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縣妙樂寺塔,國五。又名妙樂寺真身舍利塔,建于後周顯德二年,位于武陟縣城大虹橋鄉東張村。
武陟妙樂寺塔在整饬一新的塔院内,周邊有在建的妙樂寺和半拉子工程的停車場。穿過尚顯淩亂的前廣場,由在建妙樂寺進入塔院,在塔出現的瞬間,世界被點亮。
妙樂寺塔是國内現存規模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磚塔。以五代時期古建築 入列國五。
赭紅色的院牆,綠樹叢中,有一唐風方磚塔高聳。
明崇祯二年(1629)周萬書的融楷、篆、畫為一體的如來佛畫像碑。
塔前有通明崇祯年間兩體字畫像碑。落款為:“崇祯二年十月吉旦,成縣吏蕭屏撰,虹橋周萬書圖并書”。
碑文前半部篆文為梁沈約《釋迦佛像銘》(見上圖)。後半部用楷體記述萬曆四十一年,此塔有瑞相出現(見下圖)。也是此碑立碑的原因。
碑陽左下角還有镌刻工匠人名。
此碑文圖皆為難得佳作。
網上搜來此碑拓片以飧來訪者!
碑陰看得很清楚此碑碑身段曾斷裂四截兒,後修複。
據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
妙樂寺塔為純磚結構,塔身、心柱、内廊、梯級、腰檐等均為磚砌而成,塔身呈方形,九級八面十三層。
從官方資料上得知,妙樂寺塔全名為妙樂寺真身舍利塔。乃阿育王建佛舍利塔于我國境内十九座之一。塔刹上有題記為後周顯德二年建。後周顯德二年恰是周世宗柴榮廢佛時期。矛盾嗎?不矛盾!周世宗不是不分黑白全盤否定佛教,而是鑒于唐代佛教過盛而采取了嚴格限制。
塔身南壁2-13層各一龛,内置銅佛,其餘壁面,間或辟設佛龛,亦置銅佛。
唐高僧釋道世著有《法苑珠林》,此書成書于唐總章元年(668年),内有"隋懷州妙樂寺塔,在州東武陟縣西七裡妙樂寺中。見有五級白浮屠塔,方可十五步,并有側石編砌,石長五尺,闊三寸,以下鱗次葺之,極細密。"
妙樂寺塔又稱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印度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晚年皈依佛門,緻力于佛教傳播,被尊為護法。
妙樂寺塔隋朝就有,隻不過為五層浮屠,不同于現在看到的。是後周時期重建改變了塔貌。
唐代玄奘法師的 《大唐西域記·蘇剌侘國》一文中說,“妙樂”一詞來自古印度,是古代西印度國名。
妙樂寺塔塔刹精美絕倫。塔四隅各置一坐姿銅獅,系鐵鍊牽拉塔刹,美觀又實用。
現存塔二層以上除了北方皆于中心設佛龛置佛像一尊。魚看着像瓷的,官方資料說是玉佛。
複建了一半的妙樂寺。
妙樂寺塔下曾有座恢弘的妙樂寺,清道光九年的《武陟縣志》還有有關妙樂寺的記載。妙樂寺被徹底毀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日軍和國軍兩次掘開沁河大堤,洪水過後,惟有塔存。淤泥将塔一層淤堵住,後來一層被徹底封在地下。
感謝到訪,順緻夏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