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幹燥根和根莖。栽培者習稱園參,野生者習稱山參。播種在山林野生狀态下自然生長的稱林下參,習稱“籽海”。主産東北三省,河北、山西、山東、湖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亦有栽培。
一、生物學特性
人參為陰生植物,喜涼爽溫和的氣候,耐寒,怕強光直射,忌高溫。适合生長的溫度範圍是10~34℃,最适溫度20~25℃,溫度高于34℃或低于10℃時,人參處于休眠狀态。越冬時最低可耐受-40℃的低溫。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氣溫10~18℃,人參休眠芽開始萌動出苗;5月上、中旬,平均氣溫14℃以上時為地上莖葉生長期;6月上、中旬,平均氣溫16℃以上,進入開花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平均氣溫18℃以上時,進入結果期;8月上、中旬,平均氣溫18℃以上,為果熟期;9月中、下旬,平均氣溫12℃以上,進入枯萎期,然後轉入休眠期。人參喜濕潤、怕幹旱、怕積水,适宜空氣相對濕度為80%左右,土壤相對含水量80%左右。要求土壤水分适當,排水良好。人參喜弱光、散射光和斜射光,怕強光和直射光,所以在栽培時要加強遮陰管理。要求選擇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栽培,适宜微酸性土壤(pH值5.5~6.5),不宜栽種在堿性土壤中。
人參種子千粒重25~40g,種子有休眠特性,必須經過後熟過程,才能發芽出苗。後熟過程可分為胚的形态後熟和生理後熟兩個階段。種子壽命為2~3年。
二、栽培技術
(一)選地與整地
農田栽參應選擇富含腐殖質,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森林腐殖土為宜,土壤中性到微酸性,忌重茬。前茬以禾本科或豆類作物為好,且要收獲後休閑1年才能種植。選地後,于封凍前翻耕1~2次,深20cm。翌春化凍結合耕翻,畝施充分腐熟符合無害化衛生标準的農家肥4000kg,與土拌勻,以後每1~2個月翻耕1次。栽播前1個月左右,打碎土塊,清除雜物,整地作畦,畦面寬1~1.5m,畦高25~30cm,略呈龜背形,長度視地形而定,畦間作業道寬1~1.2m。應以采光合理、土地利用率高、有利防旱排水及田間作業方便為原則。
(二)繁殖方法
一般采用種子繁殖,選用4~5年生植株結實取種,育苗移植。
1.種子處理
7~8月間,采種後可趁鮮播種,種子在土中經過後熟過程,第2年春可出苗。或将種子進行沙埋催芽。方法是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向陽背風處,挖15~20cm深的坑,其長和寬視種子量而定,坑底鋪一層小石子,其上鋪一層過篩細沙。将鮮參籽搓去果皮,或将幹參籽用清水浸泡2小時後撈出,用等量的濕細沙混合拌勻,放入坑内,覆蓋細沙10cm,再覆一層土,其上覆蓋一層雜草,以利保持濕潤。雨天蓋嚴,防止雨水流入爛種。每隔20天檢查翻動1次,若水分不足,适當噴水;若濕度過大,篩出參種,晾曬沙子。經自然變溫,種子即可完成胚的後熟過程,裂口時即可播種。如次春播種,可将裂口種子與沙混合裝入罐内,或埋于室外,置冷涼幹燥處貯藏。播種前将種子放入冷水中浸泡2天左右,待充分吸水後播種。
2.播種方法
分春播、夏播和秋播。夏播采用鮮籽随采随播;催芽種子适宜秋播或翌年春播,秋播于土壤結凍前,播後次年春天出苗;春播于土壤解凍後,用頭年經過催芽處理的種子,播後當年出苗。
傳統播種都是撒播,目前普及點播。以等距點播為好,即以株行距5cm×5cm進行點播,每穴2粒種子,播後覆土要均勻,深淺要一緻。用木闆輕輕鎮壓畦面,使土壤和種子緊密結合。最後覆蓋稭稈或草,再覆蓋防寒土。
3.移栽
目前,我國栽培人參有3種移栽年限,即“二三制”(育苗2年,移栽3年)、“三三制”(育苗3年,移栽3年)和“二四制”(育苗2年,移栽4年)現多采用“三三制”,即種子出苗後,3年移栽,到收獲共6年。
