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愛逛街的漫漫”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漢代曆史上有三次重要的會議:第一次是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京都長安召開的鹽鐵會議;第二次是漢宜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在長安未央官北召開的石渠閣會議;第三次是東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前79年)在洛陽召開的白虎觀會議。這三次會議的會議記錄經後人整理成書,即《鹽鐵論》、《石渠論》(又稱《石渠議奏》)和《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德論》、《白虎通》)。
後兩次會議是讨論儒家學說的會議,主要是為了進一步确立儒家的思想統治地位,而第一次會議的議題則是關于由鹽鐵官營問題所引起的有關國家政策的辯論,根據辯論記錄寫成的《鹽鐵論》,是具有政治、經濟和文學多重價值的寶貴文化遺産。
《鹽鐵論》的成書者是桓寬。桓寬,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自幼喜好《公羊春秋》,學識淵博,善寫文章。宣帝時舉為郎,官至廬江太守丞。公元前70年左右,他根據鹽鐵會議的記錄,“推衍鹽鐵之議,增廣條目,極其論難,著數萬言,亦欲以究治亂,成一家之法焉”(《漢書·田千秋傳贊》),是為《鹽鐵論》。該書的問世,确立了桓寬作為西漢中期一名獨具特色的文學家的曆史地位。
鹽鐵會議後,由于當時的争論都有記錄,桓寬便根據記錄進行了“推衍”和“增廣”,寫成了《鹽鐵論》一書。《鹽鐵論》是一部對話體的政論性散文著作,文字生動形象,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全書共分十卷,總共六十篇。其特色如下:
1、内容廣博
書名雖為《鹽鐵論》,但會議争論的内容,遠遠超出了鹽鐵問題本身,而是對漢興以來在政治、經濟及外交思想文化各個領域方針政策得失利弊的總結。
書的首篇《本議第一》圍繞着對鹽鐵官營“罷”與“不罷”這一中心問題展開辯論,剩餘諸篇就農業、鑄錢、邊防、貧困、治學、用人、尊道、孝養、财利、時弊、水旱、和親等等有關問題的施政得失進行了廣泛論辯,成為部前所未有的綜合性巨著。
2、人物形象鮮明
全文洋洋灑灑數萬言,辯論雙方的神态雖無多少描寫,但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對話,使讀者感受到人物的禀性,以桑弘羊、田千秋為代表的大夫一方,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堅決奉行以法治國的新經濟政策,認為“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場輸、蕃貨長财,以佐助邊費”(《鹽鐵論·本議第》),如果罷除,則會“内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于邊”,因而是“虧邊用,損武略”的糊塗之見(《鹽鐵論·本議第一》)。
而以文學、賢良為代表的另一方則從百姓疾苦考慮,認為實行鹽鐵官營等政策是“與民争利”,造成“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的後果,許多人舍務農之本而逐經商之末,這樣就損害了儒家的教規。
他們認為應采取“貴以德而賤用兵”之策,隻要“行仁政”便會“無敵于天下”。于是,施行“法治”還是施行“禮治仁治”就成為辯論雙方争論的實質。桓寬不惜筆墨刻畫了政治家桑弘羊的風度。
身為禦史大夫的桑弘羊不畏群儒的攻擊,以純樸務實的态度陳述各種政策的益處,并嚴厲抨擊對方的迂腐,說他們“不耕而食,不蠶而衣,巧僞良民,奪農妨政”等等,這些反駁的言辭,體現了一位政治家、實幹家的遠見卓識。總之,本書善于運用對話的形式,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3、語體新穎,獨具特色
全書通篇采用的是對話體。這種手法是先秦諸子散文中語錄體的繼承和發展,其特點是語言具有個性化特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桓寬以其高超的寫作技巧,通過人物語言運用中句式的語氣、停頓、節奏等一系列變化,避免了行文的呆闆與單調,如聆聽人物口吻,如見人物情态。辯論雙方或直抒胸臆,無所顧忌,或以古喻今,以物喻人;忽而反诘質疑,忽而冷笑以對;有時以對句出現,有時則散整相間。讀來朗朗上口,妙趣無窮。
桓寬浮雕
桓寬的《鹽鐵論》以其廣博的内容、富有文采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成為西漢中期政論性散文的代表作品。此外,書中體現出的為官的大夫與為民的學者文人之間那種痛快淋漓、直抒胸臆的民主讨論氛圍,是值得我們今人好好學習和借鑒的。
參考資料
《漢書·田千秋傳贊》
《鹽鐵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