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末的聖誕節,好萊塢上映了一部很不尋常的電影。
這部影片情節單一、拍攝周期漫長,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一個演員單獨完成。
然而該片上映後立刻震撼了全球的影迷,全球總共拿下4.3億美元的票房,折合成人民币約30億元,還獲得多個獎項和提名。
影片中的一個排球道具,甚至成為了搶手貨,拍出了18400美元的高價。
不僅如此,當年高中英語教材(2003年人教版)的一篇文章還寫了這部影片的故事,相信很多90後印象深刻。
沒錯,它就是傳奇影帝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荒島餘生》,憑借精彩的“獨角戲”演繹,漢克斯還獲得了金球獎最佳男主。
時隔20年,漢克斯再次挑戰獨角戲,帶來了科幻末日廢土版“荒島餘生”——《芬奇》。
影片此前定名為《人生》(Bios),是一部2019年底就制作完成的庫存,但受疫情影響多次改檔,最後定于11月5日在流媒體上線。
這是Apple TV 繼《灰獵犬号》後,上線的第二部“漢克斯電影”,像他這樣把名字變成招牌的演員,并不多。
電影由《權力的遊戲》導演米格爾·薩普什尼克執導,克雷格·勒克(《奇異博士》《碟中諜5》)操刀劇本,湯姆·漢克斯主演。
《芬奇》的劇情很簡單,主要講述了湯姆·漢克斯扮演的科學家和機器人、寵物狗在末日地球求生的故事。
影片的口碑還算不錯,爛番茄開分後新鮮度74%,IMDB給出7.0。
被頂在前面的爛番茄好評是:
“這可能是你看過的最溫馨的末日電影了”;
“這部科幻片展現了一個彪悍的漢克斯,我們可能從未見過他”。
而給出差評的影片人則認為《芬奇》完全是概念,而不是電影,就像皮克斯在早期的頭腦風暴會議上丢棄的東西。
相比之下,國内的影迷更喜歡這部電影,豆瓣評分8.4,好于93%的科幻片,87%的劇情片。
很多給出4-5星的網友打call:“溫馨”,“最後十分鐘眼淚不止”,“數據時代、電子化、大疫情背景下殘留的溫暖”。
那麼《芬奇》到底是怎樣一部溫馨的末日電影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影片的劇情吧(以下含有劇透)。
影片前半段的基調是輕松歡快的,漢克斯飾演的芬奇一出場就是哼着小曲唱着歌。即使走在黃沙漫天的惡劣環境中,依然邁着愉快的步伐。
該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後世界末日的地球上。
一場災難性的太陽耀斑爆發,電磁脈沖幾乎毀掉了大半個地球,美國北部和南部的城市,全軍覆沒。
芬奇因為在全封閉的實驗室工作,幸免于難,是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而實驗室之外的世界,已經化為廢土之城。
黃沙遍野,滿目瘡痍,植被、莊稼、糧食相繼滅絕。臭氧層被破壞,紫外線輻射強烈,人類和動植物極易受到傷害。
室外氣溫高達60、70度,皮膚一接觸陽光,瞬間就被燙出水泡。
地上随便撿起一塊鐵盤,把玉米往裡一扔,就能當場炸出爆米花。
太陽,是人類在災難後的世界第一個遇到的敵人,芬奇必須穿着防護服才能在陽光下生存。
此外,由于長期暴露在電離輻射下,他的身體受到了嚴重傷害。
芬奇經常咳嗽、流鼻血,他知道自己身患重病,時日不多了。
離開人世之前,芬奇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愛犬——一隻叫“googyear”的狗狗。
為了讓愛犬在自己死後有人照顧,他窮盡畢生所學,制造出一台人型機器人。
芬奇給這個機器人設定了基于“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大定律”的指令,并增加了第4條:如果芬奇不在,機器人必須保護小狗。
這是機器人最重要的使命,也是芬奇制造他的動機。
那麼googyear為什麼對芬奇如此重要呢?
