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指東周王朝時期,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國消滅六國為結束。這五百多年的曆史被分成了春秋和戰國兩段,兩個時期的分野一直衆說紛纭,大緻有以下三類方案。
第一類将分界線放在公元前481年至公元前468年之間,主要依據是諸部史料對春秋的定義作用。《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記載的最後一年即是公元前481年,《左氏春秋》則是記載到公元前468年。另外《史記》也有自己的劃分方法,以周元王元年的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即位的具體年份存在争議)為兩個時代的分界線,周元王并無什麼特别的事迹,故史太公很有可能也是依據《春秋》進行的劃分。
《春秋》有多部
《春秋》結束在哪一年,哪一年就是春秋的最後一年,這樣的劃分自然而然,屬于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我們能看到的各種《中國通史》大多都采用了這種劃分。由于是孔子對《春秋》進行的編纂,甚至有人将孔子逝世的前479年定為春秋的最後一年。
然而,這種劃分方案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春秋時期的主題是諸侯争霸,然而很多争霸戰争并沒有涵蓋在這個時間段内。比如吳越戰争,在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成為最後一霸。另外,戰國時期的主角是七雄,這種劃分并不能表現魏趙韓齊諸國的崛起曆程。
卧薪嘗膽的故事顯然不該被劃到戰國時期
第二類方案将分界線放在公元前453年,這一年晉國趙魏韓三家瓜分智氏,标志戰國七雄的格局初具雛形。将此年作為戰國的開始,撇開了根本無法斷代的春秋,而是側重戰國,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尤其是讓趙魏韓三家的崛起脈絡更加明晰,便于戰國時代的叙事。而且智氏的覆滅,作為春秋時期的最佳代表晉國徹底沒了翻盤的希望,宣告着一個時代的結束。這個方案雖然僅着眼于晉國的變遷,但也相當有代表性,因此近來越來越有市場。
這種方案避重就輕,春秋階段的曆史稍顯冗餘,而且僅着眼于晉國的政局變化,在說服力上也有些不足。
第三類方案出自《資治通鑒》,公元前403年,魏趙韓被周室正式冊立為諸侯。司馬光便以此事件定為戰國的開端也不無道理,在名分大于一切的文化背景下,隻要魏趙韓還沒真正分家,那麼春秋的代表晉國就還在,那就還算是春秋的曆史。在講究正統傳承的語境下,這種劃分也有一定市場,隻是現在已鮮有人認同。
這個方案仍然是着眼于三晉,而且忽略了齊國。戰國時代的關鍵參與者之一齊國田氏是在前386年才被立為正式諸侯的,司馬光若是真的看重名分,就該把戰國開啟之年放在前386年才是,但這顯然不可能。另一方面,魏滅中山、河西大戰、李悝變法等戰國時代的标志性大事件被劃到了春秋時代,顯然也是極不合理的。
以上就是對劃分春秋戰國這一問題的所有觀點,主流觀點是依據《春秋》這部史料的記載年限進行斷代,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主張參考社會性質、軍事作戰、經濟生産、政治活動、文化特性等多個維度進行劃分。不同的方案體現了不同的側重點,人文學科就是如此,永遠不會有一個完美的答案,隻能說是盡可能讓多數人接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