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8:46:51

前幾篇連載主要談了心态、體育常識、肌肉結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許多讀者已經急不可耐想了解與訓練更直接相關的内容。如果在讀這篇文章之前,還沒有讀過前3話的讀者,一定要記得回頭追看最基礎的内容。

但我們在開始講動作、訓練技巧和體系前,還有比這更重要、不能錯過的内容。

這些内容是如此的重要,對其缺乏了解的訓練者可能很難真正地入門。

他們很可能面臨與其他人一樣的困境:通過各種渠道讀過各種不同進度的文章,但覺得各種理論和流派是公說公有理,好像都對又都能自圓其說,以至于無法分辨對錯、合理性,在信息海中掙紮、糾結;如果不講這部分,那就是對讀者的隐瞞和不負責任。

此文可以說是初級内容,因為它講的就是“怎麼練”;

此文同樣也可以說是中高級内容,因為它的指導意義貫穿于從新手到冠軍,一切訓練者的原則核心中,解釋了我們“為什麼要這麼練”。

理論、流派和練法很多,幾乎達到了眼花缭亂的程度。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

上圖都是英文,不過其中有些是易懂的:The Motor Unit就是運動單位。Motor Neuron就是運動神經,就是那坨黃黃的東西。

如果我們把阿爾法神經比作軍官,單根肌纖維比作士兵。那麼,按照軍律,任何士兵都不能單獨擅自行動,至少必須一個軍官帶領他下屬的所有士兵一起行動,對不對?這很好理解。

這些行動遵循以下這個規律。

大小法則(Size Principle)

先說說Principle這個單詞怎麼念:噴瑟博歐。大膽讀出來,念錯了被噴沒關系,别說我教的就行了。【Alcad說】

大小法則是上個世紀最重要的神經學領域發現之一,它是指肌肉收縮時對運動單位的募集遵循從小到大的順序。

那什麼是運動單位的大、小之分呢?就是指運動單位依據該神經所下轄的肌纖維數量的不同。很好理解往下看。

一束神經控制的纖維越多,這個運動單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醫學上發現,最大的運動單位位于大腿,一束神經控制的肌纖維數量可超過8000條;手臂上一束神經控制的肌纖維數量約500-800條;最小的運動單位在于面部,一束神經僅僅控制5-25條肌纖維。

從肌纖維類型的角度說,我們已經知道肌纖維有I型、IIa型、IIx(又叫llb)型和幾種中間型。不同的書上叫法略不同,這裡我暫時采用運動生理學上的叫法。

科學研究認為,一般人的肌纖維的平均數是,I型占約50%,IIa型占約25%,IIx型約占25%。讓我們來複習下上節課的内容。

I型是慢肌纖維,可以粗略的理解為“小型運動單位”;

IIa型可以理解為“中大型運動單位”;

IIx型可粗略理解為“幾乎最大的運動單位”。

但是實際上,以上三種類型隻是一個範圍上的大緻劃分。即便在某一種肌纖維類型的内部,依然存在不同的大小,比如在I型單位(小型運動單位)當中,也有略大的(下轄肌纖維數量在一百到幾百之間的)和略小的(下轄肌纖維數量小于一百)。

大小法則的基本内容有2點

(1)人體對運動單位的募集,是從小到大有序的。

(2)根據需要,優先募集最少、最小的那部分。

請記住這2個基本點.

不難理解,大家看下面的講解。

當我們去移動一個很輕的重物或身體部位時(例如眨眼、拿起牙簽),身體隻會募集最小、最少數量的運動單位;

當拿起一個有一些重量的物體時,例如端起一碗飯,拿起一瓶礦泉水,身體會募集稍大、數量稍多幾個運動單位;

當需要舉起或者移動的重量越大,身體所募集的運動單位也越大、越多,深蹲硬拉極限重量時,身體一定會募集到全部的運動單位。

如下圖: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

很好理解,對不對?