這是影片所設置的懸念之一,而導演也有意擱置這一點,等待影片後半段再揭曉。
這台機器人沒誕生多久,芬奇所在的城市就要遭遇15種極端風暴天氣,并且持續40天左右。
尋找新的落腳點,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當務之急。
北部和南部的城市已經無法生存,剩下幸存的城市大部分在東部,少數在西部。
芬奇所在的聖路易斯位于美國中部偏東,顯然往東是更合适的選擇。
但他選擇了路線更長、位于西部的舊金山,因為東部幸存者太多。
芬奇并不相信人類,對他來說,除了太陽,人類是世界上最大的危險。
那麼芬奇為什麼不相信人類呢?這又是編劇設置的一個懸念。
接下來就是芬奇帶着小狗googyear,另外一台小機器人杜威,以及資料還未傳輸完全的人型機器人前往舊金山的旅程。
在這趟末日旅途中,人型機器人不僅跟芬奇學到了生存技巧,而且開始有了人性,給自己取名叫傑夫。
而傑夫要學習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信任,這也是芬奇要做的事,他要培養一隻狗對一台機器人的信任。
可以說,信任是這部影片的主題價值。
太陽耀斑發生後,人類已經無法相互信任,甚至為了資源相互殘殺。
曾經,芬奇就是因為不相信人類,所以眼睜睜看着一個小女孩和她的母親,被掠奪者槍殺。
藏在小女孩背包的小狗幸免于難,或許是對小女孩的心懷愧疚,芬奇收留了它并取名為googyear,代表着他對未來世界的美好期許。
芬奇找到的托付對象是機器人傑夫,因此影片的信任主題又增加了關于科技倫理問題的思考。
機器人作為工具,完全可以勝任一些工作,能力甚至超越人類。但機器人能被相信可以像人類一樣照顧寵物狗嗎?
這是電影《芬奇》想要探讨,也是留給觀衆思考的一個問題。
除了信任這個主題,影片還着重刻畫了芬奇和傑夫這對亦父亦友的關系。
芬奇既是傑夫的創造者,也是傑夫的啟蒙者。
事實上,傑夫是個半成品,因為極端風暴天氣來襲所以資料隻傳輸到72%。
無論是大腦還是身體,他都“發育”得不健全。很多時刻他都需要跟着芬奇,在末日世界中學會如何生存。
芬奇教傑夫說話走路,再到教他駕駛汽車,最後讓他承擔起照顧愛犬的責任,整個階段就像一個父親在教兒子成長的過程。
在芬奇身上,傑夫不僅學到了生存技能,還學到了如何以人的情感去體會愛、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義。
最終當芬奇老去,傑夫這個“兒子”也成長起來,将他托付的責任承擔下來。
傑夫會用胸口的開罐器打開罐頭喂狗狗,會帶着芬奇未完成的遺願繼續前往舊金山,還會在抵達之後欣賞金門大橋的美。
影片的結尾,傑夫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機器人了,更是一個長大的男孩。
同樣地,芬奇也在傑夫身上找到了信任,彌補缺失的父愛,完成自我的救贖。
芬奇的父親,曾經抛棄他和母親,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一張父親從舊金山寄來的明信片,讓他念念不忘,堅定地踏上這條沒有歸途的尋親之路。
像《芬奇》這種慢節奏、少人物、多内心的電影,最吃的就是主角的演技。
幸好還好有漢克斯,他在影片中的情緒表現十分細膩,像是和傑夫道别擁抱的那場戲,打動着每一位與它相遇的觀衆。
而他與傑夫在死亡谷的談話,像是一場盛大的演說,讓芬奇這個角色得以升華,有外媒評論他再次飾演了一位美國“國民老爸”的角色。
總的來說,《芬奇》雖然是一部融合了末日、科幻、寵物元素的公路片,但真正想講的不是世界末日,也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在科幻廢土的外殼下,探讨我們如何好好活着,如何感受愛。
盡管有些老生常談,有些心靈雞湯,但其中的真摯情感依然能讓人動容并回味許久。
也許你被生活壓到無力微笑,也許你在煩惱之後的年終總結,不妨在2021年的末尾,去看看這樣一部電影,也許能得到一些深入人心的治愈。
青石電影 | 梅理卿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内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