并不是我抓住了一個标簽,然後我把它貼上,然後我開始在鏡頭前演這個标簽,我完全沒有。整個這部戲為什麼當時播之前我特别忐忑,因為我是連滾帶爬、狼狽不堪地一路拍過來的。
比如說我明天要拍一場戲,我今天晚上包括之前做的所有功課,都在幫助人物在我手裡逐漸結實,逐漸豐滿,讓我感覺找到了着力點。但是一到現場,我一點一點積累的這種踏實的感覺又在縮水,這種探索的狀态在我心裡面是時常會起伏的。整個拍攝過程我都是如履薄冰,生怕自己沒有做好,沒有做到。就是這樣一種狀态,但是創作的幸福感也恰恰來自于這些地方。
《覺醒年代》劇照
澎湃新聞:在塑造這個人物的時候,不管是心理上還是表演上面臨的最大的難關或者挑戰是什麼?
曹磊:你說難關的話,其實每一關都是特别大的難關,每一個鏡頭對我來講其實都是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我才能去完成。因為我覺得魯迅先生好像,就到今天為止,好像跟我們當代的中國人還“生活”在一起。我們生活中随處可看到先生說的某句話,某篇文章,他好像一直就站在我們身邊,審視着所有人,他好像從沒離開過我們。
現在我再去回溯整個創作過程,我有嘗試用一種“鏡像冥想”的方法來進入角色。鏡像就是鏡子的鏡,我跟角色像鏡像一樣,我試着跟其進行某種鍊接。我覺得這個對于我個人來講,真的挺有意思的。我會把先生的照片、各個時期的字都打印出來,擺在面前,擺在我生活的各個角落裡。如果有空的話,我會拿出來時間,面對着先生的字、先生的照片,我可能什麼都不想,也不去解讀他這個字背後到底在傳遞什麼樣的信息,我都不去解讀,我就安安靜靜地看着先生,看到那張照片,我不知道它會反饋給我什麼。就像我們有時候看一個字看久了,就覺得不像這個字了。先生也是,我看久了,覺得照片上的先生不像先生了,然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慢慢再看,他又是先生了。它形成這麼一個閉環的時候,我覺得好像我打通了一些什麼東西。
澎湃新聞:在劇中有一些“名場面”還原,讓大家感受到了我們熟悉的一些經典名篇,它的創作和誕生的瞬間,這些段落當時是如何進行設計和考慮的?
曹磊:我覺得這不得不聊到我們的導演,首先他對魯迅先生的深層解讀給了我極大的幫助,我需要做的就是完完全全相信導演,跟着導演的整體給我的規劃,我把我自己放進去就夠了。
曹磊與張永新導演(右)在《覺醒年代》片場
澎湃新聞:聊聊你跟張導的合作,平時他會怎樣跟你們去交流角色,包括他在設計一些相對抽象的段落時,你們一般怎麼去跟導演溝通?
曹磊:我有時候覺得,導演帶領我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窮盡所有的力氣,打開一個裂縫,看到世界的“真相”。我們其實不是說,這場戲我們應該把它提高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恰恰相反,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把抽象的概念還願到怎樣的一個生活場景中,才會讓它有溫度。
比如說《狂人日記》那場戲,劇本上就是短短的幾行字,但那幾行字,我們拍了整整一晚上。從下午四五點鐘開始布光,大家吃完飯以後就開始拍,一直拍到淩晨天亮。我們就把文字的概念,一幀一幀地還原到先生的生活場景下。
《覺醒年代》劇照
澎湃新聞:魯迅先生大家熟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魯迅先生的樣子。你在诠釋這個角色時,有沒有一些來自導演,來自身邊的對手演員的建議?
曹磊:這個是相輔相成的。我也會經常去跟導演溝通,比如導演會告訴我,比如現在先生的冷靜感有了,但先生還有幽默的地方。我就想盡一切辦法,在戲裡面去盡可能加一些魯迅幽默的細節。我覺得魯迅的幽默太難了,他的幽默其實是滿腔悲憤下的一種自嘲,一種消解,這種幽默實在是太難了,我隻能盡可能去靠近那份幽默。
澎湃新聞:能感覺到劇組拍攝的氛圍也特别好,很想聽你聊一下,在這個戲的創作過程中,一些讓你比較印象深刻的瞬間?
曹磊: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狂人日記》那場戲,我們一直拍到早晨,其實眼睛已經熬得通紅,導演說收工,大家過去擁抱導演的時候,我覺得大家眼裡都有點帶淚的感覺,就這種情感。真的能感覺到從事這份職業的核心價值。大家覺得拍了一場好戲,那種付出感很值得,沒有人說——天哪,天都亮了,今晚都沒睡覺——沒有人想起這個。大家都和小孩一樣,那麼興奮、滿足。
責任編輯:張喆
校對:劉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