以上就是大小法則的粗略意思。

即所移動的重量越大,所需的力就越大,那麼募集的運動單位也就越大、數量越多。

并且,這個順序是固定的,一定是先小再大。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當募集到最大單位的時候,比它小的單位也一定被募集到了。

下面,分出若幹點講解大小法則對我們的實際訓練的指導意義。

1. 募集順序與重量的意義

根據大小法則,第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就是:

在常規的抗阻訓練中,小重量基本沒用(很新的新手、手術後康複訓練者、傷殘人士局部訓練、幼兒和老人訓練等不算常規)。為什麼,因為很小的重量隻能募集到很小、很少數的運動單位。

有讀者會問:那小單位就不好嗎?

答: 在很大程度上,是的。越小的運動單位,力量和體積發展潛力越小。

有些研究表明,I型單位(小型運動單位)即便經過長期訓練也隻能增大約5-7%的體積,而最大的單位(IIb),卻被觀察到經長期訓練後的體積增幅可超過45%。

而根據合之連載.第3話,我們探讨過,在同等的其他條件特别是神經效率下,肌原纖維圍度與肌肉的力量和運動表現基本是正相關的。

所以,對于我們這個以增肌、增力為主要目标的群體來說,中、大型運動單位是我們的主要目标。

從很多年前陸續有網友和我交流說:“早點看到你寫在網上的這些知識就好了,被那種輕重量去感知收縮的文章耽擱不淺,一兩年了一直小心翼翼的不敢加重,結果基本沒什麼進步,後來的朋友都超過我了”。對我說過類似話的網友真不算很少。

長期使用較小的重量,就無法充分募集到最大型的運動單位。

大型運動單位也有一個名字叫做“高門檻運動單位”,簡稱 高單 。下文我們就用高單表示。

高單在平時很不容易被募集到,在缺乏運動的普通人體内處于一種“潛伏”狀态。但是在一些極端條件下,特别是有特殊心理意義的情形下可被激活,如涉及生死的搏鬥。

有新聞報道,一個外國9歲小孩Jeremy體重約29.5KG,當他看到在小汽車下修車的父親因千斤頂滑落被壓,于是奮力擡起了汽車的一個角,讓母親撐起千斤頂救出了父親,可算是我們窺探高單潛力的一個特殊的極端例子。

反過來,長期不用的結果就是用進廢退,運動生理學認為,缺乏運動的人群,大腿肌肉中的高單的數量顯著下降,低單(低門檻運動單位)數量顯著增加。而且,觀察還發現人的衰老過程也是如此:随年齡增加,體力勞動和力量下降,大腿肌肉中的高單逐漸萎縮,被低單所替代。

大家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理解這一點:田徑運動員的身體是非常強壯的,身體素質極佳。而短跑冠軍更是身上的大單位占了非常大的比例。

對運動員的觀察還發現,馬拉松冠軍的腓腸肌中I型單位(低單)占比可達93%-99%;而短跑冠軍的腓腸肌中I型單位僅占25%。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一個問題,即馬拉松運動員身體也I型單位為主,小單位占了很大比例。難道他們也是不健康的?對于他們是否健康,妄下結論顯得草率,但是從以下3個角度我們可以做出一些思考:

1.大家都知道一個常識,競技運動追求的是成績而不是健康,而且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競争資源的、相互沖突的。如果某人把所有的單位轉為低單,他是為了出專項成績還是為了健康呢?

2.我看到過一些數據,是關于足球球員猝死的。相關的專題進行了統計,體育界猝死前3名:1足球、2自行車、3馬拉松,都是過度使用心肺的項目。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4

3.木桶理論:木桶能裝水的多少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木闆。有較多軍事曆史和體育知識的人會知道,其實人的耐力(也就是前面我們的連載說過的低階力量耐力)挺強,或者說潛力很大。在一些探讨中,經常提及古代長距離行軍都是步兵停下來等騎兵。

那麼,根據木桶理論,其實我們的各項身體素質中,耐力其實是“最長的那一塊木闆”。

而真正的短闆是什麼?就是我們最缺的東西,具體到肌肉、運動單位上,就是那些用得少、募集難度高、随年齡不斷退化萎縮的高門檻運動單位。

上面我們說了,高單在腿上的分布比較多。

人老腿先老,這句話并非空穴來風。

這也在某一點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通過運動減肥的效果往往不佳,因為我們都是節能型的,我們對于耐力運動太擅長了,消耗不了多少熱量。

一個減肥者更不願知道的是,大量的跑步會讓身體迅速獲得神經适應性,身體會迅速發現并采用最為經濟、節能、高效的方法,用最少的熱量來支撐跑步的熱量消耗。

有讀者會問:那麼高單就那麼好嗎?

