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曾評價曹操"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不過,在尊劉貶曹的曆史浪潮中,使後人一聽到曹操二字,就覺得他是個小人,是個枭雄。
但曹公當年也是一個頗具家國情懷的少年,甚至敢一人刺殺董卓,也從不畏懼袁紹。不論是膽識還是謀略亦或者是才華,孟德都遠在玄德之上,稱其為三國第一英雄也不為過。
鐘嵘就曾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曹操也曾寫下過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諸如"醉酒當歌,人生幾何?";"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當年曹操為什麼放棄了繁華的舊都洛陽,而選擇定都小小的許昌呢?
(一)、舍棄洛陽,奉漢帝于許昌
在曹操少年之際,就有很多人看好他,認為"漢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因為他雖然不學無術,但是頗具遊俠精神,為人機警,在待人接物上也是爐火純青。長大後舉為孝廉,在洛陽也算的上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後來董卓入京,曹操拒不配合,毅然出走,這更堅定了他匡扶漢室的決心。他要像筆下的管仲那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1. 十八路諸侯讨董,孟德初露峥嵘
曹操年輕的時候嫉惡如仇,他憤恨董卓一把大火燒了洛陽城,也恨他公然殺害大漢天子。作為奮武将軍,曹操義無反顧的加入了讨董聯盟。在軍中,他表現的比袁紹、袁術兄弟出色的多。二人畏首畏尾,而且根本無意為匡正漢室。
"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孟德屢獻計策,但大家終不為所動。以至于後來各路諸侯直接打了起來。後來黃巾軍勢起,但他們有勇無謀,不足以和曹軍相抗。曹操趁機收編了二三十萬的黃巾軍,是為"青州兵"。
緊接着,群雄逐鹿中原,大家為了搶地盤開始紛争不休。此時董卓擅權行廢立之事扶植起來的漢獻帝,惶惶如喪家之犬,沒有人願意接納他。終于還是曹操将其接至許昌,并接受荀彧的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劉備等人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東漢的首都在洛陽,此乃中原腹地,那麼曹操為何要将獻帝迎至許昌,而舍棄東漢都城?
2.董卓一炬,洛陽焦土
首先,曹操并未讓獻帝把許昌當成大漢的都城;其次,曹魏的都城在邺城,許昌隻是曹操治下的重要城市之一。曹操放棄洛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洛陽已經不能用了。它不再是昔日的那個繁華都城,在董卓治下,那裡早已經殘破不堪。
當時董卓入京,發現山東的諸侯們很容易對他形成包圍之勢。便在李儒的建議下,西行至長安。既然自己得不到,那也不能留給别人。所以,他決定将洛陽城中的百姓悉數遷至古都長安,而那些帶不走的建築,諸如廟宇、宮殿等就一把大火燒掉。
《三國志》"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卓臨行,教諸門放火,焚燒居民房屋,并放火燒宗廟宮府。南北兩宮,火焰相接"。
到了曹操迎獻帝之時,洛陽城裡已經隻剩下百戶居民,一切設施都需要重新建造。所以,選擇洛陽,對于曹操而言并不是明智之舉。當然,這隻是原因之一。
(二)、古城舊都,容易淪為衆矢之的
在古代忠君愛國的影響下,文人士大夫們,都很信奉那套正統論。如果曹操讓漢獻帝在洛陽,這就等于宣布漢朝再度恢複了統治,就會有大批東漢的"死忠粉"前來投奔。
那些流落在各地的王宮貴胄們,也會紛紛奔赴洛陽。一旦漢獻帝覺得自己有了實力,那曹操就會變得不容易控制。
1. 目标過大,且為四戰之地
洛陽,是東漢的政治中心。而曹操打的是"尊王攘夷"的旗号,若是他本人都跟着皇帝去了都城,那麼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他就成了那個架空皇權,左右朝政的奸詐小人,就與董卓沒有什麼兩樣。
名不正,則言不順。各路諸侯大家雖然彼此都清楚是什麼樣的人,可是誰也不敢公然說造反。如果回到了都城洛陽,那些諸侯們再來一出清君側,合力攻打自己,曹操就得不償失了。同時,洛陽的地形很不利于防守。
