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親生的嗎?”這是一個從古至今都存在的一個疑問?那怎麼來确定呢?
這個問題好難啊
血液傳遞說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認為,遺傳是通過血液進行傳遞得以實現的,就是小孩從父母那裡接受了一部分血液,因而相似于父母。現在所用的血緣關系、血統等名詞即來源于此。
古代“滴血認親”的方法與這個理論有關聯,分為兩種。一種叫滴骨法,另一種叫合血法。
所謂滴骨法,就是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頭上,觀察是否滲入,如能滲入則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統關系。現代研究表明,如果這個骨頭比較新鮮,表面還存有軟組織時,滴任何人的血液都不會發生浸入的現象;如果這個骨頭幹枯,表層腐蝕發酥,滴入任何人的血液都會浸入。所以滴骨法的“滴血認親”,親還是不親,那得看死者骨頭爛得有多徹底。
所謂合血法,就是雙方都是活人時,将兩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内,看是否凝為一體,如凝為一體就說明存在親緣關系。而實際上,如果将幾個人的血液共同滴注入同一器皿,不久都會凝合為一。所以 “合血法”鑒定後都是親人。
滴血認親不靠譜
先成論和漸成論
随着精子的發現,荷蘭一位科學家提出,每個精子中帶有一個小人兒,在女性的子宮中可以成長為一個嬰兒,這就是“先成論”。與之相反的觀點就是“漸成論”,由一個英國學者提出,他認為精子裡面沒有小人兒,是精子進入子宮後,在子宮中慢慢發育成小人兒的。
當時,這兩說法相互誰也不服誰,争論了很久,也無法用于親緣關系的鑒定。
我就是個細胞,與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後才能發育成小人兒
孟德爾的遺傳定律
孟德爾在種豌豆兒的過程中,有了心得,說親子代長得像,那是因為有個叫遺傳因子(就是現在說的基因)的東西,從親代傳給了子代,遺傳因子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基因。後來一大堆科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實是不服氣,心想:這麼牛B的規律你一個種豌豆兒的就能發現了,那我們這些吃皇糧的臉往哪放啊!)經過了非常嚴密的論證後,一拍都是毛的大腿,說:“孟德爾說得對啊!”
孟德爾:當時都TM幹什麼去了,我嗝屁了才認可我!
這個規律就可以應用在親緣關系的鑒定了。大概的道理,孩子的基因是爸爸媽媽給的,那用孩子的基因或者基因表現出來的特征和父母親去匹配,匹配得上那就是親人,匹配不上就得問問隔壁老王,是不是抱錯了啊!
這個理論說起來挺容易,但做起來也沒那麼順利。
最初是用血型來判斷,血型有很多種類型,咱們用最常見的ABO這種血型為例。
ABO血型基因型
如果夫婦都是O型血,那生出的孩子應該也是O型血,如果是其它血型,那就得問問隔壁老王,是不是抱錯了。就算生出的是O型血的孩子,那也不能确定這個孩子沒有抱錯,血型這個東西又不是你一家的,隔離老張、老李也可以是O型血啊!
如果夫婦一個是雜合A型血,一個是雜合B型血,那他倆的孩子就可以是任何血型。抱沒抱錯都看不出來。找對象也得看看血型啊。
所以通過血型鑒定親子關系這個辦法不靠譜,多數情況下隻能否定親子關系,不能肯定,特别情況下連否定也做不到。隔壁老王看着自己的血型,哈哈大笑!
笑的這麼開心
其它情況請大家自行補腦。
随着技術的發展,後來有了白細胞鑒定技術、染色體鑒定技術。前者準确率據說能達到百分之八十;後者這項技術就是利用其形态來鑒定親子關系,這要靠技術人員的主觀判斷,其準确率也不盡如人意。親緣關系這個事不是接近百分百,總有老王會笑的。
被推廣開并且準确率幾近百分百的是DNA鑒定技術。一個人有23對(46條)染色體,同一對染色體同一位置上的一對基因,一個來自父親,另一個來自母親。如果檢測到某個染色體中DNA位點的基因,一個與父親相同,另一個就應與母親相同,否則就得問問隔壁老王,是不是抱錯了啊!
每一種熒光色可表示基因所在的位置
利用DNA進行親子鑒定,隻要作十幾至幾十個DNA位點作檢測,如果全部一樣,就可以确定是親子關系了,如果有三個以上的位點不同,則可排除親子關系了,有一兩個位點不同,那可能是基因突變導緻的,加做一些位點的檢測進行辨别就可以進一步确定是不是親子關系。DNA親子鑒定,否定親子關系的準确率幾近100%,肯定親子關系的準确率可達到99.99%。這時老王就笑不出來了。
除了同卵雙胞胎,幾乎找不到有相同DNA的人
老王啊,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瞅你那樣,一定不是親生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