答:首先從木桶理論上說,這就是我們的最短闆,即便不是絕對的好,至少從木桶理論的角度說,是高收益的。其次,之前的連載引用了醫學雜志《柳葉刀》的大型研究,證明了力量和各種緻命性疾病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證我的個人推斷。

其實關于高單、系統訓練力量和健康的巨大關聯,大家也能自行找到很多資料,這就不贅述了。

回到對運動單位和重量的讨論上:要最大限度地發展肌肉和力量,目标要瞄準至少是中高門檻的單位。

因此,要在技術完善、動作正确、基礎紮實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大的重量。

因為,對重量起反映,作為重量刺激的結果,神經系統自然會募集足夠的運動單位和它所内含的肌纖維。

知道這一點,我們可以防忽悠。

有一些看上去高端的言論經常會提倡一種觀點,重量輕才能刺激到肌肉,那麼問題來了,重量輕,能募集到多少單位呢?都募集不到,又談何刺激肌纖維?

一個真事,有個朋友去參加了某高手培訓班,高手看了他卧推,就說:你的胸肌沒有收緊。當然,沒看過運動生理學的他當場就被唬住了,陷入懵逼狀态。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本文傳遞的基本信息,至少可以做個簡單的思考,怎麼收緊?怎麼叫沒收緊?肌肉這玩意就是你給多大重量就募集多少,沒重量當然收不緊了,這有什麼問題?

其實就像我們之前的連載所說,推翻玄學,防騙,最重要的還是知識和頭腦。為便于大家更清楚地理解運動單位的募集情況,一些圖解是必要的。

假設這個圓柱體是小明同學的肌肉橫截面。這個圓柱體硬要說成是小明同學的肌肉橫截面,看上去跟真的不太像,但大家不用在意這些細節,對不對?主要是理解意思。

好,這裡面一共14個運動單位:

IIx型單位2個,每個力量20牛;(llx又叫llb)

IIa型單位4個,每個力量10牛;

I型單位8個,每個力量5牛。

合計總共120牛。

為方便閱讀,接下來的啞鈴重量也用牛而不是KG來表示。

什麼?看不懂llx(又叫做llb),lla,l是什麼?補課吧

雲之連載:第3話.增肌訓練基礎——肌肉的基礎信息和一些被流傳的誤區【補劑品賞】

好了,補課的同學走了,我們繼續。

小明同學的肌肉橫截面,圖解就像這樣: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5

(1)當小明勻速緩慢舉起一個5牛的小啞鈴:(打上紅色三角形表示這個單位被募集了)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6

(2)當小明舉10牛的啞鈴,募集情況: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7

(3)當小明舉起50牛的啞鈴,募集情況: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8

(4)當小明舉起80牛的啞鈴,募集情況: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9

(5)當小明盡全力舉起120牛的啞鈴,募集情況: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0

(6)小明持續高次數地擡舉輕重量的5牛啞鈴,會如何?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1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2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3

沒錯,輪換。第一個I型單位會疲勞,然後換第二個,然後第三個...最後當第8個I型單位也疲勞了,第一個I型單位應該冷卻完成了,于是乎,又換回第一個繼續。這就是輕重量高次數下運動單位的募集規則。

一定有細心的讀者會想到,一直做下去,做到天荒地老,輕重量高次數也總會力竭吧,力竭之後呢,會募集更大的單位嗎?