這裡雖是中原腹地,不過四周都是平原,可怕的是,每個方向都有敵人存在。首先,西邊出潼關有李傕、郭汜,再往西還有韓遂以及馬超等;若是往北,那便是冀州,緊鄰着仇敵袁紹;在洛陽的南面,便是張繡占據着的南陽。
大家有人比曹操實力強,有人比曹操實力弱,但是都沒敢染指洛陽,就是害怕會成為大家的目标。而且洛陽又沒有險峻防守,若是敵軍從四面八方湧入便毫無招架之力。洛陽的交通固然方便,但是四通八達之地,往往就是四戰之地。
2. 鞭長莫及,遠離統治區域
曹操是通過收編黃巾軍逐步的擴大勢力的,他的地盤主要是在山東,比如青州還有兖州。山東的中西部地區,可以算得上是他的根據地。而河南的東部,曹操也占了許多地盤。所以,許昌在曹操的勢力範圍之内,而且毗鄰着山東。
曹操的影響力遠遠沒有到達洛陽,若是移居于此,周邊環境很不穩定。遇到危險,也不能獲得及時的救援。
雖然此地的名号遠不如洛陽響亮,但這就是曹操追求的結果。即使不在洛陽,直接把漢獻帝直接放在自己的老巢兖州,那麼也會讓"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說法遭受質疑。
倒不如就在許昌,城内的設施也比較完備,最重要的是若此地涉險,周遭能夠及時支援。
而且,它相比于洛陽,交通不算發達,并且三面環山,一面平原。隻要守住平原,便可高枕無憂,乃易守難攻之地。許昌也有一部分沖擊平原,很适合農作物的生長,最起碼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所以,曹操定都許昌,是經過多方盤算的。他如果冒冒失失的選擇了洛陽,那袁紹便會輕而易舉的攻入都城,到時候就是給他人做了嫁衣。
(三)、步步蠶食,逐步問鼎中原
曹操選擇把獻帝接到許昌,正是看中了此地的實際價值。雖然當時它的名氣不大,小到很多人都未曾聽說過,但這就是曹操所需要的效果。
本來裹挾着天子,就招緻了很大的抱怨,要是在定都洛陽,那便是時時刻刻的提醒世人,曹操是個架空皇權的亂臣賊子。
1. 以朝廷的名義擴張地盤
最開始的時候,荀彧的确是看中了曹操能夠匡扶漢室,所以才給他獻出了奉天子令不臣的良策。得此良計,曹操可謂是如魚得水,從那以後,他便有了王牌。不論和誰開戰,都是打着王師的名号,曹軍搖身一變,成了正統的大漢軍隊。
他的第一個目标是離自己最近的張繡,在大漢皇庭名号的壓制和曹軍的強勁戰鬥力逼迫下,張繡很快就率部投降。不過,很快就又開始反叛。曹操又往東去攻打曾經輕視過自己的袁術,此人無勇無謀但是又高傲自大,自然不是曹軍的對手,隻得南遁過淮河。
在建安三年,曹軍勢如破竹,讨李傕,夷三族,征徐州,敗呂布,又将劉備打的潰不成軍。又和漢末最大的割據勢力,來自四世三公家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曹軍以少勝多,北方地區終于盡歸曹操之手。
由此來看,曹操将漢獻帝安置在許昌的決定,那是十分高明的。他可以打着大漢皇庭的名号,不斷征伐,還不用擔心有人能夠将獻帝奪走。
2. 英明之舉,造就魏國基業
曹操選擇了許昌,放棄了洛陽,他才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倘若還是在洛陽,他在前線領兵作戰,也要時時刻刻的擔心後方危難。倘若在洛陽,皇帝很容易被袁紹等人搶奪了去。那自己的讨伐諸侯的正義性便失去了。
許昌雖然不比洛陽,但這正是它的優勢。看似不起眼,才不會引得衆人關注。本來皇帝在自己手裡,就已經飽受争議了,再去到洛陽,那就變得更加矚目。由此可見,曹操的高瞻遠矚和長遠謀略。而且,他和劉備有着本質上的不同。
曹操是真的把治下疆域當成自己國家來治理的,他推行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還整頓吏治,穩定北方邊疆;而劉備的軍隊更像是十字軍,他将蜀地當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不會想着如何去将其經營好,而是一心想着以此為依托,擴大地盤。
曹操是枭雄也好,英雄也罷,他的智謀和才華,都不是常人能較之。
結語:
許昌不能算作是嚴格意義上的都城,不過因為皇帝在那裡生活,也可以算是一個臨時都城。
而曹操放棄洛陽而選擇此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首先,洛陽已經被破壞,重建需要時間;其次,洛陽不利于防守,乃四戰之地;再次,曹操的勢力當時沒有擴張到洛陽,若是貿然定洛,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緻命打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