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檢驗的含義
對實體的一個或多個特性進行的,諸如測量、檢查、試驗和度量,并将結果與規定的要求進行比較,以确定各個質量特性的符合性的活動。
質量檢驗一般包括合格性判定和适用性判定兩個方面。
質量檢驗要素
定标 、抽樣、測定、比較、判定(合格性判定)、處理(适用性判定)、記錄
質量檢驗的職能
保證職能(即把關的職能)、預防職能 、報告職能 、監督職能
質量檢驗的作用
質量信息的反饋。質量問題的預防及把關。質量檢驗的結論作為産品驗證及确認的依據。
質量檢驗的分類
按檢驗的手段分類:
理化檢驗
理化檢驗是以機構、電子或化學量具為依據和手段,對産品的物理和化學特性進行測定,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規定要求的檢驗方法。優點:較為準确,值得信賴。
1)抽樣方案
抽樣方案:為實施抽樣檢驗而确定的一組規則。
包括:如何抽取樣本、樣本大小、批合格與否的判定标準。
一般在計數抽樣中,以三個參數表征方案:樣本大小n、合格判定數Ac(或c)、不合格判定數Re,即用(n,Ac,Re)。
在一次抽樣方案中,由于Re=Ac 1,所以一般用(n|c)符号表示。
2)樣本中含有d個不合格品數的概率Pn(d)
設批量大小為N,其中不合格品數為D,則批不合格品率為:
現從批中随機抽取n個單位産品,則樣本中出現d個不合格品的概率可按超幾何分布公式計算:
如果不僅N/n>10,甚至N為無限多,而且p<0.1,np為一有限數時,上式又可用泊松分布作近似計算:
在實際抽樣檢驗中,上列條件基本上都能滿足。
3)檢驗批被接受的概率PA
以一次抽樣方案(n|c)為例,在方案已定的條件下,檢驗批被接受亦即“合格批”這一事件等于d為0至c個為止的c 1個兩兩不相容的事件和。所以,批被接受的概率PA為:
PA值取決于方案(n|c)與p。在同一方案(n|c)下,PA随p而變。p越小,PA越大;反之,則PA越小。
計數标準型一次抽檢方案
特點
計數标準型一次抽檢方案,就是按照供需雙方共同制訂的OC曲線對孤立的一批産品進行抽檢的一種方案。
計數标準型一次抽檢的特點:
僅從檢驗批中抽取一次樣本即可判定批合格與否。
選定的抽樣方案能同時滿足供需雙方的質量保護要求。
不要求提供檢驗批驗前資料。
不論檢驗是否帶有破壞性均能适用。
對拒收的檢驗批未提出處理要求。
由于同時對雙方實施保護,在同等質量要求條件下,所需抽樣量大。
方案設計
按照标準型方案的特點,當p0、p1、α與β給定時,根據p=p0時L(p0)=1-α以及p=p1時L(p1)=β的要求,設計相應的樣方案(n|c)。
一般說來,p0與p1的值很小,故可用泊松分布近似公式計算L(p):(略)
程序
規定個體的質量特性;
規定質量特性不合格的分類與不合格品的分類;
規定p0(AQL)與p1(LTPD);
組成檢驗批;
查表确定抽樣方案;
抽取樣本;
樣本的測試;
檢驗批的判定;
檢驗批的處置。
計數調整型抽樣方案
調整型方案:是對批質量相同且質量要求一定的檢驗批進行連續接收性檢驗時,可以根據檢驗批的曆史資料和以往的檢驗結果按照預先規定的規則對方案進行調整的一種抽檢方案。
優點:
在同等保護能力下,所需平均樣本大小少于标準型;
對抽樣方案可以進行動态調整,靈活、合理。
方式:
寬嚴程度的調整(最為常用 )
當進入檢驗時,在質量正常的情況下,采用正常的抽樣方案;
當質量下降或生産不穩定時,換β值更小的加嚴方案甚至“暫停檢查”,以督促生産者改進質量,并保護使用方的利益;
而當生産較穩定且p<AQL時,則為了鼓勵生産者而轉換成α值較小的放寬方案,此時抽取的樣本也小。
檢驗水平的調整
檢查方式的調整
特點
對于一個确定的質量要求,它不是固定采用一個方案,而是采用一組方案,進行動态轉換;
有利于刺激生産方提高産品質量,而生産方确實也對所提供的檢驗批接受與否十分關心;
适用于連續多批且具有多個供應者的購入檢驗。
合格質量水平(AQL):即在抽檢中,經供需雙方商定認為可以接受的連續提交檢查批的批質量上限。
