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補天、嫦娥飛天,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傳承的夢想。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談笑凱歌還,這是偉人的豪言壯志,也是14億多中國人民的崛起藍圖。中國載人航天,就走出了一條“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的道路。
北京時間6月5日上午,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神舟十四号發射成功 直擊現場#
大家依然是記憶猶新,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僅僅不到二個月時間,神舟十四号航天員乘組出征太空進入倒計時。這一次,中國載人航天又有哪些突破,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秦安戰略觀察,這次的确不一樣,至少有以下三點引人注目。
其一,神州十四号任務繁重。神舟十四号,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十四艘飛船。 神舟十四乘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間站組裝建設工作,要經曆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和2次轉位任務。什麼是組合體構型?簡單理解就是以太空艙為核心的不同組合體的構成。比如,天舟三号貨運飛船前向對接,天舟四号貨運飛船後向對接,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徑向對接;當然,還有各種組合體,比如船箭塔組合體是指由飛船、運載火箭和逃逸塔三個部分組合而成的發射整體。交會對接、分離撤離和轉位,大家好理解。
其二,神州十四号和神州十五号将完成交會對接,在軌飛行半年。交會對接是神州十四任務繁多的原因所在。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乘組6名航天員都将在軌飛行6個月,首次實現在軌乘組輪換,共同在空間站駐留5—10天,實現不間斷有人駐留。這每一件事情都是突破!#神舟十四号明日發射 航天員名單公布#
其三,首次進駐“問天”“夢天”實驗艙,建立載人環境。兩個實驗艙是空間站的主要組成部分。空間站造成後,兩個實驗艙将是航天員在軌主要的工作場所,在兩個實驗艙裡都可以開展密封艙内和密封艙外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這兩個艙都配置艙内載荷試驗機櫃和艙外載荷安裝平台,也提供了信息、供電和散熱等支持和保障措施,可以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材料、空間醫學以及空間探測等多個領域的試驗。
這是一個大的突破,中國載人航天将由核心艙進入空間站時代。因此,神舟十四号的任務之一,就是配合地面開展兩艙組合體、三艙組合體、大小機械臂測試,氣閘艙出艙相關功能測試等工作;完成兩個實驗艙14個機櫃解鎖、安裝等工作。總而言之,就是把兩個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好,建成中國航天站更大的載人于實驗環境。
說到這裡,有必要給大家說說天和核心艙的結構,全長達到16.6米長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節點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艙,具備長期自主飛行的能力,在節點艙上一共有兩個對接口、兩個停泊口和一個出艙口,在天和核心艙後還有一個對接口,一共有三個對接口和兩個停泊口。對接口是為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準備的,而停泊口是為了兩個實驗艙準備的。
在載人航天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一般都會有三個疑問?其一,付出如此大的代價,載人航天值得嗎?其二,美國的“軌道戰”等太空軍事化對載人航天有什麼威脅?其三,載人航天有什麼更加遠大的目标和意義?
回答一:肯定是值得,載人航天領先的過程,是整個産業和一個國家科技領先的路徑。我國僅僅航天科技,就有數萬個專利,可以使用到我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返回艙與氣體摩擦,可以産生上千度的高溫,而對艙内宇航員毫無傷害,就是使用了一種頂尖的隔熱技術,而這種技術,甚至可以用到日常火力發電中的燃煤點燃的過程。
回答二:美國太空軍事化,包括緊鑼密鼓的“軌道戰”,已經對載人航天造成巨大的威脅。衆所周知,美軍已經成立了太空司令部。其所推行的“軌道戰”,就是進行太空軍事化的鐵證。而且,即便是目前,美國造成的太空威脅已經客觀存在。2021年,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發射的星鍊衛星先後兩次接近中國空間站,導緻中國分别于7月1日和10月21日實施對美國星鍊衛星的預防性碰撞規避控制,也就是“緊急避碰”。
回答三:載人航天承載着人類的永續發展和未來空間。地球是有壽命的,也就是說,最終會完成自己的使命,變得不适合居住,甚至有可能解體。既然這樣,人類就必須具備在此之前搬離地區的能力。太空站何嘗不是人類社會的“諾亞方舟”呢?
一句話總結:祝福偉大的祖國,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談笑凱歌還!
秦安,2022年6月4日,北京海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