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
誠不足慮也。”
——《三國演義·第34回》
這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有一次喝酒喝大了,在劉表面前說的一句話。
翻譯過來,大緻意思就是:但凡我劉備有點根基的話,這些所謂的英雄呀、豪傑呀,怎麼會放在我的眼裡!我要收拾他們,還不就像砍瓜切菜。
當時的劉備,被曹操追得沒處躲沒處藏的。實在沒辦法,隻好跑到荊州,去投奔劉表,在人家手底下混生活。而恰巧劉表,算起來也是東漢末年的群雄之一,就是太安于現狀,沒什麼大的志向。
可也正是因此,劉備當面說這樣的話,豈不就是在打劉表的臉嗎!
試問劉表聽了,心裡怎麼會高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于劉備依附劉表時兩人的關系,會做這樣的描述:
表疑其心,陰禦之。
表面上,劉表跟劉備稱兄道弟,又是讓他屯駐在新野,又是給補充兵源的。
然而背地裡,早防着他呢!
雖然劉備說這話時,是在酒後,可就是酒後才吐真言,一點都不帶假的。
據《三國志》中記載,劉備15歲時,便辭别母親,外出求學了。漢靈帝末年,黃巾軍大起義,劉備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少的軍功。
這個時候的他,也才24歲。
隻可惜,從來都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當時,劉備的同學公孫瓒,就因為朝廷裡面有人,在立下軍功後不久,便被封為都亭侯,官授中郎将。而同樣立了不少軍功的劉備,卻隻得了個安喜縣縣尉的職位。
擱現在的話,也就是個公安局局長。
然而,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縣尉,連一顆芝麻都不如。可劉備還是沒坐幾天,就遇到了一個貪财的督郵,最後不得不棄官而去。
要不說生逢亂世,官越小越不好當呢!
尤其還不想魚肉鄉民。
此後,劉備實在混不出來,隻好去投奔同學公孫瓒。再往後,就開始了他依人而生的日子,先後依附過陶謙、呂布、曹操、袁紹等人。
劉備投奔劉表這一年,是公元201年。
這一年他41歲。
15歲便外出求學,打拼自己的事業。一直到40多歲,人到中年了,還過着寄人籬下的日子,連塊自己的根據地都沒有。
劉備這混的,确實不咋滴。
難怪,隻是上個廁所,因為摸到髀骨上長出了新肉,都要哭一鼻子了了。
人到中年,最怕的,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本來自己還一事無成,可時間呢,又偏偏在跟自己作對似的,跑得比賊還快。
這種“日月磋跎老将至”的無力感……
或許隻有到了這個年紀,隻有身處這樣一個境況,才會真正懂得吧!
然而,更讓人感覺無力的,是之所以人到中年,還是這樣的一個境況?并不是自己不夠努力,也不是自己沒有能力,更不是自己沒做出成績來。
原因隻是,自己出身貧寒,沒什麼根基。
你說憋不憋屈?你說焦不焦慮?
劉備當然憋屈了,也理所當然會焦慮。要不然,也不會動不動就哭。然而,讓他就此認命,他也理所當然地不會甘心。
也正是因此,後來在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提醒下,劉備才會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然後連吳抗曹,收取益州、漢中,并于60歲時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
想來人到中年,卻依舊一事無成的人,大概都會有劉備這樣的焦慮。
然而,真的就晚了嗎?
恐怕也未必。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就是說,人在30歲的時候,就依稀可以知道,自己這一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做不了什麼。隻不過,認識雖然有了,但還不是很清晰。
到了40歲,這個認識才會變得堅定,不會再有困惑。
由此可見,人到中年依舊一事無成,其實也沒什麼可怕的。最起碼,跟孔老夫子比起來,好像也沒差多少。
不信你再看劉備,48歲的時候,還被曹操追得滿街跑。
然而隻隔了一年,也就是公元209年,便已經占據了荊州五郡,并且還迎娶了美嬌娘,孫權的妹妹孫尚香。
所以,不要焦慮,不要灰心。
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恰恰是靜下心來,好好審視一下自己,也好好審視一下周圍,然後堅定信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奔。
姜太公80歲還在渭水邊釣魚,吳承恩72歲才寫《西遊記》。
我們有什麼可焦慮的?
一切還來得及。
本文為“索彥讀詩書”原創,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點贊、評論并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