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漢字發展過程中的隸變現象

古漢字發展過程中的隸變現象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19:40:11

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曹,現代漢語用于姓和地名,其本義是什麼?先看看曹字的字形演變,再看看字書是怎麼解釋的。

  一、從字形演變看本義

  曹字甲骨文有兩種字形,最初是兩個東,楷書寫作㯥,後來加了口字,表示說話。西周金文把口字誤為甘字,戰國金文省略了一個東字,秦小篆繼承西周金文,但又把甘字誤為曰字,也表示說話,算是歪打正着。隸變時,㯥連體簡化為非字,楷書寫作曹。異體字有曺。

古漢字發展過程中的隸變現象(漢字探源曹)1

曹字演變(《漢典》)

  曹字最初是由兩個東字組合而成的。東字本義是人在樹上利用樹枝編織的巢居。人是群居動物,既要分居在一個個巢居(東)之中,又在森林中的相鄰的樹上居住。因此,相鄰而居的兩個人就有語言交流的必要和可能。兩兩巢居之人相互說話聊天,必然如同清晨的衆多小鳥的叫聲混雜在一起。因此,曹字會意嘈雜,即曹字本義嘈雜。換句話說,曹字是嘈字的初文。

  二、字書的解釋

  《說文解字》:“獄之兩曹也,在廷東,從㯥(曹字甲骨文字形),治事者,從曰。”顯然,這是對當時曹字用在法律制度上的用字,并非曹字本義。

  《字源》:“會意字……本義對偶。”對本義的解說貌似正确,實為引申。

  《漢字源流字典》:“會意字。甲骨文從㯥(兩個燈籠)從口,是門口懸置兩個燈籠形,表示雙偶。”燈籠是西漢時期發明的,遠古人是沒有燈籠的,把㯥字中的東字解釋為燈籠,顯然是不正确的。

  三、曹字的引申義

  曹字的引申義都是從嘈雜這個本義演化而來的。

  1.二人對話,讨論或辯論,引申為法律上的原告被告之間的控辯。兩漢時期,控辯雙方稱為兩曹。

  2.主斷獄事的官員稱為曹,進一步把主事的官員稱為曹。東漢尚書開始分為六曹治理國事 ,據《續漢書·百官志三》記載,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兩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史記·平準書》:“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分曹循行郡國(派遣博士褚大、徐偃等人按照尚書諸曹職司的不同劃分權限,巡察郡國)。”

  3.人們巢居在森林之中,引申為群衆,同伴。(1)《左傳·昭公十二年》:“周原伯絞虐其輿臣,使曹逃(周朝的原伯絞虐待為其趕車之人,于是他們集體逃走)。”(2)唐·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三首之一:“白石素沙亦相蕩,哀鴻獨叫求其曹。”

  4.所有居住在巢居都是一樣的,引申為同輩,侪類。《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如,爾曹,吾曹,女曹。

  5.家畜相互争食,發出嘈雜的聲音,轉指飼養動物盛放飼料的器皿,即食槽,後來寫作槽。

  6.進一步引申為祭豬神。《詩經·大雅·公劉》:“既登乃依,乃造其曹(賓主依次安排定,先祭豬神求保祐)。”祭豬神的目的是為了多養豬,多出肉,人們可以多吃肉。

  7.兩兩相對。《楚辭·招魂》:“分曹并進,遒相迫些(分成兩方對弈各自進子,着着強勁緊緊相逼)。”

  8.巢穴。《楚辭·招隐士》:“虎豹鬥兮熊罴咆,禽獸駭兮亡其曹(虎豹争鬥熊罴叫,吓得禽獸逃出巢)。”

  9.虛化為副詞,一起,共同。《國語·周語下·單穆公谏景王鑄大鐘》:“且民所曹好,鮮其不濟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也(百姓都喜好的事情,很少有不成功的;百姓都厭惡的事情,很少有不失敗的。”

古漢字發展過程中的隸變現象(漢字探源曹)2

西周時期的曹國(網絡圖片)

  西周時期有諸侯國曹國,是周文王嫡六子振铎(史稱曹叔振铎)的封國,建都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疆域大緻轄今山東省西南部。從曆史發展看,西周的曹國是夏商甚至更早的以曹為族徽的部族演變而來的。

  根據曆史氣候來看,曹部族的時代氣候溫暖濕潤,北方地方生活着現在南方的動物,如犀牛、大象等,因此可以推斷,曹部族是巢居在樹上的。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特點,用雙東即㯥作為自己的族徽,旁邊的部族也把他們稱為㯥。後來,他們發展成為曹方(國),接受大邑商的領導,或者是其盟國。

  到周武王伐纣滅商之後,曹國就被武王封給自己的六弟振铎,實行軍事占領。從此,自然發展的曹國就變成了西周的諸侯國。

  公元前487年,曹國為宋景公所滅,振铎的後代以及曹國國民就用原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成為曹姓的來源之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