答案是不會。

根據大小法則,運動單位有明确和固定的募集順序,它總是由小到大的,并且必須是先募集到小的,再是大的。

如果小單位全部力竭,疲勞了,沒法對神經的募集産生反應,身體是無法直接越過小單位去募集到更大單位的。

因此,用小一些的重量做到力竭之後的短時間内,身體就無法募集到更大的單位了。

作為印證,我們可以去感受一下,當走了好幾個小時路,最低的低單都疲勞了的情況下,你是無法深蹲起較大重量的,這不僅僅是能量的問題,而是一個神經上的機制問題:低單的疲勞會導緻神經系統無法募集到高單,發不出較大的力。

在訓練中如果不使用足夠的大重量,就無法募集到力量和體積潛力最大的單位。

這就是對于常規抗阻訓練來說,中小重量不應當成為訓練主體的原因。

同時,這還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些所謂讓你用較輕重量去更充分刺激肌肉的說法,其實與真正的科學是存在相當大矛盾的。

以上就是關于大小法則的第1點,募集順序與重量的意義。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4

2.速度的價值

多數流行的網絡健身文章會強調慢、強調控制重量。其實有一定的道理。慢和控制能夠增加肌肉承受機械張力的時間。術語叫做TUT,即time under tension。

什麼叫機械張力?

機械張力指的是運動單位受到拉扯的外力的大小。這個力越大,神經就會把運動單位調動得越徹底,被刺激到的肌纖維也就越多,實際訓練一般是通過加重量來實現,當然得在動作正确的前提下。

但是,這種強調慢,強調控制重量的方法是有一個讓人無法接受的弊端,就是 慢速無法募集到高單。

為什麼呢?慢和控制意味着發出的力小。

從F=MA的角度來解釋,M(質量)一定,A小(速度慢),那必然F(力量)小。

也就是物體的重量沒有變,而移動速度慢了,那麼必然是由于所發出的力量小了。

而根據運動生理學,單根肌纖維發出的力的大小幾乎是一定的,更小的F就隻能是代表募集了更少、更小運動單位的結果。

根據以上,大家就能想明白了,為什麼慢速動作感覺很艱難呢?

慢速的向心階段之所以困難,是因為F小,募集的單位小和少的結果。讓小單位來承擔負荷,強人所難嘛,當然感覺困難了。

而慢速動作的離心階段為什麼難呢?

其實在合之連載.第3話中,合之連載:第3話.關于肌肉的信息和一些訓練休息狀态的看法--【補劑品賞】

關于離心收縮的部分其實已經探讨過,同樣是相對少的運動單位(第3話當時還沒有講到運動單位,所以用的是肌纖維這個概念來替代)來承擔相對大的負荷。比如用59%的運動單位承擔60%的負荷、用100%的運動單位承擔120%的負荷。大家還記得嗎?

因此,越是慢速和控制,越是在刺激低單,造成的損傷也是針對低單而言的,之後的修複也是以低單為主的。

因此,中小重量不可能練出卓越的力量,對肌肉發展效果也比較有限。

這不隻是理論,這在我長期的實踐觀察和教學中也有非常多的樣本(人)支持。這些年我一直在細心觀察周圍所有人來收集樣本,也包括不鍛煉的。在鍛煉的人當中,凡是長期使用中小重量進行收縮感知訓練,用小重量來做慢速動作和控制性訓練的,練出的體形和跟沒練過相差不大,甚至他們連“新手期福利”(指正常刻苦訓練、充分飲食和休息的人,在開始練的頭半年到2年内,可以飛速進步,迅速提高大量的體重、力量和肌肉圍度)都享受不到。

有讀者會問:那麼,是否中小的重量就沒法玩了呢?

答:當然不是。個人建議中小重量正确的玩法是高速動作,或者爆發力動作。

比如,脫手卧推。在史密斯機上使用1RM的15-25%的重量,用盡全力向上推,在末端脫手,并且盡量讓杠鈴飛的高一些,越高越好,然後下落時接住。因為重量很輕,又是史密斯,所以不會有安全性風險。還有一些譯文中翻譯的抛實心球、投擲動作等,也能很好的發展爆發力。

根據F=MA, M為定值,F越大,A越快。

即對同一個5牛重的小啞鈴而言,如果用慢速動作舉起,那訓練者發出的力就是5牛;而如果訓練者能發出30牛力,那小啞鈴的移動速度就會快很多。

如果小明對這個5牛的啞鈴發出30牛的力就會是這樣: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5

同樣,如果小明對着50牛的啞鈴發出80牛的力,那募集情況就是這樣: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6