凡p≤AQL,使用方認為質量是可以接受的合格批,願以不小于1-α的高概率接受。
在調整型方案中,AQL共有如下26檔值,以備選用:0.010,0.015,0.025,0.040,0.065,0.10,0.15,0.25,0.40,0.65,1.0,1.5,2.5,4.0,6.5,10,15,25,40,65,100,150,250,400,650,1000。
在選用時必須注意:
⑴ AQL并非無級自由選值,須從上列26個值中選值;
⑵上列AQL值中,當AQL≤10時,對計件值、計點值數據均适用。但當AQL>10時,則隻能适用于計點值數據;
⑶在計件值數據中,p值已以%表示。如AQL= 0.010,實為0.010%。
AQL确定方法
按用戶的質量要求來确定;
根據過程平均來确定;
按不合格類别來确定;
考慮檢驗項目數來确定;
同供應方協商決定;
其他确定方法。
檢查水平:是指n與N間比值大小的分級水平,即提交檢查批的批量與樣本大小間的等級對應關系。
檢查水平有七種,由低到高:S-1,S-2,S-3,S-4,Ⅰ,Ⅱ,Ⅲ。
其中S-1~S-4為特殊水平,它的n/N比值比一般水平小,一般用于破壞性檢驗或檢驗費用極大的場合。
Ⅰ,Ⅱ,Ⅲ為一般水平,其中Ⅰ為低水平,Ⅱ為标準水平,Ⅲ為高水平,相應的樣本大小比例為1:2.5:4。若無特殊規定,一般都是采用Ⅱ。
檢驗水平的确定:
産品的複雜程度與價格
檢驗費用
破壞性檢驗
保證用戶的利益
生産的穩定性
各批之間的質量差異程度
批内産品質量波動的大小。
一次、二次和多次抽檢方式的選擇
産品檢驗費用:當批質量特别好或非常壞時,利用二次或多次抽檢能相對地節省樣品;
抽樣的費用:抽樣費用如果比檢驗費用還高,則采用一次抽檢有利;
從管理上考慮:
檢驗所需要的時間:檢驗測試所花的時間較多時,宜用一次抽檢方式;
形成批的方式:如果是移動批,則難以采用二次或多次;
多類缺陷的情況:較複雜的檢驗項目宜用一次抽檢方案,而較簡單的檢驗項目宜用二次或多次抽檢方式。
心理效果:二次或多次心理效果好。
質量經濟性分析:是通過對産品質量與投入(成本)及産出(收益)之間的關系分析,探求最适宜的質量水平,使企業和社會的經濟效益達到最佳值。
質量與效益之間存在着内在的聯系。
質量好→産品性能好、缺陷少→産品有市場→價格好、成本低→效益好。
質量效益來之于消費者對産品的認同及其支付。
質量損失:在産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由于質量不符合規定的要求,對生産者、消費者以及社會所造成的全部損失之和。
生産者損失:因質量問題而造成的生産者損失既有出廠前的,也有出廠後的;既有有形損失,也有無形損失。
消費者損失:産品在使用過程中因質量缺陷而使消費者蒙受的各種損失屬于消費者損失。
社會損失:生産商和消費者都是社會成員,他們的損失也是社會損失的一部分。
除此以外還存在另一類社會損失,它是由于産品缺陷對社會造成的污染公害而引起的損失,對社會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而造成的損失等等。
質量波動與損失
産品的質量狀态是由一系列質量特性來體現的 。
質量波動源于生産過程的系統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質量波動大不利于質量控制,嚴重時會使不良品率上升,質量損失随之增加
質量損失函數(332頁)
質量成本(quality-related costs):是指将産品質量保持在規定的質量水平上所需的費用,它是企業生産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ISO8402:1994對質量成本的定義:“為了确保和保證滿意的質量而發生的費用以及沒有達到質量所造成的損失。”
質量成本不同于産品的制造成本,而是一種與滿意的質量有關的成本,質量成本的分析旨在為企業制定質量改進措施和提高經濟效益決策提供依據。
1)運行質量成本
