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每日科普日曆

每日科普日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5-07 17:37:42

每日科普日曆(科普時報不視而見)1

王 欣

各種感覺之中,視覺是最重要的感覺,也是最奇特的感覺。視覺傳遞的信息量占信息總量85%以上。如果失去了視覺,人們的生活會變得極不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2018年上映的印度懸疑電影《調音師》,講述的是一個鋼琴演奏者從假盲到真盲的離奇經曆,對失明者的狀況有細緻描寫。

正常人為什麼可以看見?簡單地說是通過從眼睛到大腦皮層的傳導通路,光波經過眼球的折射,聚焦在視網膜上。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将其轉換成神經沖動,通過視神經傳入腦,經過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投射到視皮層,這時我們才能真正地看見,而要看懂還需要大腦聯合皮層對視覺信息加工處理。

關于視覺有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有時候人們會“不視而見”,有時候人們會“視而不見”。

“覺察不到盲點的存在”可說是一種“不視而見”的現象。視神經出入視網膜的部位是沒有感光細胞的,物體成像在此處不引起視覺,因此對于眼前的某個區域,即盲點投射區,我們是看不見的。但是,正常人覺察不到盲點投射區,這是因為我們有兩隻眼睛,一側盲點投射區被另一側眼睛的可視範圍覆蓋,即便用一隻眼睛看,也覺察不到盲點投射區,這是因為大腦會對圖像進行“自動補充”,讓人忽略掉那一小塊看不見的區域。

我們看不見自己眼底的血管,這是一種“視而不見”的現象。眼底的血管會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子,我們應該可以看見這些血管影,但其實沒有看見,這是因為大腦視皮層在處理這些信息的時候發生了适應。因為血管影一直存在,大腦視皮層對這種重複的視覺信号就不反應了。如果在眼前放一張白紙,紙上戳一個小孔,通過這個小孔看外面,并且小孔不停地抖動,使進入眼睛的光線不斷變化方向,血管影在視網膜上的成像也不斷變化位置,這時适應現象就消失,眼前會出現一些血管狀的陰影,就是眼底的血管影。

美國科學家休布爾和瑞典科學家維澤爾一起做過一個關于大腦視皮層功能的著名實驗。他們把光投射到屏幕上,讓貓看着屏幕,同時用電極插到貓的視皮層記錄神經元的反應。他們做了很多次實驗,卻沒有記錄到視皮層神經元對光的反應。有一次,他們無意中把一塊玻璃闆插到投影儀中,玻璃闆的邊緣在屏幕投下一條比較淡卻很清晰的陰影,這個亮背景下的陰影使貓的視皮層神經元猛烈地放電,監聽器傳來一連串如同機關槍的聲響。休布爾和維澤爾不斷擺弄那個玻璃闆,發現它必須保持某一種朝向,才能引起神經元的放電。厚度為兩毫米的垂直範圍内,每個皮層神經元都對同一個朝向的線條敏感,構成了“朝向功能柱”。這一發現為研究腦對視覺信息的處理打下了基礎,休布爾和維澤爾與斯佩裡(發現了大腦半球的分工)同獲198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讀者也許會問:視皮層神經元為什麼對朝向如此“挑剔”呢?如果視皮層對各種視覺信号都起反應的話,我們就會眼花缭亂、目不暇接了。各種感覺信号在上傳的過程中,都是不斷被篩選,越是高級中樞的神經元,越對某些特定的信号起反應,這樣才能對信号進行精确地識别。視皮層神經元也不是都對朝向敏感,也有對朝向不敏感,而對其他特征敏感的神經元。

我們為什麼能夠看見,看見的是真實的嗎?要徹底回答這個問題非常困難。眼睛本來隻對特定範圍波長的光波敏感,那些看不見的紅外光和紫外光同樣存在,交織成一個陌生的世界。

每年6月6日是世界愛眼日,視覺如此神奇,眼睛多麼寶貴。我們也許不能解釋眼睛所有的奧秘,卻要珍惜此時此刻的“看見”。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