速度的價值通過力表現出來:你募集的單位越多,發出的力越大,那麼對于同一個重量的啞鈴,它被移動的速度就越快。

換句話說,動作速度越快,募集的肌纖維越多。

如果手頭的工具或者杠鈴片數量有限,重量不足,采用高速動作就是最佳的訓練方式。

高速動作,也就是大重量訓練的第二種形式:即對中小重量的重物,發出接近于極限重量的力。

前蘇聯某資深體育學家(這位老師的名字有點長,開玩笑,那是蘇聯名字啊!名字不長不舒服斯基!舉重教材都稱維氏)曾經對這種訓練法有一個通俗的比方:應該試圖用舉起一桶水的力量去舉起半桶水。

記性好的同學可能記得,我們在合之連載.第2話裡曾經提到過,速度是力量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具體訓練手段上,有條件者應當進行短跑、沙地跳躍等;美國許多力量舉運動員們除了安排專門的爆發力訓練日,還進行各種跳躍練習。

快速動作能在增肌的同時,充分發展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當然,前提是得會玩,而不是瞎整)。

對于同一個人來說(體重不變),總體上力量越大,爆發力越強。

其實,極限力量和爆發力/發力速度的關系比較複雜,兩者正相關隻是個不完全嚴謹的大體趨勢,更細節的東西,因為篇幅問題,會在專門的連載具體說。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體重超過170公斤的海曼(他的深蹲430公斤)能跳上90 厘米的箱子: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7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8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19

著名舉重運動員廖輝(能深蹲近300KG)的驚人的彈跳: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0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1

舉重高手都能這麼玩: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2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3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4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5

雲南的力量舉愛好者昂先生60公斤體重深蹲230KG,看他跳車、跳人玩很6: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6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7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8

回到我們的主題,在做動作的時候,速度越快,發力越大,募集的運動單位越多,鍛煉效果越好。這樣練出來,我們不但有肌肉,有力量,還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運動能力。

關于爆發力和速度訓練,有許多專門的方法和工具,以後會詳細介紹。

那麼,了解了以上知識之後,傳統的控制和慢速動作的弊端就暴露出來:

對于較小的重量,如果仍然用慢速動作,刻意去降低速度,降低速度就意味着減少發力,就意味着被募集的運動單位更小、更少。

所以,有一些高水平的體育文章裡面提過:“對于任何運動員來說,輕重量的慢速動作都是無意義的”。

那為什麼采用慢速動作我們會能感到酸脹難忍呢?答案在合之連載.第2話中提過,代謝廢物堆積。

合之連載:第3話.關于肌肉的信息和一些訓練休息狀态的看法--【補劑品賞】

而代謝廢物堆積的關鍵就是時間。這就引出了下一知識點。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29

3.時間

不同單位的耐力不同,總體規律是越大的單位力量越大、力量和體積潛力越大、但是耐力越差、能持續工作的時間越短,而小單位是相反的。

高門檻運動單位都是由IIx型 (llx型又叫llb型) 這類快速肌纖維構成,它們就是收縮速度很快、力量和體積潛力很大,但是耗能也大。并且對于如此快、如此高消耗的能量供應來說,無氧糖酵解系統和有氧氧化系統都無法及時供應得上,所以隻能依賴ATP-CP系統供能。

因此,最大的運動單位,隻能持續收縮8-15秒以内。這也就是為什麼,若某人使用的負荷超過1RM的90%以上的重物進行訓練時,他最多隻能重複3-4次。因為這3-4次差不多就用掉8-15秒。

而大中型的單位,如IIa型範疇中的,耐力就比前面說的最大的單位要稍微強一些。能持續工作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可能有15—30秒。

順着這個規律,越小的單位,耐力越好。因此,打字可以打很久,散步等一些發力很小、僅募集低單的活動可以持續N小時。

運動的單位大小和耐力的不同,決定了代謝廢物的堆積情況。

合之連載.第3話中探讨過,在運動中采用中小重量做高次數的重複時,之所以産生較強的“泵感”,是因為代謝廢物(肌肉收縮中所産生的包括乳酸、丙酮酸、H 離子、氧代謝産生的自由基等)的堆積導緻肌細胞和相關組織内離子濃度差升高,從而産生組織水腫。