秋季移栽一般在地上莖葉枯黃後至地表結凍前進行。春季移栽,應在參苗尚未萌動時,土壤化凍後立即進行。移栽時選用根部乳白色、無病蟲害、芽苞肥大、根條長的壯苗。栽前可适當整形,除去多餘的須根。并用100~200倍液的代森鋅或用1∶1∶140波爾多液浸根10分鐘,注意勿浸芽苞。移栽時,以畦橫向成行,行距25~30cm、株距8~13cm。斜栽蘆頭朝上,參根與畦基成30°~40°角。斜栽參根覆土較深,有利于防旱。開好溝後,将參根擺好,先用土将參根壓住全部蓋嚴,然後把畦面整平。覆土深度視苗大小而定,一般4~6cm,随即以稭稈覆蓋畦面,以利保墒。
(三)田間管理
1.搭蔭棚
參苗出土後要及時搭棚遮陰。棚架高低視參齡大小而定。一般1~3年生,前檐高1.0~1.1m,後檐高0.6~0.7m;3年生以上,搭棚前檐高1.2~1.3m,後檐高1.0~1.1m。每邊立柱間距1.7~2.0m,前後相對,上綁搭架杆,以便上簾。棚簾一般就地取材,用蘆葦、谷草等編織而成,寬1.8m、厚3cm、縫隙0.5~1.0cm。簾上擺架條,用麻繩鐵絲等把簾子固定在架上。參床上下兩頭也要用簾子擋住,以免邊行人參被強光曬死。夏季陽光強烈,高溫多雨,是人參最易發病的季節。為防止參床溫度過高和簾子漏雨爛參,要加蓋一層簾子,即上雙層簾。8月後,雨水減少,可将簾撤去。否則秋後參床地溫低,土壤幹燥,影響人參生長。
2.除草松土
在人參出苗前,或土壤闆結、土壤濕度過大、畦面雜草較多時,應及時進行中耕除草,以保持土壤疏松,減少雜草危害,但宜淺松,次數不宜太多。每次松土除草,切勿傷根及芽苞,否則影響産量和質量。
3.排灌
不同參齡、不同發育階段,對水分的要求和反應是不同的。因此,必須調節好土壤水分。播種或移栽後,若遇幹旱,适時噴灌或滲灌。雨水過多,應挖好排水溝,及時排出積水。
4.追肥
播種或移栽當年一般不用追肥,第2年春苗出土前,将覆蓋畦面的稭稈去除,撒一層充分腐熟符合無害化衛生标準的農家肥,配施少量過磷酸鈣,通過松土,與土拌勻,土壤幹旱時随即澆水。在生長期可用2%的過磷酸鈣溶液或1%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追肥。
5.摘蕾
人參生長3年以後,每年都能開花結籽。花薹抽出時,對不留種的參株及時摘除花蕾,使養分集中供應參根生長,提高人參的産量和質量。
(四)病蟲害及其防治
1.病害
(1)立枯病:危害幼苗,受害參苗在地表下幹濕土交界的莖部,呈褐色環狀缢縮,地上莖倒伏死亡。
防治方法:①适當增加光照,疏松土壤;②發現病株及時清除,并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施或澆灌。
(2)疫病:主要危害葉片,莖和根部亦可受害。
防治方法:①保持參畦良好的通風排水條件;②發病初期用1∶1∶120波爾多液噴施,或用65%代森鋅500倍液噴施。
(3)鏽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呈黃褐色幹腐狀,病部出現松軟的小顆粒狀物,從而使表皮破裂,最後使參根或蘆頭全部爛掉。
防治方法:①移栽時減少傷口,并用藥劑浸根;②防止土壤濕度過大;③發病時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澆灌病區。
2.蟲害
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針蟲、地老虎等,主要危害根部。
防治方法:①燈光誘殺成蟲,即在田間用黑光燈進行誘殺;②田間發生時用90%美曲膦酯(敵百蟲)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澆灌;③用50%辛硫磷乳油50g,拌炒香的麥麸5kg,加适量水配成毒餌進行誘殺。
三、采收
人參産區多數在5~6年生時收獲參根,于9~10月莖葉枯萎時即可采收。采收時,先拆除參棚,從畦的一端開始,将參根逐行挖出,抖去泥土,去淨莖葉,并按大小分等。一般畝産鮮品人參900~1200kg。
結語
本期内容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覺得有用,請在下方點贊、關注,轉發給更多好友,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