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搜狗的創始人張朝陽在直播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這句話是要告誡我們年輕人:
不要太努力嗎?
還是說你以為勤奮就可以過上好生活了嗎?
你去看看那些搬磚大叔,廠裡邊沒日沒夜加班的大哥,要是努力真有用,那怎麼不見他們富有呢?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
《A》為啥中國有十四億人,都找不出十一個足球天才來呢?
為啥冰島隻有三十多萬人,足球水平卻比中國隊強那麼多呢?
《B》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制造的水平不像現在這麼高,經常有質量問題。
但是中國航天的水平非常過硬,發射衛星很少失敗,可是中國制造的汽車質量卻不行 —— 而對比之下,日本制造的汽車質量很好,可是日本航天的水平卻不如中國航天,經常因為技術問題導緻發射任務失敗,這是為啥呢?
《C》印度大概有有 8億人,而挪威隻有400 萬;而印度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是165 厘米,挪威則是 180 厘米。
那請問,身高 1 米 95 以上的成年男子,是印度人多還是挪威人多呢?
請你思考下上面三個問題:
他們是否屬于一類的題目,如果不是,請問他們之間的區别在哪?
我們總認為“笨鳥先飛“勤能補拙”這些話并沒有錯。
錯的是你以為所有的事情都能以量取勝。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
給木匠一把鐵錘,他會以為整個世界就是顆釘子。
我們遇事總喜歡用單線性去思考,殊不知現在早已經不是戰争時代,現在的目标沒有具體的那座山頭可以給你攻,你會重複做着很多事,最後發現這一切都是錯的。
因為這些事在本質上都是同一件事。
就像問題A和問題C一樣,它們是屬于一類題目,而問題B則是單獨一類。
我們先說說B,為啥改革初期我們可以把這麼難弄的航天衛星給弄出來,而比衛星簡單得多的汽車我們卻造不好呢?
區别在于中國搞航天是舉全國之力幹這一件事兒,可以把每一種零件都讓不同的廠家生産很多個,然後從中挑選最好的一個。
這個也可以叫勤能補拙,隻要總量多了,就總能挑出幾個好的來。
但是生産汽車可不同,那是各家辦各家的事情,可能你硬盤好一點。
可能我的方向盤好一點,因為我們隻辦各家的事情,所以我們産生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你同時還要确保每一個質量過硬才行,隻要有一個有問題那就會影響整體的性能。
在不考慮成本的情況下,量變确實能産生質變,但經營生意可不是玩軍備競賽遊戲,隻考慮成功不考慮收益。
而問題A和問題C讓我們産生錯覺的是:
隻要人數足夠多,那麼我們挑選的比例就會比量少的能挑出來多得多。
然而現實是高手是貴精不貴多的。
就拿C案例來說:1米 95 以上的挪威人數是印度人數的十倍之多。
因為在這方面比的是特定的數值而不是多位數的平均值。
就像在小海域的海水魚放進在大的淡水湖中,一樣會死去,因為環境它适應不了。
如果你水平就是不行,産量高是沒用的。
據說乾隆皇帝弘曆一生寫了四萬首詩,可是現在流傳開來的一首都沒有。
“勤能補拙”,如果是靠勤奮提高平均産生水平這個可以理解,但如果你的勤奮都用在了低水平的高産出上,那勤補不了拙的,一噸的石頭也沒有一克的黃金值錢就是這個道理。
—— 據說是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
“所謂平庸,就是翻來覆去做同一件事兒,卻期待能有不同的結果。”
這不是自欺欺人,這是什麼?
作為一個普通的個體除了勤奮是你唯一可操控的東西,這點我并不否認。
但請别怨天尤人,我明明付出那麼多了,明明那麼努力了,生活還是這樣打擊我。
其實生活壓根沒有關注過你,它隻是按照它的軌迹在行事。
認清了這一條作為普通的我們,可能還是繼續重複廉價的勞動力去工作,雖然收入不多,但起碼能旱澇保收,但如果你水平不變又想獲得更高的收入,那麼就隻有冒險自己去創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