而這些代謝廢物的大量産生與積累、生成速率的提高,同時仰賴2個條件:

(1)足夠的時間。

(2)足夠的能量消耗速度。

需要理解的是,這些廢物的堆積過程,其實是一個動态的濃度上升的過程。即,身體一邊産生代謝廢物,一邊将這些代謝廢物分解掉。

在靜止和非常低強度的運動下,産生速度和分解速度大緻能夠持平,所以不會導緻使其過分升高;

而在高強度運動下,産生的速度大大高于生理上分解的極限速度,所以就造成了濃度的上升。

有些難懂對不對?沒事。看下面這個比喻。

這就有點像,往一個底下有小孔的水桶裡倒水。如果倒得很慢與小孔流出的速度相等,那水桶裡的水就不會增加;當倒水太快,小孔來不及流出,水桶裡的水位就會上漲。

那麼,思緒前進一步,到訓練上。

以上原理其實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形象解釋,為什麼常見的“代謝廢物堆積型的肌肉訓練”選擇的次數範圍是8-12次?

因為,如果使用更高的高單來工作,它們力量強大但耐力有限,無法持續工作較長時間來滿足上面說的條件(1)。

如果使用非常輕的重量能連續做幾百幾千次的,這些單位的耐力很好,的确是可以滿足條件(1)了, 但是這樣一來又不能滿足條件(2)了,因為我們上面說到了,非常輕的重量動用的是很小的運動單位,就算再累,也隻是輪換着被使用而已,而且它耗能很少,即便它在無氧代謝中,産生的代謝廢物的量和速率也很少,少到基本上也就跟這些廢物被清除的速率差不多了,導緻沒法“讓水位持續上漲”。

所謂有氧運動,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意思,身體産生代謝廢物的速度大緻與身體清除廢物的速度比較接近,所以可以持續地運動下去。

8-12次其實是一個中等單位工作達到衰竭的次數範圍。

這些中等大小的運動單位,既滿足耐力尚可、能持續工作一段時間來産生乳酸,又滿足力量和消耗能量、産生乳酸等代謝廢物的能力還過得去,能使相關代謝廢物的堆積大大超過身體的清除速度,造成“水位持續上漲”。

此外,8-12次的動作,正常情況下一組的持續時間大約是18-30秒。

因此,從運動單位大小和耐力的對應關系我們可知,采用8-12RM的重量訓練時,大約最多能募集到的是IIa型單位中高階的部分。

大家應該明白了,時間才是幕後的主使。次數其實是表象。

“代謝廢物堆積型的肌肉訓練”其實并不在乎你是8-10次還是12-15次甚至也不在乎你是15還是20次,造成效果的本質是背後的代謝廢物堆積所需的時間。

再進一步,不管你是做20次/每次1.5秒的動作,還是做10次/每次持續3秒的動作,隻要總的TUT接近,它們所産生的代謝廢物和後面因此産生的效果是差不多的(有細微差别,但是可忽略)。

在組間休息上,年輕的訓練者們也不用過分糾結到底是30秒還是45秒還是1分鐘,因為總體上,它們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目标,即在短時間内最大化堆積代謝廢物。這能讓訓練者産生切切實實的感受,目标部位的酸脹和組織積液積累到了何種程度,有經驗的訓練者可以相當準确地量化。

因此,任何一個有足夠訓練年限和肌肉積累的訓練者,一旦覺悟出了“肌肉刺激型的健美訓練的本質就是反複機械地堆積代謝廢物”,那他就已經自動有了區别,一般情況下,在不用藥的選擇下,都會進入了本能訓練的層次。

對這種層次的訓練者來說,動作形式本身、次數範圍、組數、組間間隔等很多變量,對于他來說都已不再重要,都是外在的形式而已,隻要掌握了實質,無論外在形式如何變化,一切都盡在掌控。

這有點像武俠小說裡面的招式和心法。初學者學空洞的招式動作,認為招式可以制勝。而進階為高手是需要有心法。招式隻是釋放出這個心法的形式動作而已,劍可以殺人,樹枝可以殺人,空手也可以殺人,什麼都可以,不同的形式隻是承載演繹方法的不同。