預防成本——用于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等所需的費用。包括:質量工作費、質量培訓費、質量獎勵費、産品評審費、質量改進措施費、工資及附加費
鑒定成本——評定産品是否具有規定的質量要求所需的費用。包括:檢測試驗費用、工資及附加費、辦公費、檢測設備折舊費
内部故障成本——交貨前由于産品或服務不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廢品損失、返工損失、停工損失、複檢費用、質量故障分析處理費、産量損失、質量降級損失
外部故障成本——交貨後由于産品或服務不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包括:索賠費用、退貨損失、保修費用、訴訟費用、産品降價損失
2)外部質量保證成本:按用戶有關提供客觀證據的要求而作的演示和證明所發生的費用。它包括特殊的和附加的質量保證措施、程序、數據、證實試驗、評定等的費用。
包括:提供證據費、專項措施費、特殊試驗費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費
質量成本數據是質量成本的構成項目中的各細目在報告期内所發生的費用數額。
質量成本隻針對制造過程的符合性質量而言。
質量成本是指在制造過程中與不合格品密切相關的費用,它并不包括與質量有關的全部費用。
正确記錄質量成本數據是研究質量成本的第一步工作,在記錄時既要防止重複,又要避免遺漏。
原始憑證:記錄實際損失情況的質量成本數據表單。
質量成本的發生有兩類:計劃内和計劃外。
計劃内質量成本: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計劃外質量成本:故障成本
質量成本核算
質量成本彙總表;
質量成本預防費用明細表;
質量成本鑒定費用明細表;
質量成本内部損失明細表;
質量成本外部損失明細表;
質量成本外部保證費用明細表
質量成本分析
1)質量成本分析内容:質量成本總額分析;質量成本構成分析;質量成本與企業經濟指标的比較分析;故障成本分析。
2)質量成本分析方法:質量成本分析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定量分析有三種:指标分析法、質量成本趨勢分析、排列圖分析
質量成本報告是在質量成本分析的基礎上寫成的書面文件,是企業質量成本分析活動的總結性文件,以供企業管理層決策使用。
其内容與形式視報告視呈送對象而定。
報告的基本内容包括:質量成本發生額的彙總數據、原因分析和質量改進對策。
報告的形式:可采用報表式、圖表式和陳述式。
質量成本預測是質量成本計劃的基礎工作,是企業有關質量問題的重要決策依據。
預測時要求綜合考慮:
用戶對産品質量的要求;
競争對手的質量水平;
本企業的曆史資料;
企業關于産品質量的競争策略。
質量成本計劃是在預測基礎上,用貨币量形式規定當生産符合質量要求的産品時,所需達到的質量費用消耗計劃。
主要包括質量成本總額及降低率,四項質量成本構成的比例,以及保證實現計劃的具體措施。
質量成本控制是以質量成本計劃所制定的目标為依據,通過控制手段把質量成本控制在計劃範圍内。
控制過程分為核算、制定控制決策和執行控制決策。
要建立質量成本控制管理系統。
控制方式:事後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前控制。
質量成本的優化:是根據質量成本的不同構成及質量成本的特性曲線,選擇合适的質量成本優化方法,使質量成本達到最低。
質量成本的合理構成:
據國外統計資料分析,質量成本的四個項目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關系,通常是,
内部故障成本占質量成本總額的25%~40%;
外部故障成本占到20%~40%;
鑒定成本占10%~50%;
預防成本僅占0.5%~5%。
質量成本優化方法即在保證産品質量滿足用戶的前提下,尋求質量成本總額最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