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頭車站于1910年建成,1947年改名為廣州東站。1951年,廣州東站改名為廣州站,是目前為止能查到的正式使用廣州站站名的最早文字記錄。那麼,後來廣州站為什麼要擇地另建呢?
1955年 首次申請報建
據《廣東省志·鐵路志》記載,為配合當時将廣州建設成為“東方巴黎”的設想,1950年作為配套措施被提出。
1953年,原廣州南站(黃沙車站)至石圍塘站的鐵路輪渡建成使用,使廣三鐵路的車輛可以實現與粵漢、廣九鐵路相互過軌。而從廣州南站及廣三鐵路方向進入市區的列車必須經廣州北站(今棠溪站)折角運行終到廣州站。
1954年,為了讓來自原廣州南站(黃沙車站)及廣三鐵路方向的列車縮短運行距離和時間,原廣州鐵路局修建了連接廣北聯絡線流花橋和粵漢鐵路廣州西站的流西聯絡線,并在廣北聯絡線上設置了流花橋線路所。這個流花橋線路所,就是後來廣州新客站(今廣州站)的前身。
1955年,原廣州鐵路局首次向原鐵道部上報《廣州樞紐技術設計任務書》,其中包含在流花地區建設廣州新客站的内容。但當時鐵道部認為廣州地區各站能力尚有富餘,未批複建設,僅要求“及早做出遠期方案”。這是第一次報建。
1958年 再次提出申報
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全景圖。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合并為京廣鐵路。京廣鐵路全長2300多公裡,是聯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站此時在全國交通戰略地圖中的地位又一次被凸顯。
建站模型圖。
1958年5月,在全國大躍進的形勢下,原廣州鐵路局再次向鐵道部申報。獲批立項興建,選址在流花橋。
上世紀60年代珠江大橋。
1960年,廣州西南大橋(後更名珠江大橋)建成,廣三鐵路與京廣、廣深兩路接軌,地處大沙頭的廣州站進一步發展成廣三、廣深、粵漢3條鐵路幹線的旅客列車到發站,客流高峰時達到每天2至3萬人,這樣的狀況使得曆經多次擴建的廣州站仍不堪重負。
1961年4月,廣州新客站建設者在停工的修建處合影留念。
1960年3月1日,獲批立項的廣州新客站破土動工。至1961年3月,新客站的站場和站前廣場的土石方大部分已經完工,但因大躍進運動對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害,壓縮建設投資規模,新客站工程被迫暫停。
1963年 第三次報請複工
1965年元旦,舊廣州火車站(原大沙頭車站)運轉室,背景為蒸汽機車。
1963年,原廣州鐵路局第三次上報,要求複工。1965年,複工後的廣州新客站,在建到第二層時又被迫停了下來。原因是原設計方案高度太高,會影響白雲機場的飛機安全降落。
在此期間,為了應對持續上升的區段列車密度,流花橋線路所于1965年升級為會讓站,稱流花橋站,并始發部分旅客列車。
1971年 第四次申請興建
1974年4月10日,新廣州站竣工。
1971年,原廣州鐵路局第四次上報,廣州新客站終于獲批為大中型項目,準予建設。1974年4月10日竣工。
1974年4月12日,新廣州站建成啟用,廣州鐵路樞紐布局也相應做出調整。廣州新客站正式命名為廣州站,位于大沙頭的原廣州站恢複名為廣州東站。其所有客運業務逐步移至廣州新客站,暫時改作簡易客車技術整備作業站使用,并撤銷了原流花橋站,同時廣深鐵路、京廣鐵路起點改為廣州新客站。
從構想到落成,廣州火車站建站前後共申請報建4次,相隔了整整19年。
1974年新廣州站建成時,高架橋尚未建起,視野開闊,不遠處的白雲山清晰可見。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
廣州車站融媒體工作室
攜手呈現
文圖:通訊員 賈思瑜 劉建軍
編輯:彭旋
審核:趙燈 趙嶽
監制:陳海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