這也是我生活和做一切事情的偏好:重實質輕形式。

因此在合之連載.第1話談心态的時候,我們談到為了形式而犧牲實質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正如古人所說的:“有形無神者,迂”。

回到訓練上,需要注意的是,健美訓練可不隻有“肌肉刺激”。這隻是健美訓練的一個分支而已,而且這個比例,在科學的健美體系中應當至少小于40%。這個話題挺複雜,需要較大篇幅。

對于此文來說,我們這篇的目的是通過運動單位、大小法則和時間來了解訓練的内涵。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0

4.時間的啟示:力量衰竭的本質和規律

對于訓練是如何産生疲勞的,力量是如何衰竭的,力竭的意義有多大,一組訓練應當在什麼時候終止,這些在實際訓練中非常重要的問題,隻有當我們充分了解了運動單位的基本募集法則之後,才能被清楚的揭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先花了大篇幅來闡釋這些基礎的原理。如果跳過,後面的内容大家就會感到一頭霧水。

疲勞的原理是複雜的,有相當多的因素在制約。

粗略歸納一下,至少包括:

  1. 細胞内能源物質的耗盡;
  2. 代謝廢物堆積對收縮行為的阻礙(特别是乳酸);
  3. 神經系統的疲勞和産生動作電位能力下降;
  4. 神經沖動頻率的降低;
  5. 神經系統自發産生的保護性抑制;
  6. 肌原纖維受傷斷裂;
  7. 肌細胞内各器官承受的氧化壓力等等。

而對于本文來說,我們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2點是:

(1)前面已經談到過,不同大小的運動單位耐力不同,從而“罷工”(退出收縮工作的行列)的時間不同。

(2)運動單位的工作遵循“全或無”的規律,即一個單位要麼完全收縮,要麼完全不收縮。

回到最初,大家都知道了,身體募集運動單位來舉起重物,是根據需要來的。

但是這個募集,并不是同時發生的,而是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内依次發生的。

當我們試圖硬拉200KG的時候,在最初的0.0001秒内,身體是并不知道這個杠鈴的重量;

随時間很小幅度的推移,神經系統發現肌肉沒能成功收縮,進而意識到重量較大,于是更多的單位被募集;

再随時間的小幅度推移,如果重物仍然沒能被舉起,更多的大型單位被募集,直至全部。

募集到的單位的大小,和時間之間,是這樣一條曲線來表達,I型最小,IIa型中間,IIX(也叫IIb)型最大,大家仔細看哦: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1

然後,不到10秒後,最大型的單位IIX(也叫IIb)型開始退出收縮的行列,但I型和IIa型還在工作。此時,力量已經開始衰減。

紅線既可以看作募集到單位的大小,也可以看作是力量水平。因為簡單來說,有多少、多大的單位就有多少力量嘛。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2

再之後,又過了一段時間,IIa型的耐力也耗盡,它們也退出了。曲線就成了這樣: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3

再往後,I型單位中較大的部分也退出了,隻剩下很小的單位還在一直工作: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4

越往後面,剩下的單位越小,耐力越強。退出的就逐漸變少,剩下的都是耐力非常強的,就能堅持下來了。

愛思考的讀者會想,這到底用的是多重的重量啊?怎麼可能既募集到最高的高單,又能持續那麼久?

别奇怪啊,其實,這個圖隻是一個變化趨勢的示意圖,并不是針對具體某一個重量的示意圖,告訴大家如何變化的。

再比如我們要考慮舉起自己所能舉的具體最大重量,就要在縱軸的某個點劃一條橫線,橫線的水平既可粗略地理解為重物的負荷。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5

藍橫線代表較大的重量,綠橫線代表較輕的重量。

需注意的是,這個圖是一個大體示意圖,并不是根據真實的實際測量所得,這張圖的走勢大緻是正确的,但是具體時間和對應的點不是絕對準确,大家能理解意思就行。我們繼續往下看。

根據上圖,當紅線下降時與藍線相碰的那個點,就是在該重量下,達到力竭的時間點。

如果把藍綠兩條線在橫軸上做一個标記就更清楚:在時間點A、B,就是這兩條線所代表的重量下,訓練者達到力竭的時間點。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6

