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14:49:56

騰氏水産商務網獨家報道:

作者 | 趙海永 上海瑞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對于水産養殖而言,追求高密度幾乎是所有品種的必然之路,而高密度則面臨諸多的環境壓力,這其中的條件緻病菌是我們很難避免的。尤其是到了每年的7、8月份,溫度到了細菌繁殖的最佳時間,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如何應用科學的方法避免細菌的過度繁殖?我們首先要了解水産養殖水體及底泥的細菌情況,才能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的方法。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高密度養殖問題不斷)1

■ 本文作者趙海永

一、幾個小概念

我們既然要談養殖水體和底泥中的細菌,那麼就要先了解三個小概念:總菌數、異養菌數、弧菌數。

1、總菌數:一般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生長出來的中溫性需氧的細菌數目, 也稱平均平闆菌數。

2、異養菌數:異養菌是指從有機化合物中獲取碳營養的一類微生物。異養菌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腐生菌以動植物屍體、腐敗食物等作為營養物;寄生菌寄生于活體内,從宿主的有機物獲得營養。所有的病原菌都是異養菌,大部分屬寄生菌。

3、弧菌數:弧菌(Vibrio)是菌體短小,彎曲成弧形,尾部帶一鞭毛的革蘭氏陰性菌。目前我們水産養殖中多依托弧菌平闆進行弧菌數的檢測。

這三個概念,我們可以這樣綜合理解:總菌是指水體中所有的細菌,不分好壞;異養菌則基本都是壞蛋了;至于弧菌,則可以理解為壞蛋中的壞蛋了。

二、水體細菌的變化

我們初步的将水産養殖池塘中細菌的場所分為水體和底泥,在這兩個不同的場景中給予不同的分析,首先我們分析水體細菌的變化,我們将從四個小方面做出分析:

(一)養殖水體細菌一天之内的數量變化

養殖水體的細菌在一天之内會發生哪些變化?我們收集了一些學者的研究,初步彙總如下: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高密度養殖問題不斷)2

這些研究很有意思,我們通過總結可以看出,細菌數量基本會在下午5點達到最高峰,在淩晨1-5為達到最低谷,這個趨勢幾乎和水體溶氧的變動趨勢是一樣的。其受影響的第一因素應該是太陽,當太陽剛出來之前(早上5點左右),這是細菌的最低點,然後随着太陽的升起,細菌的數量(包括繁殖速度)會不斷增加,直到太陽下山前(下午5點左右),細菌數量會達到最高峰,然後開始數量減少。

當然與細菌數量變動的相關原因也應包括:不同的水層、溶氧以及浮遊動物的捕食以及營養供應等等。申玉春等(1995)提出一個分析:其認為白天水溫逐漸升高,水體分層,浮遊動物分布在中下層,因而表層細菌增殖快,消耗少,數量不斷增加。入夜水溫逐漸下降,水體混合,細菌也由表層進入底層。同時,浮遊動物上浮,對表層水細菌濾食作用增強,從而細菌數量逐漸減少。這也可以做為我們的一個借鑒。

另外,總菌數在一天内的數量變動也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1、當我們向水體補充有益菌時,如果隻考慮細菌一天之内的變化,那我們就應該盡量的在早上太陽升起後2-3小時再用有益菌,尤其是耗氧菌,比如芽孢類的。

2、當我們如果去殺滅細菌的時候,應該要考慮兩個時間點:一是細菌數量最高峰的下午5點左右;二是細菌數量最低的淩晨5點左右——實際上我們現實中的殺菌多在清晨,一般都會在7點左右,這個時間點的選擇除了考慮細菌數量的變動,應該也考慮了溶氧的變動,從而讓藥效及安全性都盡量達到最佳。另外,此時的細菌,有可能是“體質”最弱的時候。

(二)水體細菌的長期變化

對于水體細菌的長期變化,我們結合多篇論文,分别從魚池及蝦池進行彙總分析。

1、魚池總菌數的長期變化

1.1魚池總菌數的單波峰變化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高密度養殖問題不斷)3

請注意,以上數據的收集時間為1990-2006年,而近些年的養殖技術已有了不小的進步,養殖密度的提升是必然的,池塘内進入的營養物質也有大幅度的上升,可能這對波峰的變化影響不大,但有可能對最高值與最低值的差值有較大的影響。

1.2魚池水體總菌數的雙波峰變化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高密度養殖問題不斷)4

綜合以上研究,我們的總結如下:

