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螺蛳賽肥鵝”,“明前刀魚味最鮮”,“明前茶貴如金”,明前即是清明前的意思,明前一到唇齒鮮,很多美味隻要一過清明,就不是最佳賞味期,失去了最好吃的風味。
明前有“六必吃,一不吃”:螺蛳、刀魚、河蝦、明前茶......這些明前時令恩物,再不吃真的要等一年了!
01 | 清明螺,賽肥鵝
“清明螺蛳端午蝦”、“清明螺,賽肥鵝”,經過數月寒冬的蟄伏和滋養後,蘇醒後的螺蛳殼中沒有小螺蛳,肥美的螺肉能和鮮美的鵝肉媲美。
過了這個最佳賞味期,螺蛳便開始産子,螺肉變得又瘦又緊,味道遠不如明前,沒什麼吃頭了。挑螺蛳也有不少講究,新鮮的螺蛳外表是青色的,顔色越深,說明越老。
螺蛳買回來需要處理幹淨,先讓它吐沙:把螺蛳放在清水裡,滴上兩三滴油,加少許鹽,養一夜,讓螺獅把沙吐淨,再用手反複搓洗。下鍋前還要剪尾, 保證螺蛳通氣,吃的時候方便嗦。
中國哪裡的螺蛳最好嗦?江南人率先給出答卷,“三月新韭三月螺”,韭菜和螺肉最相配,兩者的鮮味相得益彰。
還有糟螺蛳,這種做法對螺蛳的要求更高,外形不能太斑駁,用清水将螺蛳煮熟,加蔥姜鹽和香糟糟制而成,帶着淡淡的酒香,汁鹵醇厚,入口鮮美,是極佳的下酒菜。
點擊上方視頻查看醬爆螺蛳詳細做法
在湖南,螺蛳是夜宵界的頭牌,不管你吃什麼,總是習慣性點上一盤爆炒螺蛳,加上紫蘇調味,再有剁椒的增香,炒的時候還得注意火候,一嘬一咬,那鮮美勁兒,上頭得很!剩餘的湯汁再拌點飯,更鮮了!
點擊上方視頻查看螺蛳鴨掌煲詳細做法
廣西人也對螺蛳情有獨鐘,除了我們熟悉的螺蛳粉外,還有一鍋螺蛳鴨掌煲也是他們的最愛。鴨掌炸至金黃脆香,輕輕一吮酥軟脫骨,螺蛳充分吸收了湯底的濃香和辣味,鮮香中帶着清甜的螺味!
至于讓人談之色變的酸筍,需要提前炒,不僅能去掉臭味,還能讓它本身的酸香更加突出。
不過螺蛳肉性寒,脾胃虛寒的人最好少吃;它也比較難消化,一次也不能吃太多哦~
02 | 明前刀魚味最鮮
清明節前,刀魚正處繁殖季節,魚肉細嫩爽滑,腴而不膩,味道鮮美。過了清明後,刀魚肉質變老,骨頭鈣化發硬也失去鮮味,口感差了不少,也就有了“明前刀”和“明後刀”的說法。
作為長江三鮮之首,在江南人的眼中,它是絕對的妙物。自從長江禁捕後,現在在市場上見到的刀魚基本上都是入江洄遊的海刀,連湖刀也很少見。
二兩以上的明前刀魚,最好吃的方法就是清蒸。佐上蔥姜,淋上豬油,上鍋一蒸,帶着油脂的香氣便撲面而來。口感腴而不膩。
刀魚魚茸
刀魚本身就小,細刺也多,縱使“明前刀”魚刺綿軟,咬緊牙關吃,小刺還是會從牙縫悄悄溜進喉嚨。
所以長江兩岸聰明的靖江人和江陰人就發明了刀魚馄饨,每年三月,朋友圈裡充斥着刀魚馄饨售賣的信息,勾得人不知不覺就下了單。
在二兩以下的小毛刀身上取下更細小的魚茸,與頭茬春韭和肥膘包在一起,鮮上加鮮。剩下的刀魚骨拿來熬湯,那一口足以鮮絕整個春天!