以上是一個整體趨勢的走勢圖,就是考慮到包括最大重量會導緻的最大運動單位募集在内的情況。

再考慮到其他的情況,那如果我們要具體到某一個重量而并非最大重量,圖就會變成如下: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7

即,我們所用的重量越小,募集單位越小。後面發生的事情順序是:

A:募集到足夠單位後,綠線以下的單位持續工作,同時綠線以上有許多更大的運動單位是處于閑置狀态的,它們并不會加入進來。

B:綠線以下的運動單位會繼續工作至耐力上限,然後它們之中的較大的單位會最先衰竭,紅線出現下降拐點;

C:再然後,綠線以下單位中,從大到小,依次退出,最後保留最小的單位繼續工作,因此力量不斷減少,紅線繼續下行。

即,在一組動作中力量衰竭的本質就是運動單位從大到小,依次“罷工”的過程。

請注意這個規律,一定是其中較大的單位先退出的。其中較大的單位退出後,參與收縮的肌纖維減少,力量即減少。

并且,根據(2),因為運動單位要麼完全收縮要麼完全不收縮,所以力量的衰減完全是因為參與工作的運動單位數量變化造成的,而不是單個運動單位本身收縮力量減少造成的。換句話說,同一個運動單位在工作中的收縮力量基本是不變的。

以上規律給我們訓練的啟示是:

一組動作中,動作速度開始明顯變慢,即代表着最大的、價值最高的運動單位退出了。

此時,因為參與的單位數會減少,力量會下降,看:

F=MA,

M(物體質量,也就是我們舉起的啞鈴,比如是20kg)是不變的,

那麼F(給物體加速度的合力)減少了,肯定就是也A(由F力作用所産生的加速度)減少了,由此得知動作速度變慢。不然F怎麼會減少對不對?

舉個例子,45=5*9 這個算式,那5這個數字不變,45突然變小了,變成30了,肯定是因為9這個數字變小了,變成了6。很好理解。

如果我們此時繼續訓練,我們并不能募集到最大的運動單位了,它們已經下班了!繼續訓練我們其實隻是給仍然在崗的更小的員工們加壓!

要進行動作,隻能借力,随着訓練的繼續推行,更小的單位難以承受如此大的機械張力,紛紛受損,肌原纖維被扯斷,因此,我們能在訓練後的若幹天感覺到因炎症帶來的組織腫脹和疼痛。

因此,對于力量訓練和大肌群、腿臀部等以高單為主的肌群來說(請注意這個前提),力竭應當是點到為止的,不僅僅是從恢複的角度考慮,而要從募集規律的角度看問題。

承受力竭并繼續舉起輕微重量的艱苦訓練雖然能制造炎症,但是因為最大的運動單位已經最先退出,它們并沒有繼續去承受超大的機械張力和負荷,所以它們受到的創傷并不多,修複增粗也并不多。

反而那些力量和體積潛力較低的小型單位由于我們上述的機理,顯然被修複、生長得最多。

所以,明智的高收益的力量訓練(廣義的力量訓練,包括一切使用重物的訓練,不僅僅指具體的力量舉和舉重)應當是像下圖這樣,明智地在大型單位退出之後,我們就即刻結束戰鬥,停止這一組,并不持續下去。時間點大約落在C和C1之間的大緻範圍。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8

愛思考的讀者們又會發現,其實這種訓練法就是大重量低次數的。

沒錯,科學就是如此。

隻有這樣的組,是一個在體育意義上真正有效率的組。

本文到此結束。

本文告知了原理,根據原理,納為己用,因為明白了原理,操作變通的餘地才會更大。

此文内容不寬但較長,有些部分可能理解不易,建議早晨閱讀。

如有任何方面問題,請讀者朋友們積極留言,我們會給出答複。

最後請大家支持我們,轉發我們的原創文章。感謝。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39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40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41

神經骨骼肌接頭的細微結構圖(一束阿爾法神經和它所下轄的所有肌纖維)42

(鑄肌健身是補劑品賞創始人獨家授權的媒體。本文已獲授權,如需轉載,請标明出處,并聯系作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