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對兒子說的話?在家庭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父親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父親的行為示範、規矩約束和陪伴引領,帶給孩子的影響和支持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本期特輯聚焦父親角色,願更多父親能成為有智慧有方法、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優秀父親——編者,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蘇東坡對兒子說的話?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在家庭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父親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父親的行為示範、規矩約束和陪伴引領,帶給孩子的影響和支持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本期特輯聚焦父親角色,願更多父親能成為有智慧有方法、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優秀父親。——編者
【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時,專程到訪眉山市的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蘇祠。期間,了解了“三蘇”生平、主要文學成就和家訓家風。】
人類曆史的天空群星閃耀,在中華民族曆史上,父子三人皆享盛名、千年之後依然不朽的,似乎也就隻有同列唐宋八大家的蘇家父子了:父親蘇洵、兩個兒子蘇轼和蘇轍。“三蘇”各有成就,都有名篇傳之後世,影響最大的是蘇轼,他大氣磅礴的詩詞、坦蕩曠達的性格、心憂黎民的操守、窮達多變的人生,甚至他所創造出的美食,至今仍然在中國人的文化血脈、精神追求、人生态度乃至生活日常中找得到印迹。
蘇轼,字子瞻,号東坡。“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這樣淺易爽朗的詞句,讓蘇東坡這個名字更易被人記住、為人樂道。從家教家風的角度,到底是什麼樣的父親和家庭教育培養出了蘇東坡這樣“世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林語堂語)的傑出人物?
“二十七,始發奮”的父親蘇洵的影響
先從父親蘇洵說起。蘇洵是宋朝著名的散文家,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除了和兩個兒子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蘇洵的名字和事迹還因為進入了《三字經》而廣為傳揚。《三字經》裡有這樣一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說的就是蘇洵小時候讀書不努力,到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這一年,正是兒子蘇東坡出生之時。
也許是孩子的出生刺激了作為父親的蘇洵,蘇洵在27歲後一改之前的漫不經心,潛心向學,勤于著述,不僅自己在學識上取得成功,得到當時的文壇宗師認可,還給後輩作出了發奮努力的榜樣,成了教育孩子努力學習的典範。
和世界上大多數父親一樣,蘇洵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在《名二子說》一文中,蘇洵講述兩個兒子名字的含義:“轼”是古代馬車前方供人抓握保持穩定的橫木,“轍”是道路上車馬行走的印迹。轼沒有車的其他地方作用那麼大,但是去掉了轼的車就不再是完整的車;轍看起來沒有用處,但所有的車都要沿着車轍走,而說起功勞的時候,沒人會想到車轍的貢獻,當車倒馬斃的時候,禍患也影響不到車轍。有才幹有作為的人容易招禍,蘇洵希望兩個兒子既有才幹,又能避開災禍。用今天的話來說,像車轼一樣有用但沒什麼存在感、像車轍一樣有用而不争功不擔責,安處于禍福之間。既擔心兒子沒有才幹,又擔心兒子因太有才幹而招禍,這也是我們至今還經常會看到的一些老父親的矛盾心态。
蘇洵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隻要在家,就要親自督促功課,離家外出,則叮囑夫人務必讓孩子們讀書。蘇東坡晚年曾回憶幼年随父親讀書的情景,追憶自己深受父親的影響。蘇東坡十來歲時就已經博覽群書,“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弟弟蘇轍,也和哥哥一樣努力學習。兩兄弟常相互讨論、互相啟發激勵,倒是省了父親不少力氣。
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蘇洵給蘇轼、蘇轍兄弟作出了好學的榜樣,不僅自己發奮讀書,還親自指導兒子深研史書、探讨國家興衰之道,兩個兒子天分過人,很快在熟記經史和書法上,雛鳳清于老鳳聲,父子三人共同學習、共同赴京參加考試,也成為當時一大佳話。