第一、魚池的總菌數有可能存在兩種波動變化,一種是單峰變化(此種情況較多,全年性的研究基本表明這個高峰是在7、8月份),一種雙峰變化(有可能在3-6月份與10月份左右分别達到兩個高峰),這有可能是某些有害菌與溫度直接相關造成的。有些魚類疾病是在4、5月份左右暴發,而高溫到來後又會消失不見,這一點倒也佐證了雙峰變化的可能。

當然也存在另外的解釋,比如這兩個時間段,水體的早晚溫差變化大,養殖動物應激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也有可能是疾病高發的原因。

第二、每種養殖動物所在水體的總菌數的峰形變化應該會存在差異,不同養殖區域間的峰形變化應該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品種、氣候、養殖密度、水體等原因造成,因此這些總結我們可以借鑒,卻不可生搬硬套。

第三、預防的工作絕不能在總菌數達到高峰的時候去做,因為如果溫度達到了細菌适宜的生長溫度,那麼細菌的生長速度是我們無法阻止的,此時我們要做的工作更多的是提前預防,将細菌的繁殖基數降到足夠低,才有可能防控成功。

2、魚池異養菌數的長期變化

2.1異養菌數的單波峰變化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高密度養殖問題不斷)5

2.2異養菌數的雙波峰變化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高密度養殖問題不斷)6

異養菌數量的變化規律并不十分明顯,如果從以上論文中分析,異養菌的數量變化有大概率呈現雙峰變化,最高峰有可能出現在6、7月份,另外4月份是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這在現實中與一些養殖動物發病的時間也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另外,異養菌數量在不同的月份差異有時候很明顯,不過至少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在異養菌數特别高的月份,如果想控制或殺滅異養菌,那麼需要相關産品的濃度應該要更高,使用量要在安全範圍内盡量加大。

3、南美白對蝦蝦池的一些變化

(1)從3月至8月份這個階段,異養菌的數量都是逐漸上升的,基本呈現中後期高于初期的特征。

(2)對于很多外塘異養菌在水體中的發展趨勢,大多數是單峰表達,在每年8、9月份左右達到數量高峰。也有個别研究指出異養菌數呈現雙峰運行,一種表現為6月初與7月中下旬分别達到兩次高峰,7月份數量更高,另一種是對于110天養殖的蝦池,其分别在養殖的第56天和第98天出現2個高峰。

(3)異養菌菌數的變化存在着急速增長期,一般在6月份前可能發展很緩慢,然後會在7-8月份進入一個急速發展期,短期内增長數十倍甚至上千倍。

(4)水體中的弧菌基本也是在6月份呈現上升趨勢,在8月份左右達到全年最高峰,很短的時間内可以上升數十倍。

(三)水體内細菌的垂直與水平分布

水體不同的水層,其細菌分布是一樣的麼?同樣,在養殖水體的同一個平面上,細菌的分布也是一樣的麼?我們同過研究數據的收集,彙總如下: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高密度養殖問題不斷)7

總體上看,表層水的細菌和中下層是有差異,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

(1)在白天,表層水的水溫及水質更有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

(2)夏季更明顯,這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白天藻類大多分布在水的表層,浮遊動物分布在水的底層。白天表層水浮遊動物少 , 減少了對細菌的濾食作用。再者,夏天水體容易分層,水體上下交換基本停滞,另外的原因就是夏天基本處于投餌用肥的高峰期,大量養分的進入,也會引起細菌總數量增加。

(3)這些論文也指出,細菌數在垂直方向上有差異的,因此我們在考慮殺菌的時候,必需要充分的考慮水面殺菌和底層殺菌兩個工作都要做。

(4)在有風天氣殺菌時,下風口藥物用量需适當增加。

(四)細菌與某些指标的相關關系

在這裡隻探讨兩個方面的相關關系。

(1)總菌數、異養菌與COD的關系

COD高的時候,總菌數及異養菌數都會大量繁殖,COD與總懸浮物是正相關的,而總懸浮物在外塘養殖中,其基本的表達應該和透明度有一定關系,所以我們可以大概的做出一些推論:即透明度越低的塘口其在發病時,有害微生物的數量會更多,繁殖的速度會更快,這可以初步解釋為什麼透明底低的塘口發病時,疾病特别難以治療。

(2)異養細菌與溶解氧的關系

多數研究指出異養細菌與溶解氧(DO)呈顯著的負相關性,實際上林小濤等(2006)、馬繼波等(2007)研究細菌與DO的關系也得到相同的結果。這個研究指出了溶氧的重要性,需要我們更要重點的關注溶氧。

