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然
當今年的第一隻鸬鹚飛到西湖邊的時候,杭州人知道秋天近了。
當運河邊翻絲綿的桐鄉四姐妹在桂花樹下支起攤子的時候,杭州人的冬天就不遠了。
當菜場裡灌香腸的隊伍長長長長長,錢塘江邊大麥燒的香氣氤氲起來,茅家埠的冬腌菜開始踩起來,各家各戶的窗台上醬鴨兒、醬肉挂起來的時候,大概離杭州人過春節也快了……
自然、氣候、風物,總在它該來的時候來,和這座城市裡生活的人們一起,成就了一座城市某一方面的氣質。
這些物候以及背後的人,是杭州最生活的一部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的“小時風物志”,想帶你看活潑潑的這城市(之前報道戳這裡:杭州人秋冬最想要的饋贈都在這裡,九期“小時風物志”打包送給你)。
冬天來了,吃點好吃的很重要。
千錘百煉新鮮出爐的手作松花麻糍,是杭州蕭山進化鎮歡潭村冬日裡最“落胃”的小食。
“小時風物志”第十期,我們去嘗嘗松花麻糍。
1】松花麻糍好吃的秘訣在哪裡
石臼裡的糯米被快速捶打,速度能造就絲滑不粘牙的口感。糯米芳香包裹住甜蜜的松花粉,蔗糖和闆栗粉是上桌前的點睛之筆,一整條糯叽叽的麻糍切開成入口的寬度,攤在陽光下,閃發着誘人的香氣。
歡潭村的松花麻糍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
杭州蕭山泰禾祥麻糍店老闆徐錢權是松花麻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祖祖輩輩做麻糍,徐師傅本人将自己從20多歲到50多歲的青春光陰都奉獻給了松花麻糍。
做松花麻糍,與普通麻糍有共通之處也有獨到秘訣。
松花麻糍選用的是東北長糯米,浸泡二十四小時是軟糯的先決條件。
大火烹,木桶蒸騰的氤氲濕氣加速長糯米的熟糯。
焖兩分鐘後,特制的木魚石臼登場,将熱氣騰騰的糯米飯包裹住。
先用木槌将糯米一點點撚爛,後面的動作需要力氣和速度的雙重加持。
一人捶打白胖胖的糯米團,一人輔助配合翻動團子,直到團子表面油光發亮,如同羊脂。
“打麻糍最重要的就是速度,簡言之速度要快,姿勢要帥,這樣可以保證溫度和粘度的雙重統一。”今年54歲的徐師傅掄起木槌依然風範不減當年,15斤的糯米10分鐘左右就被打成粘糯麻糍團子。
5-6個人打糯米打半個小時,在徐師傅看來,是萬萬要不得的做法。“打的時間長不好吃的,熱度不夠了,打麻糍打少了,太粘牙,打多了,太硬。要趁糯米飯還未回過神的時候,下手去發力打。怎麼打麻糍能在糯與不糯之間,糯不黏牙,有勁道,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經驗。”
糯米團子經過兩小時恒溫保存,二次捶打後,黃色松花粉的加盟成為了關鍵一筆。
15斤糯米裡面放2兩松花粉。
陽光下,松花粉覆蓋下的麻糍散發誘人的香氣,然後再撒上闆栗粉、花生粉、山楂粉。
每一種粉都有各自的用處,松花粉養胃,闆栗粉助香、山楂粉助消化。
黑芝麻點綴,麻糍卷成長條,切成合适的長度。
一盒一斤,15塊錢。
2】松花麻糍有多火?
天氣冷了,松花麻糍有多火爆?
徐師傅說,最多一天的營業額,單價15塊的松花麻糍賣了1萬塊。
“小區團購也很火的,一次100盒至600盒不等。”參與小區團購兩年了,徐師傅最大感受就是省心了,早上5點鐘開始做松花麻糍,做到10點鐘送走麻糍,不用操心物流售後等等,收益也還不錯。
周末,徐師傅親自上場打麻糍,還會和來歡譚村的遊客們互動,“大家鼓掌,加油呀,也會表演幾個動作什麼的,讓遊客們都參與下。”店門口總是圍着長長的隊伍。
“松花麻糍是歡譚的特産,之前我是在橫店影視城打麻糍的,三年前回到村裡,希望能夠把松花麻糍的文化傳承下去,不求賺多少錢,但希望大家都能知道進化歡譚的松花麻糍特産。”
遠在金華、衢州的粉絲也喜歡松花麻糍。
“快遞過去,可以用油煎一下,或者微波爐轉下,電飯煲蒸下夾油條吃,不同的吃法有不同的味道。”徐師傅說。
3】誰願意接過打麻糍這一棒
“我自己的孩子是女兒,後面又找過好幾個徒弟,但都跑了。”徐師傅無奈的說,主要是徒弟們跟不上,在這打松花麻糍,要求手上動作要快,嘴上也要能說會道,可以和遊客互動的。
好幾個徒弟都總是欠缺一點,無法繼承衣缽。
徐師傅想通過小時新聞平台找徒弟:隻有三個要求,一個是身體好,二是要能說會道,三是人品好。
“其實,不為别的,希望徒弟人品好一點,能堅持用好的原料生産出好的産品的初心,松花麻糍能一直傳承下去,就是我最大的心願了。”
小時新聞記者從歡譚村村委了解到,麻糍作為一種特色的傳統小吃,政府也希望能夠長久持續發展下去,更希望以此能帶動其他村民發展更多的傳統小吃。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