除了韭菜餡外,現在還有荠菜和草頭餡的,把江南的整個春天都包了進去。
03 | 金秋伺螃蟹,暮春候河豚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清明前的河豚,魚皮上的毛刺比較柔軟,也更為肥美。
河豚白子燒魚肝
雖然河豚一直都備受争議,但架不住它的鮮美,還是讓很多饕客們流連忘返。除了緊實的魚肉,魚皮富含膠質,将其有毛刺的一面翻卷夾入口中,軟嫩Q彈;魚肝鮮香粉糯,用油煸出香味更是一絕;白子綿軟香醇,有些許像奶油,并無腥味。
河豚的傳統吃法分兩種:紅燒和白汁。紅燒河豚,油熱後下姜片、河豚肝,煸一兩分鐘,先把油脂和鮮味逼出來;下蔥、河豚肉,以啤酒代水增添風味,加上老冰糖、生抽、老抽炖煮半小時;出鍋前加上魚皮和白子,再墊上草頭,經典的紅燒河豚就完成了。
和紅燒河豚做法相似,白汁河豚,按部位下料,加上水和一點啤酒慢慢煨,煨到湯色奶白即可上鍋。若搭配春筍一起燒,則是鮮上加鮮了。
河豚養殖場
我們現在吃到的河豚大部分都是養殖的,基本可以做到無毒和安全食用,味道也依然鮮美。
如果你想吃到最好吃的河豚,建議你去一次江陰。除了紅燒和白汁,還有河豚三寶、河豚馄饨、河豚子炒飯、河豚撈飯等菜式,值得一試。
04 | 明前河蚌最鮮美
秧草河蚌湯
“節前來碗河蚌湯,告别痱子不長瘡”。明前也是河蚌最肥美的季節,也是它最幹淨的時候。
南京人喜歡把它和秧草組合在一起煮湯,兩者吊出來的湯底鮮濃似乳,湯底下的秧草吸盡了鮮味,蚌肉滑嫩,鹹鮮得不做作。
05 | 三月黃魚四月蝦
四月蝦指的就是“清明蝦”,清明時節正是蝦“換季”的時候,雖然這個時候的蝦個頭都不算大,也未到它産卵抱籽的時候,但勝在它渾身滾圓,肉質緊實,無論什麼做法都鮮甜爽口。
江浙一帶從小吃到大的油爆河蝦,外殼不用剝,先過油炸至酥脆,再大火爆炒,調料就是簡單的蔥姜蒜,連殼帶肉一起吃,香味中透着鮮。一口咬下的咔嚓聲,仿佛交響樂般,上頭到把一盤不知不覺都吃完。
台台在南京還吃過蒜泥河蝦,和油爆蝦做法大同小異,最後潑上一勺蒜泥,激發香氣,好吃得很能打。
06 | 明前茶貴如金
喝上一壺明前龍井,才不枉過這一春。
明前茶即是清明節前采制的茶葉,清明前茶樹剛冒嫩芽,但天氣較冷,生長還很緩慢,能達到采摘要求的芽葉,數量就比較少,幾萬顆細嫩芽葉隻能炒得一斤龍井,素有“清明茶,貴如金”的說法。
這時候的葉片,氨基酸(鮮味)多,茶多酚(澀味)少,風味更鮮爽香醇。而且明前龍井,不像那些發酵茶,它本身就是一個限時限量的時鮮貨。
殺青
采茶是一件很辛苦的細活,鮮葉采回來,先攤晾6-10小時,再殺青、煇鍋、過篩,挺長頭(把葉片稍大的進行第二次煇鍋),去末,脫茶毫,這還不算完。炒制好的茶放到石灰缸裡褪火個7天,整個過程才算完成。
07 | 清明蔗,賽毒蛇
“清明蔗,賽毒蛇”。清明前後,氣溫逐漸上升,空氣濕潤,最是适合黴菌的生長。偏偏甘蔗水分足、糖分高,一旦儲存不當就容易發生黴變。
黴變的甘蔗切開後,聞之有輕度黴變味,食之有黴酸酒糟味,裡面含有的神經毒素,很容易讓人中毒。所以一旦看到甘蔗中間變成紅色或黑色,可就真不能吃了。
還有一周多就要到清明了,除了上面的甘蔗,其他的明前美味再不吃可真就晚了。這其中,你們最喜歡吃哪一個和什麼做法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
文|Judy
圖|思宇 鐘珩 十一
部分圖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