蘇洵堅持倡導樸實無華的文風,這一點也影響了蘇轼兄弟的文風。
蘇洵的個性是比較内向嚴肅的,疾惡如仇,甚至有些固執古闆;而蘇轼外向開朗、有話就說常管不住自己,有點兒像自己的祖父;蘇轍則沉穩内斂,更像父親,蘇轼在詩中稱其弟“念子似先君,木讷剛且靜”。但蘇洵并不要求兩個兒子都像自己一樣,給了兒子個性發展的足夠包容。在父親的教育下,相差隻有兩歲的蘇轼、蘇轍兩兄弟,也成了中國曆史上兄弟友愛的典範。《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笃,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雖然蘇洵沒能像兩個兒子一樣科考及第,但兩個兒子的學識文章、政治立場都深受父親影響。能把兩個兒子培養成當時最傑出的人物之一,而自己又還能與之并肩而立,這是多麼值得一位父親自豪的成就。
願如“範滂之母”的母親程夫人的影響
當然,母親對蘇東坡的教育也對他的人生産生了重大影響。蘇東坡幼年時,父親常年在外求學,主要是母親對他進行教育。勸夫以進、教子以學、賢惠持家,蘇轼、蘇轍的母親程夫人被與孟子之母、嶽飛之母相提并論,留下了慈母、賢母的偉大形象和英名。
蘇轍在給蘇轼撰寫的墓志銘中,追憶了母親教育蘇轼的往事:“公生十年,太夫人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辄能語其要。”可見蘇母不僅能識字讀書還能給蘇轼講授、提煉思想加以引導。
蘇母最著名的教子故事載于《宋史》的蘇東坡傳記中:她在給蘇轼講漢書《範滂傳》的時候,蘇轼聽完範滂清高自守、舍生取義,範母含悲忍痛支持兒子的故事,心中震撼,問:我如果做範滂那樣的人,母親允許嗎?母親回答:你如果像範滂那樣,我又怎麼能不做範滂母親那樣的人呢?自此之後,蘇轼更加發奮努力,以天下為己任。
這個故事,與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的故事一樣,成為經典流傳。蘇轼的一生,面對權貴甯折不彎,在朝廷政治鬥争中堅持自己的立場,到一地為官則造福于民,他的為政觀、為民觀、為事觀,都能看到範滂這樣人物的烙印,這與母親對他從小的教育培養是分不開的。有這樣的母親,怎麼可能培養出一個明哲保身、牆頭草似的兒子呢?
為了支持丈夫蘇洵外出求學,蘇母獨自在家撫養教育孩子們,操持全家生活,也培養了蘇轼和蘇轍兩兄弟吃苦耐勞的精神。流放嶺南時,粗糙的胡餅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流放黃州時,辟出東坡荒地,親自下地種糧種菜;流放海南時,在沒有米糧吃的時候,發現了生蚝的美味……在颠沛流離、粗茶淡飯中“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的背後,都有那位偉大母親的影子。
“疏達不羁”的祖父蘇序的影響
蘇東坡出生時,祖父蘇序還健在。老人家雖然不參加考科舉,但也讀書,興緻來了也作點兒詩。蘇洵說父親“表裡洞達、豁然偉人”。蘇東坡說祖父“公幼疏達不羁,讀書,略知其大義,即棄去”。老人家識見非凡、精力過人、胸襟氣度開闊、慷慨好施,在當地有很好的聲望。時常攜酒一樽,與親友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飲酒談笑,怡然自得。林語堂先生認為蘇東坡的酒趣正是得自祖父。我們從後來蘇東坡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中,也可以看到祖父蘇序對他的影響。
蘇序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頗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是給後輩創造安心讀書的環境和物質條件。蘇家雖然談不上是豪富之家,但祖上傳下來有田地,家底比較殷實,蘇序又很有理家的頭腦,這樣蘇家的孩子們可以一心向學而不用為生計焦慮,家中還有不少書籍供孩子們閱讀。蘇序的三個兒子讀書都很成功,蘇澹、蘇渙都考中了進士,蘇洵雖然科考失敗但才名為當世公認。據說眉山的好學之風就是從蘇序的兒子蘇渙開始的,當地至今還有很多故事流傳。
二是認為讀書是“讀大義”,詩詞不過是抒發心志的載體。蘇序自己也讀書,也寫詩,據說年紀大了,讀書反而比年輕時候更勤。讀書不是死讀書、讀死書,讀完要能明白擔當大義,能明白道理;作詩詞不可以空洞無物、賣弄辭藻。我們後來從“三蘇”的作品和文風來看,真有乃父乃祖之風。
三是對孩子的教育保持寬容的态度。蘇洵小時候不愛讀書,兩個哥哥都考中了,蘇洵卻每次都铩羽而歸,父親蘇序并不苛責,反而願意相信兒子以後一定會改過上進,對兒子27歲之後才開始發奮學習加以支持。
蘇序的這些做法,在蘇洵對兒子們的教育、蘇轼兄弟對下一代的教育中,都能找到延續。
培養一個偉大的人物,是一場幾代人的接力賽,在幾代人中形成的家風和家教,對下一代的性格與未來成就影響深遠;是家庭每個成員都參與其中的團體賽,而父親、母親尤其重要。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家庭教育的要義,在于鼓勵孩子培養品格和德行,修身立志,在于鼓勵孩子學習知識增長才幹,長大後有所作為。
蘇東坡,正是從有如此家風和家教的家庭中走出來的。
(作者系本報編審)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9日第4版
作者:劉華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