三、底泥細菌的變化

實際上水産養殖底泥的細菌研究也非常的多,我們大多數養殖戶對此可能了解極少,即便是現實養殖中,我們對底泥這個環境的關注也是非常少的,因為平常不太容易看到,極易忽略,現将相關學者的研究進行彙總,如下表: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高密度養殖問題不斷)8

室内高密度養殖新技術(高密度養殖問題不斷)9

根據這些數據,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幾點:

1、底泥的細菌一般是水體細菌數據的數十倍至數千倍不等;

2、底泥的細菌高峰期一般在7、8月份;

3、通常底泥中細菌的繁殖高峰會在7、8月份開始,有可能在1周内增長1000倍。因此,前期的預防工作一定要做好,一定要把細菌增長的基數防控下來,1000個弧菌連續指數級增長3次可以達到8000個,2000個弧菌連續指數級增長3次可以達到16000個,前者不一定發病,而後者就有大概率發病,因為在蝦塘中,弧菌數達到104cfu/ml時,是有可能發生疾病的。

四、如何應對

(一)要轉變理念,不要排斥消殺工作

1、單純的以菌抑菌,很難在外塘中将有害菌控制的非常好。從2002年至今,全國快速的由南至北推廣微生物制劑,到現在從養殖戶到經銷商、公司、專家,每個都會說一定要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以菌抑菌。那麼請問,病多了還是少了?當然,可能有人會說,現在養殖密度大了,疾病更容易發了,那我們接着再問。

2、請問發病的時候,1畝水面倒一噸光合細菌下去有用麼?倒一噸EM菌下去有用麼?倒一噸乳酸菌下去有用麼?就是倒一噸蛭弧菌都不一定有用。用什麼有用?隻有用消毒劑才有用,那平時為什麼不用消毒劑處理下呢?

3、當然,要注意化學消毒劑的缺點,效果來得快,去的也快,不能長期的控菌,甚至有可能使用後24小時,總菌數就會反彈超标,怎麼辦?兩個辦法,一是用化學消毒劑後使用蛭弧菌,一是用化學消毒劑大劑量的補充有益菌。同時這之間的時間要掌握好,絕不要說用消毒劑後三天再用微生物制劑。

4、不要排斥消毒劑預防,陳昌福教授也曾講過這個問題,消毒劑是可以做為預防用藥的,當然抗生素不行。

(二)水體控菌和底泥控菌要分開做

我們首先要清楚,水體垂直層面中的細菌數量是有差異的,同時據研究,在水産養殖池塘中,底泥的細菌數量一般是高于水體的。因此在細菌防控時,底泥控菌和水體控菌肯定是不一樣,需要分别對待。

實際上,我們水體控菌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液體産品,碘,戊二醛、胍類等等,500毫升或者1000毫升使用2畝,使用1334平方米,大家覺得這個消毒劑能下到多深的水?30厘米?50厘米?我個人認為是絕不可能下到水底層的,這也是底泥控菌需要單獨對待的原因。

底泥的控菌工作可以考慮使用過硫酸氫鉀複合鹽底改片、四羟類的分解底改、碘片等産品。

(三)消毒殺菌後要緊跟着做好補菌工作

消毒劑是不分好壞的,統統全殺,那麼等效力差不多的時候,就馬上要補充有益菌,搶占空間,防止有害菌反彈,這就符合了占位理論。

另外,最關鍵的,一般的化學消毒劑使用後多長時間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劑,請記準,絕不可能超過24小時,為什麼?因為有研究表明,使用化學消毒劑後,總菌數會在24小時後即反彈超标。實際上,淡水中,使用一般的消毒劑後,最長24小時内一定要補菌,有些消毒劑用後8-12小時就要補菌了。

建議客戶自行發酵一些有益微生物,在成本允許的前提下,每畝用量可以達到5-10斤。

(四)割韭菜理論

對于總菌、異養菌、弧菌,我們要定期、定量的使用安全、刺激性小的消毒劑,并配合使用帶有抑菌效果的底改片,将總菌數、異養菌數、弧菌數控制到較低的水平。但我們要清楚的知道,這些有害分子是沒辦法完全消滅的,我們必需像割韭菜一樣,長一茬割一茬,一直将其數量控制在較低水平,隻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養殖環境更加安全。

五、總結

在高密度、集約化養殖不斷發展的今天,水産養殖面臨的問題隻會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在這些複雜的問題中,細菌會一直是我們水産養殖頭疼不已的大問題,我們唯有不斷的去了解它們的變化,應用即有的手段,多方位、多角度的以防為主,防控結合,才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才會為水産養殖的健康發展多一份保障。

轉載聲明

本文為當代水産-騰氏水産商務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一律禁止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